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品读文学名篇,汲取人类聪慧,丰富自己的词汇,开拓视野,提高写作能力。可以增加才华和灵性,还可以增加自己的骨气和人格。
——题记
在漫长岁月里,中华民族创造了天下上极其丰硕、极富滋味,极有光彩的文学艺术资源,并且以名篇的办法凝聚精华,随处颂扬,世代流布,成为与这个民族的生命进程中梦魂萦绕、筋肉难分的不绝的血脉。
南北朝期间舆图
历代文学名篇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色、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历代文学名篇都载之文籍,流为名言、名篇,以其言简意赅的办法,成为中国人千古传诵的处世、论学、为人的精神支柱。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南北朝期间南梁文学家庾信《重别周尚书》对朋侪的深深怀念、思念和对无法回归的无奈。
庾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祖籍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人。南北朝期间文学家,南梁中书令庾肩吾之子。
梁昭明太子萧统
庾信出身于一个“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的家族,“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年方十五岁,即成为梁昭明太子萧统的侍读,昭明太子卒,出为湘东国常侍,转安南府参军。及萧纲为太子,庾信与徐陵俱为太子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累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寻兼通直散骑常侍。
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大同十一年(545年),庾信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传。在此期间他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
梁元帝萧绎
太清二年(549年)侯景叛乱,金陵失落陷,庾信逃往江陵,投靠湘东王萧绎处(梁元帝)。公元552年,萧绎自主于江陵,任命庾信为御史中丞,与颜之推等共校文籍。元帝萧绎平侯景,以庾信为右卫将军,加散骑常侍。
西魏将领宇文泰
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适逢西魏大军进攻江陵,江陵失守,元帝被执,不久即遇害,庾信遂羁留长安。南梁灭亡后,留居于西魏,拜使持节、抚军将军、右金紫光禄大夫,寻进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宇文觉
公元557年,周孝闵帝宇文觉代西魏自主,庾信被封为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除水下大夫。后出为弘农郡太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俄拜洛州刺史。
隋文帝杨坚
周静帝大象初(579年)以疾病去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卒。当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许可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归南方。庾信在北方身居显贵,成为文坛宗师,受到天子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却又思念故土,为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怫郁。终极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去世北方,享年六十九岁,被追赠为荆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庾信集》最早由北周腾王宇文逌在大象元年(579年)编定。其现存作品大都作于仕北之后,抒写强烈的乡关之思和屈身仕于北朝的痛楚,具有很强的艺术传染力。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墨客,饱尝分裂时期特有的人生酸楚,却结出“穷南北之胜” 的文学硕果。其文学造诣,昭示着南北文风领悟的前景。
南北朝期间南梁文学家庾信《重别周尚书》赏析
南北朝期间南梁文学家庾信《重别周尚书》感想熏染对朋侪的深深怀念、思念和对无法回归的无奈。
《重别周尚书》是北周墨客庾信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出自《咏怀二十七首》。该诗描述了作者羁留北方时送别同寅南归,借送别朋侪回归故国之际,抒写自己回归无望的悲怆。周尚书,指周弘正,是庾信的好友。周弘正曾使北,南归时庾信曾有赠诗。这是再送,故归“重别”。南来北往的大雁,自由清闲,而自己却只能被扣留在北方,只能望洋兴叹……
原文:重别周尚书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口语译文:
阳关与故国相隔万里之遥,年年愿望却至今不能南归。只有黄河岸边南来的大雁,秋日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飞。
创作背景: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江陵失落陷之日,大批江南绅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第二年(555)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560年,周、陈南北通好,陈朝即哀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周弘正南归时庾信赠诗相送,这是个中的一首。
全文赏析:庾信的《重别周尚书》是一首充满感情的离去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回归的悲哀。
诗的开头两句“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以阳关为背景,抒发了作者独留长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阳关自古便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庾信在这里是借用,由于阳关已成了“大道”的代称,犹如我们把“阳关道”与“独木桥”对举。诗中的“阳关万里道”是喻指长安与金陵之间的交通要道。),这二句说在长安至金陵的阳关大道上,有多少南北流落之士已经归还故国了,而庾信被强留北方后,与周弘正再次分别,在阳关道上行走,却见不到南归的一个人(这个人便是庾信),这是令人伤心的事。这是对墨客内心极度沉痛情绪的抒发。
诗中“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河边雁”喻指朋侪周弘正,这不是面前的实景,而是一种虚拟,以河边雁为喻,表达了作者对朋侪周弘正的深切怀念。河边雁是一种虚拟的形象,是作者内心觉得借助外物的一种表现形式。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陈比作南归之雁,大有倾慕弘正回南之意;还有一层意思鸿雁秋去春来,来去自由,而自己却损失了这种自由,以见自己不如鸿雁。虽然周弘正已经南归,而作者却无法回归故土,这使得作者感到无比的悲哀和无助。
此诗表现手腕有两个特点:一是借代手腕,开头即用“阳关万里道”借指长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此种手腕增加了诗的蕴藉美。另一艺术手腕是虚拟,“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两句便是虚拟的景物,这种带象喻性的虚拟,使诗歌形象的含蕴更加丰富。可以想见,庾信在长安看到秋去春来的大雁已经二十多个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来去自由的感想熏染已经隐蔽多年了。送朋侪南归时,这种多年积淀在心头的情绪一触即发,其内涵非三言两语所能说尽。只有细味庾信的良苦存心,才能欣赏此诗谋篇遣词之妙。
整首诗情辞深婉,气格高古,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充满了感情力量。通过墨客的笔触,我们可以感想熏染到他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无法回归故土的无奈。同时,诗中通过虚设之景——河边雁,表达了作者对朋侪的思念和对自由的神往。
总的来说,庾信的《重别周尚书》是一首充满感情的离去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无法回归的无奈。虽然诗中没有直接提及周弘正的名字,但是通过诗中的描述和情绪表达,我们可以感想熏染到作者对朋侪的深深怀念和思念。
品读经典、领悟圣贤、修身精进、广结善缘,欢迎加入“中国历代文学名篇经典品读汇”,开启文学名篇诵读的修身之旅,自助助人,自主立人,自觉觉他。诵读、感悟、分享;觉察、精进、发展...
赏名家文学名篇,悦从容人生。读者们,本日品读了庾信《重别周尚书》以上这篇文学作品,大家有什么意见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的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你喜好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韶光收到文章的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忽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