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我们看到的这幅草书作品,便是第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上的草书作品。
这届书法展是1980年5月在沈阳举办的,实在,毕竟是第一届,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很成熟,但参加书法展的人却是当时文学界、哲学界、古笔墨学、美术界的大腕比较多,比如当时的周建人、郭沫若、叶圣陶、茅盾等位列个中,入展作品多达420余件,如果放在当时,可能有一定书法根本的人大都能入展,由此可见,当时的书法展,只是为了扩大书法的影响力而举办的。

就这幅草书作品来说,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这位书法家在草书方面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他对唐代狂草大家张旭的草书情有独钟,作品显现出的风格,完备是张旭一起的,乃至有些字的字形也是照搬过来的,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书写习气,这幅草书作品就创作完成了。
紧张利用了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取法张旭《古诗四帖》。
只管这个《古诗四帖》到目前为止作者究竟是不是张旭还有争议,但它已经被历史所公认,是一部狂草书法的代表之作,因此,它历来被狂草书法爱好者所借鉴和学习。
这幅入展的狂草作品,便是取法于《古诗四帖》,不论是字形、点画,还是它所表现出来的风格,都与《古诗四帖》非常靠近,这便是取法问题。
正好,评委在评审作品时,第一个要考虑的便是取法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书法想要入展,就必须要去临摹古代的经典作品了。

第二,笔法问题。
《古诗四帖》中的笔法非常丰富,有提按、使转、起伏、绞转、正侧、反正等各种各样的用笔方法。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它是狂草作品,个中的使转与绞转用笔就显得更加多样了。
由于有了这么多的用笔方法,就使得狂草作品具有了“狂”的属性。
从入展的作品风格与笔法来看,只管它没有犹如原作那么丰富的笔法,却捉住了使转笔法这一特点,心情发挥,因此,风格就会靠近了。

用张旭古诗四帖风格创作的草书作品何以打动评委入选书法展

第三,墨色的上的变革让作品在当时就具备了书法的前辈性。
按照当时人们对书法的理解来看,大家都会把紧张精力和方法放在正常的书写与创作上,但这位作品不仅如此,还在墨色上利用的较大的起伏变革,从浓到淡,从干到枯,加上末了一个字的末了一笔,利用了长线,为空间营造了一定的时空变革,使得作品在诸多方面具备了神采之处,远近、时空交错,神采自然,成为了入展作品中的佳作。

但是,如果放在如今来看这幅作品的话,它也有一些不敷之处:一是取法较为单一,作品的厚重感不敷,丰富性不足。
二是作为狂草书法来说,创作时的胆量不敷,没有表现出狂草书法的那种“狂”劲。
三是艺术境界不足突出,这可能与时期背景、人的学养、阅历等都有密切关系。
四是缠绕太多。
但不论怎么说,它便是那个时期产生出的书法作品,现在我们只能够转头剖析和借鉴,正所谓“以史为鉴”嘛。

想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书法古今

推举阅读:

何应辉:我在写字时为什么善用长锋笔?它对书法会产生哪些影响?

书法多次得到全国大奖,他在草书创作中利用了哪些方法?

隶书难创作,他把《石门颂》变了三次,入展全国书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