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北宋)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③满地芦芽④短,
正是河豚⑤欲上⑥时。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成绩。在书法方面,他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他善于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很有见地;他的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其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注释】
①惠崇:北宋著名僧人,善于诗歌和绘画,尤其善于画鹅、鸭、鹭鸶(lusi)等小动物。②春江晚景:惠画了两幅《春江晚景》,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这里紧张是写鸭戏图。③蒌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可以食用。④芦芽:即芦苇的新苗,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可以食用。⑤河豚:鱼名,味道鲜美,但含有毒汁,必须经由加工才可以食用。⑥上:逆流而上,这里指河豚由大海回游入江。"上"还有一种说法指上市,在市场上发卖。
【译文】
翠竹林外桃花刚开了几枝,春天江水变暖,在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感知。蒌蒿已长满河滩而芦苇刚生新苗,这正是河豚即将逆流而上的早春时令。
【赏析】
这首题画诗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春天景致,同时又融入墨客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诗的开头两句牢牢捉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边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肠点。"春江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叹。墨客在这里凭觉得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达的内容活灵巧现地表现了出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中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墨客的想象。各处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仲春。墨客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才想到鲜嫩的河豚,通情达理。河豚生活在近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涨的时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然后再游回到近海。江边人捕捉后,便拿到市场上去卖。这句诗虽然离开了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
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填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拓展】
有一次,苏轼去拜访王安石,恰巧王安石不在家,他瞥见书桌上有一首没写完的《残菊》诗:"薄暮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苏轼看后心想:菊花只在枝头上枯萎,不会凋落散瓣。于是他续了后两句:"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墨客仔细吟。"后来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西南部、长江北岸),一次到园中赏菊时创造,地上竟然落满了金色的菊花瓣。他想起当年自己的续诗,才知道自己错了,很是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