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体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以短小、精练的五绝、七绝为主体,同时随着年段的上升,中年段开始涌现词,高年段开始涌现稍长的律诗、乐府诗等;文言文则以学生比较熟习的、简短的叙事性文本作为开端,逐渐上升到带有一定议论性、思辨性的文本。
随着篇幅的增加、文体的丰富,古诗文的理解难度逐渐提高,相应的传授教化目标和哀求自然也有所提升。希望通过这种循规蹈矩的编排,逐渐培养起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语感,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充分的根本。
二、不同学段古诗词的学习要点低年段(1-2年级)小学低段(1-2年级)学习古诗词总的目标是: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得到初步的情绪体验,感想熏染措辞的幽美。
须要把稳的是,是让1、2年级的小朋友得到初步的情绪体验,而不是体会情绪。体会要比体验更抽象,体验比体会更详细。
低年段教材中编选的古诗内容大略,学生只要能识读下来,大体就能望文知义,个别理解有障碍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讲解。
案例:《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一年级小朋友们学习的这首朗朗上口的乐府诗,情绪体验要借助教材中的图画,从诗中的几个关键词来体验:
一、写的哪个地方的事?——江南
二、写了哪些事物?——莲(莲蓬、莲子)、莲叶、鱼。
三、写了一件什么事?——鱼戏(戏耍、嬉戏)
四、怎么写的?——鱼儿在水里到处嬉戏,从“东”游到“西”,从“西”游到“南”,从“南”游到“北”。
总之,在节制识字、写字之外,低年段的紧张哀求便是朗读、背诵,初步理解大意,适当地结合一点低级的想象画面,从中感知古诗的措辞。
中年段(3-4年级)中段(3-4年级)的古诗学习目标是:“诵读精良诗文,把稳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绪,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开始供应注释,哀求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但对体会感情不作深入的哀求。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赠刘景文》,学生能够明白这首诗中描述的是哪个时令、什么样的景致、讲的大概是什么意思,就已达到哀求,至于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送给朋友、他抚慰朋友的背后有着若何繁芜的经历和感情,暂不哀求学生在这一阶段去深入思考。
案例:《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是这个单元里的三首古诗在情绪上都与这个主题相吻合。
什么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我们来读一读唐代墨客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句诗如果读懂了,就会让人体验到一种风卷黄沙,苍凉悲壮的画面。我们借着诗文来展开想象:面前的边关,面前的月夜,那是从秦汉期间就厮杀至今的沙场。多少年来,无数守卫版图的将士为国捐躯,长眠在这里。
可以想象,墨客站在边关城头,看着面前的统统,触景生情的那种激动。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紧接着墨客话锋一转,激动之余不禁发出感叹:如果飞将军李广还在守卫边关,断然不会让匈奴骑兵超越阴山陵犯国土!
再想象一下披战袍,跨战马,搭满弓的李广将军率领戍边将士,在刀光剑影中把匈奴骑兵杀得丢盔卸甲的画面,是不是很热血呢?
这便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虽然中年段在课后已经提出要“有感情地朗读”,但仅掌握在相对大略的层面,能精确把握感情基调即可。
高年段(5-6年级)高段(5-6年级)古诗的学习目标是:“诵读精良诗文,把稳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绪。”在理解诗意的根本上,能详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较于中段(3-4年级)的学习目标,高段在诵读上的哀求更强调读出节奏和韵律,在感悟上更强调体会、品味诗词的内容和情绪,而不仅仅是体验。
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编排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古诗,哀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干系资料,体会墨客表达了若何的情怀。
此外,六年级下册还编排了“古诗词诵读”板块,目的让学生在进一步增强积累的同时,试着迁移利用之前节制的方法来自主疏通,为更高年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案例:《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行文非常的幽美,感情极其的细腻。这首诗用各种小景拼凑出一幅江南深秋之夜的凄美景致,虽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如何,但字里行间把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万千愁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虽然已经耳熟能详了,但说不定还能读出与往常不一样的韵味哦)。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诗词大意:
深秋,几声凄厉的鸦鸣划破了寂静漆黑的夜空,浸透肌肤的寒意让月光愈发的苍白。江面上雾蒙蒙的,像是披上了一层薄纱。渔船里灯火昏黄,模糊绰绰,忽明忽暗。枫叶簌簌地落下,又顺着流水缓缓地漂远。愁绪万千,夜不能眠。
诗词情绪:
这一句里的景物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一派秋寒夜深的凄美。而隐蔽在个中的心情却只有一个字“愁”。极其铺张的景致描写与极其简练的生理描写形成了强烈的比拟,把借景抒怀发挥到了极致。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词大意:
此时,夜的寂静被悠长的钟声冲破,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一条客船悄无声息,缓缓地停靠于了岸边。
诗词情绪:
这一句里的景物有“寒山寺”“客船”,在字面上完备没有了对心情的描写。不过,作者的愁绪虽然被寒山寺的钟声打断,但深夜里一条客船的靠岸,却不禁让人会想,船里的客人是否与作者一样同命相怜?
三、中、高年段文言文课文的传授教化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引入文言文的学习。
中年段(3-4年级)的基本目标是精确朗读、读好停顿。学生能借助注释知道文章大概讲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就已达到哀求。
高年段(5-6年级)则哀求借助注释和干系资料,把握文章的内容。须要把稳的是,这是建立在中年段的学习根本上的,中年段提出的一些常规哀求如朗读、讲述故事内容等,还须要连续在传授教化中落实。
此外,环绕对文章的理解,高年级表示出一定的进阶哀求。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古人谈读书》,哀求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谈谈启示,旨在勾引学生结合生活履历。
再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抵牾》,哀求说说文章末了一句“其人弗能应也”是什么缘故原由,旨在启示学生思考故事逻辑。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哀求结合资料袋互换感想熏染,旨在就“知音”这个主题大略做一点生发。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小儿辩日》,则是哀求轻微整理、剖析一下两个孩子的不雅观点,旨在利用这种具有思辨性的文章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四、 “日积月累”板块的古诗词传授教化“日积月累”板块,大大增加了教材中古诗词的容量,紧张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增强语感、形成积累。
从哀求上来看,“日积月累”比课文的整体哀求低,紧张目标是形成朗读背诵,理解方面只要能粗知大意即可,对详细诗句的剖析、对墨客感情的体会等都不须要求,避免给学生造成额外的包袱。当然对一些感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主探究。总而言之,随着学生年事、阅历的增加,他们日后自然会逐渐通达这些作品的含义,也会有更切实深入的体会。
“日积月累”板块中不仅有古诗词,还有名言、俚语、针言等,其哀求与古诗词类似,重点仍是强调积累利用。希望学生在形成积累之后,逐渐将这些措辞有机地利用到习作、口语交际中,进而提升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