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话》中曾经评价潘阆说,“潘逍遥狂逸不羁,每每有出尘之语”,此言其实不虚,这首《酒泉子·长忆西湖》便是很好的证明:
一、酒泉子·长忆西湖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践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这首词,是潘逍遥回顾杭州西湖的旖旎风光时写下的,全词情景交融,以白描的手腕,简练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情调文雅、如在画中的绝妙美景。
首先词人以一个“忆”字领起,那么自然而言便从现实转到回顾。词人回顾在楼上了望的情景,是“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三三两两写渔舟的位置,给人以清闲得意的觉得,再以小岛的秋天景色作为背景,两者遥相照映,交织成了一幅如在瑶池中的画面。
下片连续回顾在楼上的见闻,但是从视觉转向了听觉,“笛声践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笛声隐约从芦苇丛中传来,这种渺茫悠远、若有若无的笛韵,令人着迷,而这时,芦苇丛中溘然飞起几只白鹭,当真是空灵无比。于是词人再从回顾转到了现实,想要立时整顿行囊,回到西湖,过着垂钓隐居的生活。词到此处,也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尽的余味,当真是有“出尘之语”也!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
这首词,以委婉的笔触和多种表现手腕,为我们回顾了杭州西山的美景,抒发了词人对付西山胜地的深厚热爱和眷恋之情。
上片仍因此“忆”字领起,直接将读者带入回顾之中。接着以两个地名、两个方位词,将周边的风景点带了出来,第三、四句详细写到冷泉亭。妙在词人所有的景点都不明写其如何俏丽,如何文雅,而因此留白的手腕,带给人无限想象,写冷泉亭,也只是说“三伏似清秋”,即便是酷热的三伏天,也能像在秋日一样风凉,如此一笔足见其绝佳的好处,更勾起人无限神往之情。
下片起首两句是想象之景,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有一位高僧曾经在此处养有白猿,这种传说,更增加了西山的灵气。结尾两句,再转回现实,说自己在离开杭州西山后,常常找一些图画来不雅观看,可是看来看去,总是短缺灵山秀气,如此一反衬,便更加突出了西山的俏丽和灵秀了。
三、酒泉子·长忆不雅观潮长忆不雅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独具匠心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不雅观景象,以及弄潮儿神乎其技的演出,是潘阆最著名的一首词作。词的上片写不雅观潮的盛况,壮不雅观而又奇伟,下片写弄潮儿的勇气,豪迈而又不羁,手腕高超,极具神韵,当真是十全十美的绝佳之作。
开篇仍因此“忆”字领起,一句话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钱塘江大潮将来时,那万头攒动,人隐士海的景象,为下面钱塘江大潮的到来做足了铺垫,继而潮水来,“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词人以极度夸年夜的手腕,将潮水雷霆万钧而来的景象,渲染的有条有理,惊险而又生动,具有极强的传染力。
下片转而写弄潮儿的大胆无畏和矫健技艺,纯用白描手腕,却极其生动有神韵,读罢令人目为之眩、心为之惊,“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当真是神乎其技了。由于这种惊险生动的回顾常在词人脑中,以是词人虽然离开杭州良久了,但是那壮不雅观的钱塘江大潮,依然频频入梦,每每在梦中将自己惊醒,如此一衬托,又增强了一层触目惊心的觉得!
如此不雅观潮,当真有吞吐天地的气候,大自然造物的工巧,当真是鬼斧神工,弄潮儿的大胆无畏,更是令人佩服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