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志贵高远;诗抒怀,情贵笃深。
无高远之志,只能无病呻吟;无深笃之情,只剩风花雪月。
这样的东西,到头来一文不值。
举两个例子:

《登多景楼》

宋 刘过

壮不雅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最多愁。

格律诗六要六戒喜好写诗词的同伙进修进修吧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府如今惟有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今何在?且办年年使客舟。

《望月书怀》

唐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兵戈后,骨肉流落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两首,前一首志存高远,后一首骨肉情深,都堪称典范。

情志高尚,条件是品学兼优;而无病呻吟,缘故原由多是学识浅陋。
清代刘庆缃《说诗》云:经淫史癖读书身,千古词人尽学人。
但使胸中无万卷,少陵下笔不能神。
他说得绝对了些,但说写诗须有学识,则是对的。

二、要营造意境,戒诗味寡薄

写诗不能下笔直白。
只是直说,只讲逻辑思维,就违反了诗词之道。
一定要精心营造意境。
这又分意境豁然与意境迷濛两种。
请看: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锦瑟》

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两首堪称意境豁然与意境迷濛的典范。
两都城是大美之作。
后一首有咏瑟、悼亡、自伤诸说,人们猜了千余年无定论,一贯众解纷繁。
前一首人称“古今七律第一”,意境多达14层,“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前人,后无来者。
”(清·胡应麟)

意境营造是创作成败的关键,切切不可粗心。
否则意思虽好,却无诗味。
请看:

过兼不及总非中,离却平常不是庸。

庸字莫将随意马虎看,只斯为道用无穷。

这是南宋朱熹题为《中庸》的七绝。
道理全对,却诗味差,欠美感。

三、要熬炼措辞,戒草率粗疏

大家都知道,贾岛由于用“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边走边比比划划,像精力病一样,闯了韩愈的大驾。
他说“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道出了甘苦,也指明了成功的窍门——熬炼措辞。

我举一个例子。
骊山华清池,千百人写过,你很难出新意。
但元人商挺由于长于熬炼措辞,却后来居上。
他写的《骊山怀古》是:

女色迷人祸更长,千年烽火化温汤。

无情一片骊山月,照罢周家又到唐。

熬炼措辞的过程,实在便是不断深化思想、意境的过程。
商挺明白此理,把周幽王、唐玄宗相联系,写成了这首绝唱。

金代墨客段克己,用一首诗把熬炼措辞的主要及方法讲得再明白不过。
他在《勉冯弟》的七律中说:

少年事业莫蹉跎,听我樽前一曲歌。

铸剑必须经百炼,为文故自要三多。

凡胎须得丹砂换,壮志休辞铁砚磨。

平地为山由一篑,词源异日看银河。

诗中第4句“三多”,便是欧阳修说的“须看多、做多、商量多”。

四、要长于对仗,戒拉郎作配

格律诗,特殊是七律,讲究对称美。
不学对仗,就过不了关。

先举四例: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杜甫)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去世投荒十二年。
(柳宗元)

斑竹一枝千滴泪,彤霞万朵百重衣。
(毛主席)

一首诗有了好对,就通篇生色,不然就没有亮点。
我们常常不把稳对仗,乃至按胡适的主见,故意不作。
实在,对仗由中国措辞的独特性所决定,对称美是中国人的审都雅念,你既然写格律诗,就得在对仗上用力。
虽然达不到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般高妙,但用了力总会好些。
我为湖南籍老友先驱诗集《十月花》作序,几经思虑,得了一个对仗:“花红十月惊五岳,一笔龙蛇动九嶷”,就使全诗有了生气。

五、要融入哲理,戒空洞说教

为解释问题,先讲两个故事。
一个是袁克文劝阻他老子袁世凯称帝的两首七律。
两诗主旨贯穿老子“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的哲理,说“山泉绕屋知深浅”,“嚣嚣恩怨未分明”,“剧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劝袁世凯切莫称帝。
但袁世凯是个“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人,不听劝阻,软禁作者,结果美梦破灭,丢了老命。

再一个故事是曾国藩的。
曾国藩降服太平军,一些人劝他坐天子,取清室而代之。
但他是道家思想很重的人,生平以“戒盈勿满”为信条。
他给弟弟曾国荃写了一首七绝: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他不但不做天子,还“以淮代湘”,急流勇退。
他效法的屠羊说,曾随楚昭王亡命,却按道家“功成身退”的思想,拒不受爵,依旧卖羊肉。

将哲理入诗,以宋代为盛。
但写得好很难。
然而,诗中有了哲理,才更耐读,更有含金量。
请看下述例句:

生当作人杰,去世亦为鬼雄。
(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
(文天祥)

匈奴犹未灭,安用以家为?(唐·徐铉)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

公道世间唯白发,朱紫头上未曾饶。
(唐·杜牧)

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民气去世不醒。
(唐·杜光庭)

还想再说的是,不要怕难。
得大胆考试测验,多读、多思、多写、多改。
占领难点,就有望成为“诗中圣手”。

六、要学会用典,戒炫耀博识

用典与对仗,是中国诗歌独特艺术之所在。
前者由中国措辞的独特性所决定,后者由中国历史的无比丰硕所决定。
有的辞典,载典故16000多条,一条一个历史故事。
反对用典,就即是笔下抛开了中国历史。
但要少用僻典,让人读懂。
典用得好,一语顶千言,如“不可沽逻辑学霸王”,使内涵大增,又短又好。
用典还有一大好处,是可以把不便直说的事委婉道出,像上面曾国藩“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一桩惊天算夜案,全藏在一典之内,只可融会,不可言传。
反对用典,分开遗产,分开国情,不敷为训。
用典好的例子多得很。
只举三例:

垂竿己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唐·高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图画。
(唐·白居易)

会用典,关键是读史用史,多学多练,没别的窍门。
但是,美物不可多用。
好比吃红烧肉,也不能八碗八碟全是它。
总以荤素相间为宜。
像下面这个例子,就应避免:

《和答程六颂万》

清·易顺鼎

比干挥手谢微箕,只问豺狼不问狸。

未许朱三作天子,尚留南八是男儿。

李家惯作降王表,刘字空书太尉旗。

逃禄已无偕隐母,介山遗恨满昭祁。

像这样句句用典,古今少见。
学问虽大,但有炫富之嫌,不敷效法。

图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