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明举

史乘记载,壮盛期间的巴国边陲“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
”包括今重庆全境、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及湖南零散接壤之地。

巴国于夏初加入夏王朝,成为其诸侯国。
公元前十一世纪,巴人参与周武王伐纣有功,获封子爵,故名巴子国,简称巴国。
从氏族社会开始,巴人先后在今湖北恩施,四川叙永,重庆涪陵、丰都、渝中、合川,四川阆中邑聚或建都,后期曾短暂称王。

巴人天性劲勇,能歌善舞,积极乐不雅观,在巴地上生息繁衍,发奋图强,创造了残酷的巴文化。

夜雨丨龚明举巴地古诗十三首

公元前316年,巴国为秦所灭,其历史和文化也随之泯没。
由于史乘鲜有记述,后世知之甚少,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载有先秦至东晋诗歌谣谚数十章句,其诗承“风雅颂”之流韵,集“辞歌行”之形神,源于巴人之“嬥歌”。
今择选巴地诗歌十三首并拟其题,录其文,译注赏析,以供阅读。

山高谷深,环境恶劣,养成巴人劲勇善战,坦直义气的个性,而且民风淳厚,勤恳朴素,视孝亲敬老为美德。
其诗《旨酒嘉谷》曰:

川崖惟平,其稼多黍。

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惟阜丘,彼稷多有。

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译文】

江边台地很平坦,种了很多黍子。
有美酒和好稻谷,可以养活父母。
野外都是土山,种了很多谷子。
有好的稻谷和美酒,可以养活父母。

【注释】

[惟]:通“唯”,语助词,无实义,用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浸染。
[黍]:读shǔ,黍子,碾成的米叫黄米,性黏,可酿酒。
[旨酒]:美酒。
[阜]:读fù,土山。
[稷]:读jì,谷子,粟。

【赏析】

群山高耸、大江奔流,视野辽阔、气势雄魄,峡江两岸台地与农作物组成了一幅幅风光秀美的山水图画,使人产生一种想引吭高歌的冲动。
“旨酒嘉谷,可以养父”和“嘉谷旨酒,可以养母”四句回环往来来往,看似重复,又不完备重复,达到反复咏叹的效果,陪衬出孝亲敬老的诗歌主题。
该诗颇有《诗经》四言诗的风味,虽有文人加工的明显痕迹,但无儒家文典,措辞朴实,韵律自由而不甚讲究,仍带有民间歌谣的淳厚本色,极有可能成诗于先秦。

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其民质直好义。
乡俗敦厚,有先民之流。
”“而其失落,在于重迟鲁钝。
俗素朴,无唐突辨丽之气。
”巴人的优点是民风淳厚,朴实好义,缺陷是迟缓愚蠢,不擅巧语辞令,短缺敏捷善辩。
秦汉期间,儒家思想融入巴蜀文化,文教得以推广,伦常教诲得到遍及,像李冰、文翁、扬雄、司马相如、谯周、陈寿、常璩那样英伟俊逸的精良人士越来越多,文风蔚然,民间歌谣也逐渐兴盛起来。

巴地之人,夷事道,蛮事鬼,崇奉泛神灵和鬼巫,兼有图腾崇拜和先人崇拜,重淫祀巫祝,尊祖重孝成其风尚。
其《敬拜诗》曰:

惟月孟春,獭祭彼崖。

永言孝思,享祀孔嘉。

彼黍既洁,彼牺惟泽。

蒸命良辰,祖考来格。

【译文】

春季的第一个月,像水獭在水边陈设鱼一样,在山崖下陈设供品敬拜。
永久孝敬长辈思念先人,敬拜是非常美好的事情。
敬拜用的黍米很干净,敬拜用的畜生也很肥壮。
在良辰吉日供献祭品,供先人们来享用。

【注释】

[獭祭]:谓獭常捕鱼陈设水边,犹如陈设供品敬拜。
《吕氏春秋·孟春纪》:“孟春之月,鱼上冰,獭祭鱼。
”高诱注:“獭,水兽也,取鲤鱼置水边,四面陈之,世谓之祭鱼。
”《逸周书·时训解》:“雨水之日,獭祭鱼。
又五日,鸿雁来。
又五日,草木萌动。
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
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
” 獭祭鱼被作为一种季候征象来描述节气,是雨水的第一候。
[享]:用食品供奉。
[孔嘉]:非常美好。
[牺]:古代作祭品用的毛色统一的畜生。
[蒸]:进。
[祖考]:已故先人。
男曰考,女曰妣,父母辈称显考妣,祖辈称祖考妣。
[格]:来到。

