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付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蕴含在情境图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隐晦,须要发 掘才能展露全貌;二是意义深刻,经由引领才能充分 领会;三是情境图中传统文化元素更加丰富,视域更加广阔,打破了干系课文局限于传统文学领域的拘囿。基于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传统文化题 材的情境图,补课文之不敷,积学生之秘闻,全语文学科之素养,彰统编教材之魅力。下面,笔者以一年级高下两册统编语文教材为例作一赏析与解读。
一、手事情品图,传承大美技艺
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贝,向来与中国古典文学相互交融。如《天工开物》《梦溪笔谈》《髹饰录》 《考工记》等手工艺方面的古代著作,既彰显了文言文的文学代价和独特审美,又传承了传统手工艺技能,反响了古代工匠精神。将手事情品图作为情境图,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一个显著特色。
封面图片是表达教材设计理念的主要载体,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封面为《忙趁东风放纸鸢》。 金秋十月,景美人和。一眼望去,但见远山如黛,缓缓起伏,尽显江南秀美。树木斑斓,层层叠叠,黄红掩映之下,几所白墙黑瓦的的民居透着宁静祥和。沿房而下,一级级梯田延伸到近处。嘉禾丰收,垂穗如丛。松鼠嬉戏于枝头,小狗奔跃于林间,和谐意味呼之欲出。三五儿童提绳拽线,欢呼雀跃,自由清闲地放鹞子。一只维妙维肖的金鱼鹞子霸占封面主位,金红二色格外能干,两个墨点突出鱼眼,灵动真切。金 鱼摇头摆尾,活灵巧现。放目远眺,一只只鹞子在高风中尽情飞舞,尽情飘荡,长线斜斜垂入远处的丛林,给我们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一年级小学生刚刚入学,第一次正式打仗语文学科。利用封面资源使其充分感想熏染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至关主要。笔者结合本册第九课《来日诰日要远足》,深度挖掘封面情境图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授教化活动。
首先,师生共同朗读《来日诰日要远足》一课的课文,引起学生的共鸣和遐想,引发学生的表达希望。其次,勾引学生不雅观察封面情境图,思考:你对图中哪些景物 感兴趣,你想去哪里远足吗?把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拉回到图中的特定环境。学生依次说出上图中的景物和活动,笔者应时讲解,既能勾引学生不雅观察到景物特点,又引发了学生去远足的希望。
到江南远足,赏民居风情。白墙黑瓦马头墙,依山傍水归明堂,江南民居参差起伏,精细朴素,作为范例的中国民居,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些景物特点无需勾引学生就能创造,西席要往“深”里讲。有些景物特点学生很难创造,西席要把它提到“浅” 中来。深入浅出,揣摩传统文化的意味。
到野外远足,感想熏染放鹞子之趣。中国的传统鹞子 扎、糊、绘、放,全由手工,以形写神,妙趣无穷。蝴蝶鹞子形态幽美,成双成对,既有梁祝化蝶的古老传说,又有双栖双飞的美好寓意。金鱼鹞子形象奇特, 龙睛、凤尾、鹤顶、狮头,其平和安宁,象征和平祥瑞; 方正圆润,暗示天圆地方;名为“金鱼”,谐音“年年金余”。西席勾引学生描述鹞子形象时,将以上内容作为传授教化对话内容,且讲且引,随问就答,传授教化过程自然彰显传统文化内涵,形成学习乐趣。
二、山水花鸟图,传承人文志趣
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大量中国画作为情境图。中国画历史悠久,意蕴深厚,多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题。引领学生赏析中国画,有利于学生由画及文, 理解文本,因画生情,感悟文本,从中国画中感想熏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精髓——文人志士的人文志趣。
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天地人》和第二课《金木水 画图》的情景图,以蝴蝶页形式完全呈现了画家傅抱石的经典作品《一望大江开》。这两课的传授教化目标除了朗读课文和认识“天、地、一、二”等十三个生字, 更主要的是不雅观察图画,理解字义,初步感想熏染传统文化中的“三才和五行”。因此笔者在识字传授教化后,重点向学生先容了国画《一望大江开》。首先,勾引学生由近及远不雅观察图画。画面近处是岩石松枝,龚半千和费密同游,吟诗场合,眺望远方。中间大片留白,远处空旷无垠,咫尺之间似有万里之遥。其次,设置疑问,激 发想象:远处昏昏黄黄又空无一物,这大片的留白到底是什么?学生结合画题得知中间是江水,远处是天空。进而充分想象水之浩荡,天之苍茫,感想熏染天地之广袤,人物之微小。末了,在学生对天地人有了直不雅观的印象和丰富的想象之后,笔者再点出天地人三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让学生进一步感想熏染传统文化气息。
