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6月3日下午3:00

2021年市价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至此甲骨文创造和研究122周年之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韩天雍古笔墨大篆作品"毛主席诗词"37首将于2021年6月3日下午3点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建党百年,毛泽东诗词展在此举行将表示对党忠实、稳定崇奉,补精神之钙,稳思想之舵。

汉字是承载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载体,是中华文化和艺术研究的主要源头。
韩天雍作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甲骨文学会会长几十年来始终在传授教化实践及书法创作中坚持以古笔墨篆书书写与研究,其间北京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连续多年收藏他的巨幅大篆作品八件之多。
这次展览的作品依托诗词之美、篆书之美使古老笔墨尽显易懂、易读、接地气。
对古笔墨的学习传播有良好的示范浸染。
互换互鉴,立足时期,面向未来,为党庆生。

古韵新颜

著名书法家韩天雍篆书毛主席诗词37首

——论韩天雍教授的篆书创作

方波

综不雅观当代篆书创作,虽然习篆者浩瀚,呈现出了一批擅篆书家和精良成果,但也面临着困境。
个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对篆书艺术表现性的探索远远不足,习篆者未能办理笔法与字学的兼通问题,对篆书字法、字理的生疏,影响了书写者在篆书创作中对书法艺术性的追求与表现。

笔法与字学之别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书法批评的主要议题。
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模糊认识、对篆法的生疏和对书法创作理解的失落误,造成了篆书学习的误区,带来诸多弊端。
习篆者或不谙字理,以野为雅,胡乱变形,所书讹误满纸,凋疏恶俗;或拘于字形,描摹形态,呆板僵化,失落却自然之旨、艺术之趣。
当代书家对篆书的艺术表现性的探索一贯是不尽如人意。
虽然有部分书家有新颖的思路,以行草笔意入篆,并借鉴当代构成方法,但成果与所论尚有间隔,作品点画空泛,结字散漫,未能达到古雅之境。
另一方面,对篆法的生疏,极大地挤压了习篆者的艺术创变空间,只能依赖查字、集字、排字的办法来书写,在字形的变革、脾气的表现等方面均受到极大限定,无法将诗文之意、书写之趣与艺术之境有机地领悟,虽美其名曰“创作”,但所书作品刻板、僵化,千人一壁,犹如是篆体美术字,实与真正的创作哀求相去甚远。
而这种远不能称为创作的集字排列式的书写却已成为当代篆书书写的主流。

造成这种状况紧张有两个方面的缘故原由:一是习篆者不愿下苦功夫研习字学,对笔墨之中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意味几无体会;对字学的生疏,使得习篆者无法做到将篆书作为抒怀达意的工具和工具,只能是通过查字典式的集字成篇来完成书写。
二是在当代书法创作体系中,篆书更多的是扮演显示书法基本功的角色,成为古体的象征,成为书写者对传统的依托、对基本书法技巧的遵照的外在显示,对个性抒发的重视和表现不足,没有使篆书也与行、草等体一样成为书家自由抒发脾气的载体。

虽然当代篆书创作群体从整体声势上略有不及行、草等体,但仍有数位书家,在篆书创作特殊是大篆创作方面独标一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天雍即是个中一位。

韩天雍教授以大篆有名书坛,在数十年的篆书传授教化、研究和创作中,他走的是笔法与字学合一的道路,这是篆书创作与研究的康庄大道。
正如韩天雍教授所坚持的那样:一味盲目地模拟古笔墨形,并无多大艺术代价,以古体发新声、展新颜,表示当代意识与精神,才是当代古笔墨书法创作与研究的根本代价所在。
韩天雍教授在看重篆书的艺术表现性的根本上,始终把稳结合、引进当代古笔墨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好地办理了当代篆书创作中笔法与字学分离的难题,以古意抒性灵,开大篆创作之新气候。
详细来说,他紧张是从五个方面推进自己的篆书创作和研究的:

一因此专业的融通视野和丰富的文史知识,冲破了古体笔墨的韶光隔阂与局限,使笔墨学的成果能恰当地运用于书法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办理了困扰书法学子的古笔墨学与书法学、书法创作的专业隔阂问题。

二是看重风格的塑造,看重书写的表现性,使大篆作品成为情绪、个性、意见意义、格调的表现载体。
不同的作品既有着不同的韵味和格调,又统一于整体的艺术表现之中,“韩氏大篆”的个人风貌极为突出。

三是适应当代书法创作公众化趋势的哀求,并结合个人抒怀遣兴的须要,看重当代视觉效果,看重展示、勾引、传染效应,并深入磋商作品幅式的变革所带来的书写、表现方面的一系列变革,无论是长篇巨制还是和咫尺小品,均举重若轻,掌控自若。