【赏析】

开篇交代敬拜的韶光,以水獭把捕捉的鱼摆放在水边,来喻指人更该当孝敬长辈,敬拜先人和神灵,并赞颂这种慎终追远的习俗。
后四句如《楚辞·招魂》一样,祭者会年夜声吟唱,与鬼巫沟通,与亡魂对话,陈述祭品的种类和品质,呼请先祖们都来享用。

《汉书·郊祀志》载:“祀者,以是昭孝事祖,通神明也。
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豺獭有祭。
”敬拜是为了昭示对长辈的孝敬,对先人的怀缅和与神灵沟通。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都有敬拜的行为。
豺狗秋日杀兽陈之“祭兽”,水獭春季杀鱼陈之“祭鱼”,野兽尚有如此行为,何况人呢?“彼牺惟泽”一句,“牺”是敬拜用的畜生,而非野兽。
畜生是三牲六畜的省称,古时指牛、羊、猪为三牲,马、牛、羊、鸡、犬、猪为六畜,后泛指人类喂养的兽禽类。
中国古诗讲究修辞、韵味、留白、意境、格调,讲究统统景语皆情语,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忌直白浅近,格调低俗。
如把“獭祭”理解为巴人杀水獭来敬拜先人,就有待商榷了。

“獭祭彼崖。
”证明了巴人有悬棺葬、岩洞葬、岩墓葬的丧葬习俗。
《隋书·地理志》曰:蛮左之人“始去世,置尸馆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扣弓箭为节,其歌词说平生之乐事,以至终卒,大抵亦犹今之挽歌也。
”实在便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聚居区至今尚存的哭丧、跳丧、穿花、打夜锣鼓等民俗。
古代巴人还风行“结社椎牛”“还人头愿”“上刀梯”“傩戏”等民俗和敬拜活动。

巴人好古乐道,善于开采丹砂,提炼水银,喜食丹药,渴望永生不老。
其《永生歌》曰:

日月明明,亦惟其夕。

谁能永生,不朽难获。

【译文】

日月虽然光明,也有夜晚的到来。
谁能永生不老呢?更难得永垂不朽。

【注释】

[夕]:《华阳国志》有版本为“名”,《全蜀艺文志》卷三引作“夕”,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据此校改。

【赏析】

太阳会东升西落,玉轮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去世。
该诗用自然征象开篇,然后用一个设问句“谁能永生,不朽难获”结束,诠释了人生的真谛,抚慰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坦然面对死活,富含哲理,启迪心智。

巴人有先民遗风,崇尚返璞归真,重品行,轻富贵。
其《思古人》曰:

惟德实宝,富贵何常。

我思古人,令问令望。

【译文】

德行实在宝贵,富贵变幻莫测。
我思慕古人,看重美好的名誉和声誉。

【注释】

[令]:善,美好。
[问]:荣誉,名声。
[望]:声誉。

【赏析】

首句以论入诗,提出德行最名贵,富贵如浮云的不雅观点。
阐明了自己的民气抱负和追求,便是要学习古人的高尚德操,留下隽誉,乃至流芳百世。

这一不雅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汉高祖刘邦光宗耀祖,活在当下,及时行乐的理念大相径庭。
当年他还是一个小人物时,看到秦始皇出巡时的浩大仪仗,非常倾慕地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
”他曾借用项羽的话对率板楯蛮助其平定“三秦”,攫取天下的有功之臣阆中人范目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耳。
”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派头,就要像秦始皇那样。
升官发财了不回老家去显摆,就像晚上穿着华美的衣服走在路上,有谁能瞥见呢?

此外,刘重来、徐适端《

巴郡谯君黄,名玄,阆中人,在西汉成帝(前32-前7年在位)、哀帝(前6-前1年在位)时做官,为谏大夫,常常向天子供献忠言。
后因躲避王莽不仕,又拒做盘据益州称帝的公孙述的官,受到公孙述的去世亡威胁,他的儿子谯锳交纳了八百万钱才使他得以幸免。
阆中城里有人作《清节士》夸奖他:

清除除节士,执德寔固贞。

违恶以授命,没世遗令声。

【译文】

严明又清廉高洁的士人,确实坚守了自己的德行。
触犯邪恶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世世代代流传他那美好的名声。

