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召(音shao,四声)公,姓姬名奭(“奭”音为shi,四声,字意为盛大的样子)。与武王同辈,但并非文王所生,应为姬发同族堂兄弟。召公早在文王时便显露出非凡的理政之才,并得到了自己最初的采邑——召。再加上他后来在建立周朝、稳定江山的过程中功绩卓著、位列三公,因此被尊称为召公。其余,召公除了召这块采邑以外,武王还特意封给他燕这块封地以示表彰,虽然他没能亲自去立国,但他的宗子姬克还是完成了这一义务。以是,司马公又称其为“燕召公”。
燕召公姬奭像
在前面的许多文章中,虽然召公不是主人公,但他所经历的那些事儿,笔者险些都写到了。如果本日咱们再翻出来过去的内容,重复一遍的话,相信大家定会以为枯燥乏味。那到底咱们本日能说些什么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一首古代诗歌入手,从侧面理解一下召公在稳固后方、发展生产这些文治方面的成果。
这首古代诗歌名叫《甘棠》,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召南》。在开始讲该诗歌之前,笔者还想多啰嗦几句,那便是《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到底是何意。众所周知,《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个中“风”这一部分收录的便是当时各地的民歌,按地域分成十五个篇章,被后世称作“十五国风”。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创造,在这“十五国风”的篇名当中,大多数因此诸侯国名加一个风字来命名的,唯独“周南”、“召南”分歧凡响,这又是为何呢?
甘棠树下听政图
笔者在查找资料时曾看到过两种阐明:一种是说“周南”和“召南”是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后,各自统治下的南方诸国,由于并非单一的国家或地域,以是以南字统称。另一种阐明说“周南”、“召南”理应是周初制礼作乐时,周公与召公分别到南方采风的地区。在笔者看来,这两种说法看上客岁夜不相同,但不论是统治管理,还是为制礼乐采风,这“南”代表的都是他二人亲自去过的南方地区,因此二者实在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抵牾之处,合在一起来看即可,无需过于苛责孰对孰错。
阐明完了“周南”、“召南”的含义,咱们正式来说《甘棠》这首诗歌,诗歌的原文笔者就不搬到这里占字数了,喜好的朋友去读一读《诗经》,是一种很好的享受。而《甘棠》这首诗统共三行,每行三句,像极了现今朋友圈中盛行的“九宫格”,莫非古人在当时也靠对歌“九宫格”社交么?不过,在笔者看来,《甘棠》不仅仅是一首幽美的诗歌,更像是一则宣扬禁止毁坏树木的“通知布告”。只是,这则“通知布告”并非为了环保而向广大召南民众进行宣扬,而是为了那位以托孤重臣身份辅佐了两代周天子的召公。
召公(伯)听政
原来,召公和周公分陕而治后,他紧张卖力的是内政、生产方面的事务。但是,召公可不是一位整天窝在丰镐,帮天子处理一下各地报告,然后就轻松享受的人。他会常常代天子去各地巡视,还常常轻车简从,便是为了能深入邻里去创造问题的本源,为百姓办理困难。一次,召公来到了召南地区,为了不打扰百姓、不占用民居,他命随从将车马停在一棵甘棠树(即棠梨树)下,并在此搭棚设案,为百姓办理烦忧。待召公离开后,当地百姓感念他不扰乡邻、处事负责、急民所急的恩典,睹树思人,写下了《甘棠》这首诗歌表达大家对召公的怀念。
甘棠即棠梨
那到底召南公民有多怀念召公呢?大家随笔者看看诗歌中的两次递进形式的表达,便能体会一二。这第一次递进是“勿伐”、“勿败”、“勿拜”,翻译成当代的意思是不要砍伐、不要使其衰败、不要进行侵害。这看上去是对甘棠树的侵害越来越轻,但这三句所表达的是禁止的意思,也便是说连侵害都不能侵害,更别说让它衰败或主动砍伐了,是不是标准反而更严格了?
而第二次递进也跟第一次十分相似,用“所茇”(建屋居住)、“所憩”(休憩小睡)、“所说”(“说”音为shui,停滞的意思,因此“所说”是停息、逗留少焉的意思),这三个勾留韶光越来越短的词语来抒发人们的期盼。愿望召公能再回来居住,哪怕只是回来安歇一下子,乃至仅仅是停车看一看,大家也能知足了。这深切的期盼之情,难道不是召南公民对召公的怀念么?
因此,《诗经》中的这首词文不长的诗歌,没有直接讲述召公到底做了什么,却通过公民对他的思念之情,间接反响出召公在政务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正是有了召公的努力,稳定了周朝的西部(或者说是后方),为周公的东征以及后来的“成康之治”奠定了坚实的根本。
甘棠遗爱
再来看看现在,百姓们依然会怀念如周总理、焦裕禄、孔繁森等为公民全心全意做事好干部,送给他们“公民公仆”的称号。不过,看过本日的文章后,希望各位往后再称颂精良干部时,会想起《诗经》中的这首诗歌。那“甘棠之爱”、“甘棠遗风”,或许将成为一种更有文艺范儿的表达。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顾起干系的历史内容,笔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顾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好。
本文关键词:甘棠、召公、诗经、十五国风、周南召南解、棠梨树下、感怀召公、递进表达、公民公仆、甘棠之爱、甘棠遗风。
关键词云图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