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溷浊1而不清;蝉翼2为重,千钧3为轻;黄钟毁弃,小人得志4;谗人5高张,贤士无名。吁嗟6默默7兮,谁知吾之廉贞8?
——战国·屈原《卜居》
完备读懂名句
1.溷浊:浑浊,溷,音混。2.蝉翼:蝉的翅膀,轻而薄。3.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即是三十斤。千钧意为很重。4.黄钟毁弃,小人得志:黄钟,正大、庄严、高妙之音,能振聋发聩。瓦釜,意指卑下之物。5.谗人:小人,奸臣。6.吁嗟:感叹、发语词。7.默默:默默无闻,不得志。8.廉贞:廉明忠贞。
当现代上是如此的清浊不分;竟以为轻薄的蝉翼才是重物,而真正千钧之重的东西反倒被认为是轻物;能振聋发聩的正大之声被摒弃不用,而贱物之声反倒大肆嚣鸣;奸佞之人各个气焰飞腾,贤臣却完备不得重视。唉,像我如此默默无闻之人,又有谁能明了我怀有的那颗廉明与忠贞之心呢?
文章背景小知识
屈原,名平,字原,是战国期间的楚国墨客、政治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墨客,更是浪漫主义墨客的精彩代表,在上个世纪中叶,还曾被保举为天下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的纪念。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此从前相称受楚怀王的宠信,而为了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他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武断主见联齐抗秦。但由于他所秉持的政管理念与当权派不合,因而屡次遭人诬陷,并被楚王流放。
《卜居》相传是屈原第二次被楚王流放时所写成的。再度被流放,令屈原内心充满了烦闷与困惑,因此他在百思不得其解的状况下,只得转向太卜郑詹尹乞助,希望借由龟策之术、神明之解来取得心灵的沉着,而这篇文章可说便是当时屈原与太卜郑詹尹的发言记录。
《卜居》通篇因此问、对、答的办法来完成的,但实在它并非真的问事决疑之作,只不过是屈原假借问答的办法,来宣泄内心愤世嫉俗的感慨。而文中宣泄苦闷的八组排句、突显抵牾的正反对比、寄寓愤慨的比兴笔法,都利用得极具震荡力,将屈原心中对“时不我予”的苦闷、对小人得志现状的慨叹,以及廉明忠贞的心志不被理解的痛楚表达得入木三分,令人读后潸然泪下。而后世辞赋杂文中的宾主问答之体,实即来源于此。
《文心雕龙·辨骚篇》曾对此篇文章有高度评价,认为它“标放言之致”,便是指这篇作品不仅能各抒己见、不受羁束,更能高谈阔论、豁达自任,大大地抒发了屈原不想再受尘俗世务牵绊的心志。晚世学者多认为《卜居》并非屈原所作,而是楚人为哀悼屈原而作的文章,但王逸认为本文确实是屈原所作,朱熹也从其说,因此至今未有定论。
名句的故事
楚怀王十五年之际,张仪由秦至楚,用重金收买了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更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的话来诱骗怀王,而受此诱惑的楚怀王便毅然决然地与齐国断交。不久,当怀王创造受骗后,不禁恼羞成怒,并两度向秦出兵,但均遭惨败。此时,无计可施的怀王才终于想起了被他刻意忽略许久的屈原,因此连忙命他出使齐国,希望利用他的外交长才来使两国重修旧好。
但就在此时,张仪又一次地由秦至楚,企图瓦解齐楚同盟的举动,并且终极导致屈原无功而返,再度被楚王疏远。到了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国则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而一贯坚持“齐楚联合”的屈原,则被怀王无情地逐出郢都。
怀王三十年,在外流放六年之后的屈原终于回到了郢都,而同年,秦王约楚怀王到武关相会,开完会后,怀王竟遭扣留,并终极客去世秦国。但楚顷襄王登基后,并没有记取教训,依然连续履行屈膝降服佩服政策,并再次将屈原逐出郢都,流放至江南,而屈原便这样落寞地流落于沅、湘二水之间,有家归不得。
回忆当年,屈原受谗言诬蔑、两度被流放汉北及江南,对付一个有空想、有抱负的青年,当现实与空想相互抵牾时,贰心中的迷惑是可以想见的。以是才会选择去见太卜,希望借由占卜结果来解愉快中的迷惑。只可惜郑詹尹在理解了他所想问的问题后,却也无法卜出个以是然来,末了只好表示这些疑问“龟策诚不能知事”,然后以“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来劝屈原想开一些,多多合营主上的意思行事,别再独行其是了。
经久弥新说名句
“蝉翼”、“千钧”原来一轻一重,“黄钟”、“瓦釜”原来一贵一贱,但当蝉翼居然成为重物,千钧反倒为轻;当能振聋发聩的正大之声完备被摒弃,而贱物之声竟取而代之时,便显示出一种光鲜的比拟,让人能立即感想熏染到写作这些句子的作者,对某人、某事、某物、某征象“是非不明”、“黑白颠倒”的强烈不满与训斥。
曾有人化用此名句写成:“当今之世,豺狼当道,虎豹横行。蝉翼为重,泰山为轻。谗人高立,贤士无名。重名利而薄学识,羡陶朱而鄙伯夷。叹世风之日下,哀民气之不古。”而后世学者在剖析鲁迅所处的时期时,便常常利用这类比喻。
不过,“小人得志”虽然最早是用来比喻平庸无才德的人却居于显赫的高位,但后来人们却也用这句话来比喻拙劣的文章却风行于世。比如说宋朝的黄庭坚《再次韵兼简履中南玉》诗三首之三:“经术貂蝉续狗尾,文章瓦釜作雷鸣。”便是以“小人得志”来比喻拙劣的文章却风行于世的怪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