【注释】

[寔]:读shì,实在。

【赏析】

起句赞誉,如洪钟乍响,振聋发聩。
后三句夹叙夹议,陈述谯君黄坚守德行,刚直不阿,不同流合污,不屈服于强权,不惜献出自己生命,留下隽誉世代流传,照料起句,达到叠加陪衬的效果,使得清洁士的形象更加明晰和突出。

《华阳国志·巴志》说,由于谯君黄谢绝做公孙述的官,公孙述发怒了,派青鸟使拿着鸩酒去威吓他。
谯君黄却笑着说;“我难道不知道是毒药吗?”这与古往今来奴颜婢膝媚事权贵,卖身求荣谋取官职,挤破脑袋追名逐利的人,形成一种光鲜的比拟。

东汉安帝时(107-125年在位),巴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陈禅,字纪山,先后任汉中太守、谏议大夫、司隶校尉,为人清正严明,直谏不阿,常常给天子提出好的建议。
巴地老百姓作《直梁辞》赞颂:

筑室载直梁,国人以贞真。

邪娱不扬目,枉行不动身。

奸轨辟乎远,理义协乎民。

【译文】

修建房屋须要笔直的顶梁柱,国家和公民须要正派贞洁的人。
对付邪僻的娱乐不屑一顾,对付不正的行为不为所动。
对付奸邪作乱的人拒之千里,理义都顺应着老百姓。

【注释】

[国人]:古代指居住在大邑内的人,亦指本国人,以平民为主。
[轨]:通“宄”,指犯法作乱的人。
[辟]:通“避”。

【赏析】

首句顾旁边而言他,实则曲笔入诗,类似起兴。
作者用建造房屋须要笔直的梁柱来喻指一个国家的管理须要正派廉明的人。
后四句用事实和道理印证陈纪山刚直廉明,嫉恶如仇的君子君子形象。

《后汉书・陈禅传》载:永宁元年(120年),西南夷掸国王(今缅甸)献音乐及杂技演出,艺人“能吐火,自朋分,易牛马头”,汉安帝和满朝文武官员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可是陈纪山却谢毫不雅看并大声反对。
他的行为如今看来虽然显得迂腐荒诞,愚顽不化,但在当时却是忠贞耿直,令人钦敬并得到很高的荣誉。

巴郡阆中人严王思,名遵,任扬州刺史,对老百姓非常仁爱。
每次当他将要调任到别处做官时,属隶和老百姓都挤满了道路乃至攀扶着车辕送行,天子于是就下诏让他留下。
严王思做了十八年官去世后,老百姓就像去世了父母一样,志愿护送他的灵柩返乡的人还拿出钱财百万,准备用来赡养严王思的家人,但他的家人谢绝了赠送。
巴郡太守汝南人应季先非常讴歌,写了一首《爱民歌》:

乘彼西汉,潭潭其渊。

君子恺悌,作民二亲。

没世遗爱,式镜后人。

【译文】

渡过西汉水,潭水深不可测。
君子民平易近,是老百姓的父母官。
一辈子都在施以仁爱,可以镜照后人。

【注释】

[乘]:超越。
[西汉]:西汉水,即嘉陵江。
[潭潭]:深貌。
[恺悌]:民平易近。
[二亲]:父母亲。
[式]:用以。
[镜]:照。

【赏析】

该诗先叙事写景喻物,用嘉陵江的深潭衬托王严思肚量胸襟博大,厚德爱民,深得民心。
然后陈述其民平易近,像老百姓的父母亲一样,引申出“父母官”这一说法。
末了以物喻人,把他比喻成一壁可以照亮后人的镜子。
五百年后,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落。

东汉安帝时,巴郡太守连违背道义,鱼肉百姓。
江州(今重庆渝中)城里的人作了一首《祈安民》讽刺他:

明明上天,下土是不雅观。

帝选元后,求定民安。

孰可不念,祸福由人。

愿君奉诏,惟德日亲。

【译文】

光明的上天,俯视着人间大地。
天子选任地方主座,是为了安邦抚民。
怎么能不顾及这些呢?祸福都是由人决定的。
希望您奉承天子的诏令,时常修炼自己的德行。

【注释】

[元后]:帝王的嫡妻,原配。
元,大、首;后,君。
这里指地方主座。

【赏析】

“人在做,天在看。
”苍天有眼,随时注目着人间间的善恶、妍媸、祸福、死活。
开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责,随后诘问官员为什么庸政

东汉安帝永初年间(107-113年),广汉、汉中的羌族公民叛逆,战火蔓延至巴郡。
有名义、名姬、名华的三个女人,从前丧夫,不肯再醮,故称“三贞”。
乱军来后,她们害怕被俘后受辱,遂一起投嘉陵江自尽。
去世后,有黄鸟在她们投河处鸣叫,时时徘徊盘旋。
巴地的人都非常感伤,阆中城里有人作《伤三贞》来祭奠:

关关黄鸟,爰集于树。

窈窕淑女,是绣是黼。

惟彼绣黼,其心匪石。

嗟尔临川,邈不可获!