一年级下册第十二课《古诗两首·池上》是一首普通易懂的五言绝句,以白描手腕寥寥几笔便勾勒出 “小娃”形象。该课情境图中的景物与诗中景物逐一 对应,不但形象直不雅观,妙趣横生,而且清新文雅,意境悠远。在传授教化本课时,笔者建议:一是通过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紧张景物;二是详细不雅观察情境图,感想熏染水墨之美:全体画面花青中略带墨韵,莲叶浮出水面,疏密结合,高低错落,几支淡雅的荷花特立水面,或者粉姿盛放,或者初露莲蓬。一个小娃撑着满载莲蓬的小艇在水面上轻行。但见他头顶三抓髻,脖挂永生锁,身着红肚兜,手执青竹竿,浓眉大眼, 嘴角带笑,顽皮、纯洁的情态毕露无疑。学生看到这里,想到这里,说到这里,听到这里,不但理解了古代儿童的衣着衣饰和水墨画以少胜多的写意风格,更是直不雅观而深刻地感想熏染到了儿童的乐趣和夏日的情趣, 于诗画领悟中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陶。三是供应一年级上册《江南》一课的情境图和课文,勾引学生进行比拟性学习,感想熏染采莲时船行之轻快,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畅,再次加深对“水墨江南”的浓浓印象, 引发学生的惊叹与神往之情。
三、民俗生活图,传承家国情怀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顺俗”的民间传 统,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熬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中国民俗包括饮食文化、衣饰文化、 传统建筑、传统节日、姓名文化、崇奉禁忌等诸多层面。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便是以情境图的形式,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给学生以绵绵不断的传统民俗文化熏陶。
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封面是《儿童晴雪图》。只见雪满屋脊,树披银装,大红灯笼高高挂,福 字春牌贴红门。蓝天晴日照小院,木格窗户檐下藏。 三个小孩儿或堆雪人,或吃冰糖葫芦,总角之乐,说笑晏晏。一只马扎闲置一侧,而柴犬绕雪撒欢,动静之间,更显活气盎然。这幅封面情境图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元素,须要我们深度挖掘,层层揭示。笔者传授教化本课时,将此图与本册第一课《春夏秋冬》结合起来,让学生不雅观察封面图画,理解冬季的景物特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首先,西席勾引学生不雅观察晴雪初霁的自然图景, 在不雅观察与描述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冬天的时令特点; 其次,勾引学生不雅观察画中儿童的活动,从而理解与春节有关的节日文化。一因此冰糖葫芦为线索的春节小吃。冰糖葫芦起源于南宋,历史悠久,酸甜适口,是有名的传统小吃,具有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一样平常在冬季入岁、春节附近时上市;二因此春牌和灯笼为线索的节日仪式。春牌便是福字红纸,贴春牌是欢度春节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神往,对未来一年的期望。而灯笼在古代别号“灯彩”,因其色彩、形状等特点,被人们授予了“张灯结彩、团团圆圆、 红红火火”等美好寓意。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一只小小灯笼里,也承载着传承千年的家国情怀。
西席在勾引学生不雅观察情境图时,随机应变地插叙上述的内容,勾引学生从一个时令深入到一种生活, 从一张图画遐想到亲历的画面,从当前的个人履历走向深邃的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包含着童年 味、家乡味、中国味,学生在咀嚼和领悟的过程中, 生发着越来越深、越来越浓的家国情怀。而在这个过程中,民俗生活情境图是传授教化过程的枢纽所在,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也是纵情抒泄精良传统文化的一道闸口。打开它,学生们遂得以在民俗文化中徜徉。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