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一年,本来李自成已经率军攻陷了京师,逼得崇祯天子煤山自缢。然而,大明的十丈软红,锦绣江山却还没有被李自成捂热,清军就长驱直入,得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华大地。这一年,便是明朝结束,清朝入主中原的开始。
对付明朝旧臣来说,这是一杯苦涩的酒,也是一段不堪回顾的往事。以往清军再厉害,总是被去世去世地挡在山海关外,而这次却是在吴三桂的引领下,完成了前所未有之事。因此,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吴三桂。
实在,吴三桂刚开始放清军入关,情由是借清军的手来清剿李自成。可是,随着清廷进入京师,谁都知道再让他们吐出已经吞下的肥肉是不可能了。此时,吴三桂也就从此穿起留起辫子,甘心成为清廷对付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的急先锋。
明朝的军队战斗力不如清朝,可它却拥有了一大帮的才子。当时的文人学术水平相称高,虽然在疆场时百无一用,但此时他们却跃跃欲试,一个个拿着吴三桂开涮。个中,复社领袖、文坛宗师之一的吴梅村落做得最为精彩。
吴梅村落叫做吴伟业,梅村落是他的自号。他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就高中会元,又被崇祯天子钦点为榜眼,深受皇恩。他的文学造诣极高,在当时就被认为是文坛领袖级别的人物,现在还留有诗歌近千首。尤其是长篇叙事诗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有“诗史”之称,而最出名的,便是一首名为陈圆圆,实为吴三桂而写的《圆圆曲》。
这首七言古诗,一共549个字,限于篇幅,我们在此就不全文转载了。但是它非常出名,至少第二句该当是大多数人都会听说过: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句诗,极具讽刺性,它的前半句将崇祯帝去世于社稷后军队的悲哀气氛陪衬到极致,而后又来了一个神迁移转变,将吴三桂的伪装撕得粉碎,说他只不过是由于小妾陈圆圆被霸占之后才如此悲愤。这种光鲜的比拟,将吴三桂好色、负君、贪恐怕去世的嘴脸描述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全诗讲述了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悲欢离合,并且置身于明末清初那个历史背景之下,训斥了吴三桂的叛变行为。令后人好奇的是,当时吴三桂还健在,他是如何看待这首诗的?
这首诗成诗于顺治八年旁边,当时大局已定,南明永历帝虽然还在西南一隅垂死挣扎,但大势已去。吴三桂也镇守云南,手握重权。吴梅村落在江南以复社名宿的名义,主持一些文社活动。
吴三桂听闻这首诗,应该是在顺治九年时,二心坎的愤怒可想而知。但吴梅村落人在江南,他也鞭长莫及,更何况吴梅村落模糊是文人的领袖,连清廷为了收买民气,也没有将他斩尽杀绝,而是再三派人游说。以是,直接报复吴梅村落,并不可行。
于是,吴三桂想用一个折中的办法。他派人持千两黄金找到吴梅村落,哀求删除这首诗。纵然由于流传太广而不能做到,也希望吴梅村落能修正一下,让它轻微温和一些,不至于那么尖酸刻薄。而且,吴三桂特殊强调便是“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句,能否变动两字,算是留几分颜面。
对付这个哀求,吴梅村落没有答应,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谢绝的,反正就让吴三桂打上了“一怒为红颜”的烙印。比他们稍晚一些的清代墨客陆次云夸奖吴梅村落:当其盛时,祭酒能显斥其非,却其赂遗而不顾,于甲寅之乱似早有以见其微者。
吴三桂的失落落心情可想而知,然而他并不孤独。谁曾想,一年之后,信誓旦旦将吴三桂骂得狗血淋头的吴梅村落自己,居然也屈膝降服佩服了清朝,接管了国子监祭酒这个官职。他阐明是由于压力过大,“老亲惧祸,流涕催装”。但不管怎么说,晚节不保的吴梅村落,还是和吴三桂一起,又在一个锅里混饭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