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是书面措辞不可短缺的赞助工具,“好比音符”,利用恰当,可提高措辞的修辞效果。
相同的笔墨,标点不同,读法不同,句子的意思就不一样了。
清代一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扇面上题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一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由于不慎,丢了一个间字。
慈禧看后大怒,认为书法家是在捉弄她没知识,便要定去世罪,幸亏那位书法家题扇时没用标点,便急中生智连忙加上标点,并阐明道:“这是鄙人根据王之涣诗意填的一首诗:“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东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了,只得免去书法家的去世罪,并赐酒压惊。

1946年7月1日,李公朴因参加爱国运动,在昆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7月15日,闻一多在吊唁李公朴的大会上作了讲演,在回去的路上也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了。
这激起了爱国学生的极大愤慨,便写了上联为“?”,下联是“!
”的一副挽联。
“?”是愤怒声讨国民党政府,“!
”是沉痛吊唁爱国志士。
抗降服利后,毛主席派周恩来前去同蒋介石会谈吸收日本屈膝降服佩服事宜。
会上我方寸土不让。
国民党代表诬蔑我方说:“对牛弹琴!
”周恩来当即还击:“对,牛弹琴!
”“对”字稍稍一顿,矛头反还,起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有力效果。
唐代杜牧的《寒食》:“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有趣的是,有人动动标点,使这首诗重新断句后竟成为一阕绝妙的好词:“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当代又有人重新标点,奥妙地改为一幕短剧,更令人折服:[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标点变体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