大家不要鄙视这个问题,如果不搞清楚,那在写诗词的时候,自己也无法判断自己的笔墨到底好不好,也就无从谈起琢磨了。
诗词初学者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低级阶段,是指对格律哀求能做的不错,句子与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还谈不上好坏与境界,这算低阶已入门。
中级阶段,在低级阶段的根本上,能够分辨大多数诗词笔墨的利害,能知道哪里有问题,但办理不了。
高等阶段,便是不但能指出问题,还能提出修正与调度方案,笔墨已经有不错的韵味与意境,对各种技巧手腕娴熟。
本文紧张谈谈如何从低阶向中阶提升,关键便是学会真正读诗词,学会分辨与阐发问题,感知笔墨的利害。
以网上某论坛的一首诗为例略作解释。竹树琅杆碧四围,花光云气引人衣。
戴家桥下竹排乱,载与青山一道飞。
很多低级水平者会认为它是好诗,但不少中级水平者可能认为它是恶诗,或者很普通,有可提高之处。
这首诗咋一看,辞藻俊秀,音律亦较为流畅,尾句还有看似不屈常的巧思,低级者很随意马虎就会被它唬住。但当你水平到达中级往后是能看出问题的,如果是高等水平,还能看出他写作的生理和某些个性特色。
“竹树琅”,这句看似俊秀,古诗教化低的人会认为这两句文雅,但古诗教化高的人知道这句有问题。琅本是美玉、美石,古人也常引申为翠竹,说琅便是说竹子。类似的词句与意象在古诗里是不少的。“竹树琅”就有明显的拼湊雕琢痕迹,也嫌重复累赘了,竹树两字完备多余,故此算不得好句(这可以考验你诗词教化到了什么程度)。
第二句无大问题,紧张的问题在三四句。比如“戴家桥下竹排乱”,这句的意象是在桥下的竹排,而且比较缭乱,明显竹排不是在行动的过程中。也有种从桥上往下俯瞰的意思,那么叨教怎么会涌现“载与青山一道飞”的错觉?
能涌现“与青山一起飞”的画面,只能是你坐在竹排上,“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样才可能产生竹排与青山一道飞的错觉。而现在你站在桥上往下看,绝不可能涌现这种幻觉,这叫违背生活知识。
很多人觉得“载与青山一道飞”意思不错,是巧思。这解释对巧思的判断还不到位,是否巧思,要看妥善欠妥帖。如果抛开其他句子,这句再好,欠妥帖那也不是好句。何况古人早写过同样的意思,并且写得比这个好:“高挂一帆风力饱,扁舟如挟众山飞。”看出古人的笔力没有?不仅笔力雄浑还非常严谨,把稳“高挂一帆风力饱”的铺垫,把稳那个“挟”字,真是恰到好处。
这首七绝还有一个很明显问题,大家把稳到没有?仔细读读看。
便是前两句与三四句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前两句是一个意思,后两句一个意思。在描写与刻画上,没有外在或内在的联系。也便是说,本诗没有捏合成篇。由此可见,本诗仍算是初学者的习作,虽然有文雅的外表,流畅的音律,但仍算不得好诗,须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实在,紧张问题便是第三句没做好,前后脱节,第一句都属于小问题。
外表润色很文雅的格律诗随意马虎骗过初学者,特殊是那些玩弄某些句子技巧的律诗,初学者很随意马虎被其外在所迷惑。低级水平一样平常要办理的问题是先“像古诗”,外在像古诗。而中级水平所要办理的便是“像诗”的问题,已经跳出格律的框架,而是要捏合成篇并有韵味,即怎么把一首诗写得意韵通畅,像诗。
一首诗词作品都是是由字、词、句、段和音、韵、律、调构成的。或者该当说是“天生”。一句话:一首诗是一个繁芜系统,不是字词句的大略加和,必须经由酝酿与催化,末了天生一个有生命力的有机体。
当你想创作某首诗时,脑海中肯定先有个想达到的目的,不可能是为所欲为,胡思乱想。故此,从字词、音韵开始到语象(可分为描述、比喻、象征、神话)、思想、语气、节奏、体式等都必须环绕着这个要表达目的来做文章。
如何判断一首诗的利害?个人觉得可用这三个标准去套或去阐发:
首先,这首诗要实现什么目的?