四是技法的丰富与成熟。
通过强调对线质和字形的熬炼与表现,冲破了篆书易陷于排列支配、趋于僵化呆板的窠臼,充分发挥出线质之美和字形之美。

五是居静以求动。
篆书创作在整体意见意义上求静不难,而难在静中有动。
韩天雍教授将当代的构成意识渗入到结字和章法的安排中,打破篆书内敛空间的局限,所书篆字空间外张,气息流贯,各字独立却又有着内在的呼应,动静结合,有真气弥漫、鼓荡之势,充满着内在的生命活力。

韩天雍教授在篆书的技法、审美表达和情绪表现的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的深入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他近年创作的《篆书毛泽东诗词》系列作品正是其篆书研究和探索的结晶,集中表示了其在篆书创作上的功力、才情与识见。

在篆书创作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以大篆书中古往后诗文难、书多字数诗文更难,书长篇巨幅作品尤难。
韩天雍教授迎难而上,选择毛泽东诗词作为书写题材,探索诗词之意与书法之美的领悟,取得了极佳的效果。
在其笔下,展开了浪漫与深奥深厚、雄放与古朴的对话,实现了豪迈雄放的浪漫气质与朴实恣肆的高古之风的互衬与领悟,首创出大篆创作的新境。
其所书大篆作品,用笔迅疾强劲、波折抑扬而又使转圆融、回旋盘曲,点画厚重而圆润,筋强骨壮而又洒脱多姿,于古朴苍劲之中蕴含柔媚婉转之态,一扫篆书创作的程式化风气,活气盎然。

没有闇练的技巧、没有对历代篆法的深入理解,则不可能达到如此圆融之境,正如古人所云“不熟则不成字”。
“熟”,可以说是进行书法创作的条件条件之一。
但何谓“熟”?临摹某一书家,取法某一风格,以至惟妙惟肖,此可谓熟矣,但却又不是真正的“熟”。
明代的书家赵宧光曾有名言“熟在内不在外,熟在法不在貌”。
“熟”是内在的,是对用笔的基本原则、方法技巧、肌理效果、羊毫性能、心手笔纸墨的相生相发等等的理解、把握,而不是对某一书家、某一作品、某一字形、某种风格外在形态的描摹。
“熟”非圆熟、媚熟,而是熟中又有买卖、峭拗之气,是熟后生,因而能生生不息。

韩天雍教授可谓深谙“熟”之道。
篆书已和韩天雍教授的生活融为一体,有所感、有所思,皆乘兴而为,以篆书发之。
韩天雍教授对字法谙熟于心,随意一篇诗文入手,提笔即成,可谓熟矣。
但他对篆书的“熟”,是学理之熟,是艺理之熟。
韩天雍教授的篆书创作,正是有了对篆法、篆理、艺理的闇练把握,又通透熟后生的奥妙,才能不为法所囿,乘兴挥洒,以手写心,以古老的样式,创造出新的意见意义、新的格调。
韩天雍教授的《篆书毛泽东诗词》系列作品正为我们供应了这样一个以古韵出新颜、富有艺术品质与代价的示范样本。

作者简介

韩天雍,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学家、书法教诲家,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古笔墨书法创作研究中央主任、浙江省甲骨文学会会长、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教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诲发展中央硕博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日本岐阜女子大学特聘教授、鲁迅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著有《日本篆刻艺术》《佛教写经》《三笔三迹》《日本书道史》《中日篆刻名家边款集释》《吴昌硕篆刻》《禅宗绘画》《韩天雍大篆》系列法帖十种等,博士论文《中日禅宗墨迹研究》论著获国家“十一五”社会科学艺术基金奖。
此外,有四十余篇学术论文、译文揭橥在书法专业的核心期刊中。
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丶学术约请展,其古笔墨书作品多次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以及多家艺术馆和学术团体所收藏。
1998年至2019年作为日本文部省特聘教授赴日今年夜学讲学十一年。
在日本筑波大学丶大东文化大学、学艺大学丶东京艺术大学、大阪关西大学、北海道大学及國內几十所大学均作过学术演讲与互换。
策划并主持孙怡让杯全国甲骨文大赛丶纪念王国维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全国古笔墨大展及罗振玉罗琳书法展等。

作品欣赏

《卜算子·咏梅》 247cm×125cm

《菩萨蛮·大柏地》 180cm×96cm

《七律·到韶山》 246cm×124cm

《清平乐·会昌》 96cm×179cm

《七律·长征》 248cm×123cm

《沁园春·雪》 368cm×145cm×2

《沁园春·长沙》 362cm×14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