【译文】

黄鸟鸣叫着,聚拢在树上。
投水而去世的女子,像绣品一样俏丽。
由于像俏丽的绣品,她们的心才不会像石头一样坚硬。
可叹那些美好的女子像一川江水,烟波浩淼一去不返!

【注释】

[爰]:读yuán,用在句首或句中,起调节语气的浸染,无实义。
[关关]:鸟鸣声。
[绣黼]:黼读fǔ。
凡花纹,五采齐备曰绣,黑白相间曰黼,此处喻“美德”。
[匪]:非。

【赏析】

首句“关关黄鸟”模拟《诗经》中《关雎》《黄鸟》二诗起句,读起来《诗经》味十足。
如果说黄鸟是起兴,俏丽的绣黼则是“三贞”的真实比喻。
作者否问她们投水赴去世的心该当不会像石头那样坚硬,看似否问,实则更加肯定。
把“三贞”比作石头,与《孔雀东南飞》中“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是石头所指,本诗为女,《孔》诗为男,本诗为避乱,《孔》诗为殉情,但都是人间悲剧。
末了两句一声惋叹,感慨那些俏丽女子的消散,像一川逝水,永久回不来了!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稽(今浙江绍兴),命令丞相李斯作《秦会稽刻石文》云:“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洁诚。
”“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意在禁止淫荡放肆,哀求男女都要纯洁诚挚,女子更应从一而终。
秦始皇如此重视贞洁,与其生母赵姬和吕不韦、嫪毐淫乱,其太祖母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有关。
她们的行为令他讳莫如深、心怀忧惧,纵然他统一六国称天子后,虽有三宫六院,但直到去世都未封皇后,解释男女不贞对他的负面影响极深。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见被汉武帝采纳后,“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儒家理论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
封建伦常较之原始社会子不避母、女不避父、姊妹不避兄弟,奴隶社会视奴隶为畜生也不失落为一大进步。
赞颂“三贞”,解释儒家思想在巴地特殊是在以阆中为主的巴西地区的影响已十分广泛和深入。
现今看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又是极其封建的,腐烂的,掉队的。

东汉顺帝永建年间(126-132年),泰隐士吴资,字元约,任巴郡太守,优念农时,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在他任期内,风调雨顺,频年丰收。
巴地民众作《丰年歌》赞颂他:

习习晓风动,澍雨润乎苗。

我后恤时务,我民以优饶。

【译文】

清晨的凉风轻轻吹动,及时的雨滋润津润了禾苗。
我们的太守时时操心农事,我们老百姓才得以生活富余。

【注释】

[澍雨]:澍读shù。
及时的雨。
[后]:君,这里指太守。
[恤]:担忧,忧念,忧虑。
[时务]:各时令的农事。
[优饶]:充足,富余。

【赏析】

首句采取起兴手腕,用习习晓风营造出一种祥和安宁的氛围,用澍雨润苗描述了一幅田园牧歌似的图画。
后两句利用了一个因果句式:由于太守勤政爱民,以是老百姓的日子才会幸福美满。
该诗有一些唐代墨客杜甫《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境。

后来吴资调到别处任职,老百姓为他送行,人们依依不舍,望着其背影,看着他渐行渐远,十分惆怅。
又有人作了一首《思吴太守》曰:

望远忽不见,惆怅尝徘徊。

恩典膏泽实难忘,悠悠心永怀。

【译文】

遥望着远方直到看不见人,心里惆怅又徘徊。
他的恩典实在是难忘,思念悠悠永久怀想。

【注释】

[尝]:尝到。

【赏析】

首句描述了一幅送别图:一群人站在山岗上,翘首了望着拜别的人。
虽然所送之人已消逝在视线中,送别的人仍旧依依不舍,不愿拜别,连续在原地徘徊。
唐代墨客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也有此番意境。
全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读来惆怅满怀,表达了巴地民风朴实淳厚和老百姓对政绩突出的官员的热爱。
如当代墨客臧克家《有的人》诗云:“有的人活着,他已经去世了;有的人去世了,他还活着……给公民作牛马的,公民永久记住他!

