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词人辛弃疾曾经三次登上建康赏心亭,留下三篇千古绝唱,成为赏心亭的千古影象。

后来,赏心亭历经多次毁坏与重修。
现在我们看到的赏心亭乃是复原重修,位于南京秦淮区水西门广场西侧外,还是相称吸引人的。

我是真拍浮的猫,一个喜好诗词的读书人。
来到南京,来到赏心亭,忍不住想起辛弃疾的绝妙词作,忍不住 拍桌赞叹。

关注我,一起来欣赏辛弃疾在赏心亭留下的3首绝唱,感想熏染旅游与文化的魅力吧。

辛弃疾三次登上南京赏心亭留下三篇千古绝唱令人拍桌赞叹

第1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华。
可惜流年,忧闷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与许多文人不同,辛弃疾不但是“纸上谈兵”,他是难得的文武双全的“英雄”。
他青年时擒杀叛徒张安国,从北方回到了南宋,后来更献《美芹十论》,创制飞虎军,在武功方面也颇有建树。

但与许多文人相同,辛弃疾常常有“怀才不遇”的感想熏染。
正由于他文武双全,自然便渴望有更多的建树,而又由于他具有规复中原的大志,有一种崇高的家国任务感,以是辛弃疾的怀才不遇,与许多文人比较,更加严重,更加深刻,也更加有内涵。

辛弃疾的《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回顾少年时势戏作》正可以看到他身为“英雄”而无用武之地的失落落感:“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东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雇主种树书。

而上面这首《水龙吟》写于宋孝宗淳熙元年,那时候辛弃疾已来到南宋多年,却一贯投闲置散,担当的都是小官。
他来到建康赏心亭,登高望远,百感交集,遂有此千古名篇。

这首《水龙吟》的一个光鲜特点,那便是大量用典。
而这同时也是辛弃疾生平词作的主要特点。

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大量用典,岳飞的孙子岳珂指出用典太多,辛弃疾也表示赞许,说这是他的老毛病了。

然而,用典多在他人那里可能是掉书袋,但是在辛弃疾这里,却是一种英雄气的挥发。
他以自身的英雄气使令典故,使得典故也具有了生命力,贴切而具有现实意义,那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

正如后人评论说:“非稼轩之盛气,勿轻问鼎也。
”大概也便是辛弃疾能够在大量利用典故的同时,还能够保持良好的评价吧。

以是,我们看《水龙吟》里,“把吴钩看了”有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之意,分明说的是辛弃疾自己的壮志。

而“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用的是张翰张季鹰的典故。
张翰在洛阳当官,见到秋风起,想到家乡美味的鲈鱼 ,于是弃官还乡。

此处典故乃是解释辛弃疾的思乡之情,也照料到前面的“江南游子”。
要知道,辛弃疾的家乡乃是在北方,如今已被金人盘踞。

若不收复中原,辛弃疾想要回到家乡,也是不可能的。
以是“季鹰归未”,带有问句的语气,含义相称丰富。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华”,用的是刘备的典故。
很多人看《三国演义》,彷佛就记住了刘备的仁德和哭戏,实在刘备被很多人认为是英雄,是有着恢伟大志的。

当年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看不起许汜,让许汜睡不才床。
许汜很难熬痛苦,就跑去讯问刘备。

刘备说:天下如此糟糕,你却只知道求田问舍,蝇营狗苟。
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换我的话,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高下床呢?

辛弃疾这里表明,自己之以是思念家乡,并不是想要“求田问舍”,而是带有“北定中原”的大志向,正如刘备当年想要统一天下、拯救百姓那样的“才华”。

“树犹如此”,出自晋代大将桓温的“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里是用来表明光阴匆匆,功业无成的意思。

提到桓温,我还想起了一个典故。
桓温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敷复遗臭万载耶?”

桓温的意思,是说自己不能够默默无闻。
我想,在赏心亭上的辛弃疾,多数也会想起桓温的这番名言,而遐想到自己如今奇迹无成,默默无闻,辜负了年轻时候的壮志,心情便加倍沉痛。

也因此,这首词很自然过渡到“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登高望远而至于堕泪,这彷佛是一个男人的懦弱,然而这正是英雄气的表示。

文人喜好“红袖添喷鼻香夜读书”,而辛弃疾却在问“有哪个美人能够擦掉英雄之泪呢?”

中原不规复,功业不造诣,大概这英雄泪就停不下来吧。
余味悠悠,历经千年而依旧激动民气,足以证明这首词的力度。

第2首,《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骚,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永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
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这首词听说乃是辛弃疾担当建康通判时所写。
题目中的“史致道”,乃是史正志,他当时为建康府行宫留守,兼沿江水军制置使,人称“史帅”。

史致道主见北伐规复中原,与辛弃疾同为主战派,以是辛弃疾写了这首词呈送给史致道,表达自己的心情。

辛弃疾登上赏心亭,纵览南京风景,想到南京的“虎踞龙 蟠”,想到南京当年的繁华,而面前南京已然不是首都,不如六朝时候的繁盛。

这种“兴亡”之感,说是吊古,实在也是说面前现实。
南宋的处境,正好与“兴亡”两字息息相关。

当然,在南京这个地方,很随意马虎就想起了东晋的宰相谢安。
谢安是很洒脱,而同时又有伟大的功业。
正如李白所说:“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辛弃疾这时候想起谢安,那是自然而然的。
可惜,“东山岁晚”,如今的朝堂之中却没有再一个能够主持大计的谢安了。

当淝水之战的喜讯传来,谢安还若无其事与人下棋,悠然下完了棋,方才若不经意说:“小儿辈大破贼。

今昔比拟,辛弃疾显然是失落望,而且无奈的。
“永日惟消棋局”,本来是谢安的风骚,如今却成为辛弃疾的怀才不遇,有心报国而报国无门,正是肚量胸襟郁郁,无可言说,只好借“江头风怒”来表达内心的波澜。

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愁苦,同时也给予媾和派以极大的讽刺。
而赏心亭得以铭记了一篇千古绝唱。

第3首,《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叶丞相指的是叶衡,他在建康担当江东安抚使,比较看重辛弃疾,对辛弃疾有知遇之恩。
辛弃疾再一次登上赏心亭,赋词《菩萨蛮》送给叶衡。

这首词上片写登临赏心亭的所见景致,青山似万马奔驰,显示着冲动大方的感情和非凡的才能,然而“望来终不来”,显然还是怀才不遇之意。

下片则比较故意思,用一种欢快风趣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悲哀难过。
辛弃疾说,沙鸥洁白,是由于愁而发白的,以是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实在沙鸥高枕而卧,不知道哀愁,而真正哀愁的乃是“笑沙鸥”的人。
这种表面的欢笑,蕴含着巨大的痛楚,只要稍一思考,就能让人明白所谓的“笑”,实在是血与泪。

以是这首词的味道是非常浓郁的,即便过了千年,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更让赏心亭多了许多文化内涵。

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和南京有关的诗词呢?欢迎留言哦。
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随意马虎,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