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尚终日在外奔波,夜半时分才回到小寺庙。
他关好寺门,在这寂静的深夜,树上传来杜鹃的哀啼,显得十分悲惨。

“一个孤僧独自归”。
读第一句,以为很有诗味,故意境。

这位僧人是谁,他是法显,是一行,是惠能,或许是一位无名的得道僧人吧,猜想他一人独自归来,内心应充满着孤单寂寥,可在他脸上看不到失落落,有的只是一向的淡然平和。

接下来是僧人的动作,“关门闭户掩柴扉”,第一步是关上房门;第二步“闭户”,我想是关闭窗户;第三步“掩柴扉”是关上柴门的意思,难道是关上院门吗,可是这样先后的顺序就乱了。

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

第三句说的是韶光,“半夜三更子时分”,到此我终于看出问题了,这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同义词进行重复的修辞,墨客到底要做什么呢?

末了一句“杜鹃谢豹子规啼”,写鸟儿在哀啼,彷佛是陈说着僧人的孤寂心情。

谢豹和子规都是杜鹃的别名,到此,我终于明白了这是一首形式特殊的诗。

诗歌大意

一个僧人归来,他关上了寺门,半夜里有杜鹃鸟在树上叫。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提到墨客写的这首罗嗦诗。

诗中每句都涌现了三个意思附近的词:

第一句:一个——孤——独 数量

第二句:关门——闭户——掩柴扉 动作

第三句:半夜——三更——子时 韶光

第四句:杜鹃——谢豹——子规 鸟名

重复又重复,罗嗦又罗嗦,这是一种排列近义词的笔墨游戏。

既然太罗嗦了,我们不妨试着进行缩句。

将二十八字的内容缩短到十二个字:

僧自归,掩柴扉。

子时分,子规啼。

还可以再缩短成八个字:

孤僧闭户,夜啼子归。

看,内容不变,但字数缩减了很多。

乐 说

诗歌是措辞笔墨的精华,写诗不能罗嗦,我们在写作和说话时要把稳措辞的大略精练。

当然,这首诗音韵和谐,笔墨流畅,富故意趣,墨客是在故意进行重复,罗嗦成诗,形成绝妙的表达效果,把和尚内心的孤独和环境的安谧刻画得淋漓尽致。

乐说古诗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