以上两诗,文采不敷而情绪朴拙,或为当时掾吏(辅佐官吏的通称)所作。

东汉孝桓帝时(147-167年),河南人李盛,字仲和,任巴郡太守,贪财重赋。
巴郡公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江州城里有人作《府吏行》讽刺他:

狗吠何暄暄,有吏来在门。

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

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

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与。

思往从邻贷,邻人已言匮。

钱钱何难得,令我独干瘪。

【译文】

门外的狗在大声狂叫,原来是有府吏来了在拍门。
披上衣服出门应答,官府文书宣示要收钱。
无话可说乞求脱期些日子,府吏发怒反而被他责骂。
转身四顾家中,实在没有钱可以给他。
想从邻居那里借贷,邻居说钱已没有了。
钱这东西多么难得啊,让我独自伤心干瘪。

【注释】

[府记]:官府宣示命令的文书。
《汉书·何武传》颜师古注:“记,谓教命之书。
”[尤]:责怪,责骂。
[匮]:缺少,不敷。

【赏析】

开篇先声夺人,营造氛围,用第一人称白描手腕,描写了一个贫苦农人遭受官吏敲诈打单的情景,深刻反响了巴郡太守苛捐杂税的横暴和劳动人民的穷苦及怫郁,详细细腻,真切动听,充满悲愤之情,也是巴地文人关注现实生活的详细表示。
俚语云:“文钱逼去世英雄汉!
”何况芸芸众生?

汉代实施轻田租而重赋于民的政策,不同期间有所变革。
汉高祖刘邦时十五税一,汉景帝元年三十税一;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曾提升至十税一,不久规复至三十税一。
东汉后期,政治腐败,纲纪不振,各地官吏随意增加赋税,名目繁多,层出不穷,还不许老百姓用实物缴纳租赋,强制他们把实物折换成货币,通过掌握折换价差牟利。
汉末腐烂统治导致贫富分解加剧,老百姓纷纭破产,失落去地皮房屋。
大量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沦为流民,催生了黄巾叛逆的爆发。

十一

东汉末期社会阴郁,战乱不休,地方官吏各不相谋,滥施淫威,老百姓渴望太平,有人作《思治歌》曰:

混混浊沼鱼,习习激清流。

温温乱国民,业业仰前修。

【译文】

浑浊的沼泽里的鱼群,渴望畅游在清清的流水里。
温良的浊世中的老百姓,在忧惧中愿望前代的贤人。

【注释】

[混混]:浑浊貌。
[习习]:和舒貌。
[温温]:和柔貌。
[业业]:危惧貌。
[前修]:前代贤人。

【赏析】

起句一个比喻,形象生动,以翘嘴张望,喁喁求生,急寻清流的鱼群来喻指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突出民心思治的诗歌主题。
“乱国民”呼应“浊沼鱼”,“ 仰前修”呼应“激清流”。
全诗共四句,每句首字都有叠字,整洁和谐而不显累赘,暗中化典,利用比兴手腕,达到以形喻意的双重效果。
该诗文人创作的印迹虽然较深,但也不失落巴地民歌的醇厚和天然。

宋代词人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生僻清,凄悲惨惨戚戚……”叠字利用与此类似,达到了极致。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十仲春过尧民歌·别情》中“自别后遥山模糊,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喷鼻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纭……”连续六句句末叠字,显示出诗歌炼字炼句技巧的纯熟和艺术手腕的博识。

黄巾叛逆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烂统治,董卓乱政引发军阀盘据,四处混战,民不聊生。
曹操《蒿里行》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平生易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浊世之民不如狗。
国泰民安,安居乐业才是一个社会最大的福祉。

紧张参考资料

1.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

2.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成都,成都时期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3.汪启明、赵静:《华阳国志译注》,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4.刘重来、徐适端主编:《

5.张万仪、庞国栋主编:《巴渝文化概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6.王川平、李大刚主编:《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重庆卷》,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6月北京第1版。

7.管维良主编:《重庆民族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8.杨铭主编:《土家族与古代巴人》,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9.任乃强:《四川上古史新探》,成都,四川公民出版社,2019年11月第1版。

10.柴焕波:《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9月第1版。

11.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4月第1版。

12.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4月第1版。

13.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1988年10月第1版。

14.刘维红编著:《千古碑铭》,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15.易风编著:《中国历史年代简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0月第2版。

(作者简介:龚明举,重庆散文学会会员、黔江作家协会理事,文史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