其次,这一目的实现得如何?
末了,这个目的故意义吗?
如果你能基本实现诗的目的,亦即比较清晰的表达了你所要表达的情绪。同时兼顾各种要素,文理畅通,音律流畅而又饶有诗意。那么,恭喜你,这首诗不错,你已具备中级诗词创作水平。
实在,当代人能够做到诗词中级创作水平,已然很不错了。有不少古人实在也未必能够做好这点。乃至一些名家也有某些作品比较随意,问题毛病也不少的。我们举个宋代僧人饶节的七绝《偶成》来剖析印证: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山前花已开。
古人的《墨庄漫录》中把这首七绝列为佳作,但我不认为如此。笔墨与句子本身无问题,但组合起来却有大问题的,你能一眼看出它的问题吗?如果看不出来,解释你的七绝鉴赏力还在低级水平。如果能看出问题,那么鉴赏力可算是中级水平。如果不但能看出,还能帮他改正并改得很好,恭喜你已达到高等水平。诸位不妨试试。
首先来剖析饶节这首七绝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很显然,从第一句“松下柴门闭绿苔”就可以看出,他是想表达住所的幽僻。
但这首诗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呢?并没有!
整首诗并不是都在环绕这个目的做事。当然,第一句的:松下柴门,还闭绿苔,至少是达到了幽僻中透出几分阴冷觉得,句子也还算不错。
三四句的“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山前花已开”描写得相称不错,如果不是对蜜蜂采蜜不雅观察入微,不是心静的人是看不见的。“茧”是蜜蜂采集在腿上的花粉团嘛。而且遐想的也相称准确,看到“蜜蜂两股大如茧”,顺理成章想到“前山花已开”,气脉顺畅。以此来反衬面前寓所的幽僻,连野花也没有,只有蜜蜂偶尔飞过,的确幽僻得恐怖。三四两句不但画面感的很好,遐想也丰富,反衬手腕也相称娴熟。
那么不好的地方在哪里?问题出在第二句上!
“蝴蝶双飞来”,这不正解释此处有花吗?与末了一句很抵牾啊。蝴蝶双飞来的意象,就不是幽僻了,是热闹与盎然。其余前面还带上“只有”两字,如果只有,那后面来的的蜜蜂算什么?蜜蜂劳碌,蝴蝶嬉戏,岂不是过于热闹了?与幽僻的氛围是不折衷的,大大减弱了第一句就要营造幽僻氛围的力度。故此,“只有蝴蝶双飞来”这一句是很明显的败笔,写得过于随意了,致使整首诗内在张力不敷,比较涣散。至于要如何改,大家不妨试试。
同样表达“幽僻”的七绝,刘商的这首《题潘师房》就写得好,大家不妨读读,领悟一下。
渡水傍山寻石壁,白云飞处洞门开。
神仙来往行无迹,石径东风长绿苔。
这首四句全都是环绕潘师傅幽寂的居住下笔,折衷同等。尤其是第三句转得比较奥妙,虚晃一下不实写,然第四句再实景细节刻画,故更有余韵,回味无穷。
文理畅通而有诗意是写诗到达中级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古诗鉴赏的一个主要评判标准,这一点每每被人忽略。写得畅通,谁不会呀?彷佛很随意马虎,实在挺难的,这从我们对上面那两首诗的剖析已可见一斑。
如果说低级水平哀求把诗句写畅通的话,中级水平就哀求把一首诗写畅通,这是两个层级的问题,难度不一样。文理畅通而有诗意不仅哀求意思连贯,还有个贴切问题。这里的贴切指的是整体折衷性,即每个字词句都要与全诗意蕴、基调协和而不能有所偏离或抵牾。
#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