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去世,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去世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有人认为归有光特殊善于结尾的艺术——本来在“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后,文章已经结束了,但是归有光又出人意料地写了这样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去世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进一步的阐明是,这个结尾实在有两个好处。第一是用典——“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出自《世说新语》。第二是范例的用乐景写哀。
这个结尾好,我完备赞许。但要说好在用典及以乐写哀。实在不能苟同。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说的是朽迈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而归有光的妻子已经亡故,说朽迈是不在点上。况且睹物思人,这样的体验很常见,非常随意马虎共情,无需用典。此其一。
其二,以乐写哀更是无从谈起。怀念亡妻的归有光,能有乐吗?实际上,这是表面的沉着之下,实则波涛彭湃。很多人在读完的那一刻,就泪奔了。这便是明证。
那么,这样结尾到底好在哪儿呢?
若在“不常居”处结尾,那就显得干巴巴的,没有任何感情。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交代。这和深情就大相径庭了,这不是归有光。
而续了“庭有枇杷树”这一段后,读者很随意马虎把自己当成归有光。彷佛来到了南阁子的院子里,看着枇杷树。此时有两个感想熏染。
一是从栽种想起亡妻故去。一样平常亡故随意马虎让人伤心,再说归有光是那么深情的人,怀念贤妻,这几个成分叠加起来,共情是很强烈的。其余,亡故引起的共情,一样平常都不限于亡故,一定扩展到生前的点点滴滴,令人无比痛惜。这个情绪过程十分自然,但又十分强烈,读者很随意马虎共鸣。
二是“亭亭如盖”。归有光生平坎坷,人生末了才闻达。可闻达没多久就去世。后世赞誉无以复加。两相比拟,更叫人惋惜。以是在他低谷时感叹年华逝去,心里的苍凉可想而知。和妻子年华相同,妻去植树,现在亭亭如盖,可想已经有多少年华都过去了,可自己还是没有考取功名。这个失落落是很强烈的。
这两个感想熏染是普世的。贤妻不在,自己事情不快意,年华老去,任何时期的人都会碰着这种情形。现在一共鸣,感想熏染可想而知。
震川师长西席散文有明一朝是第一,确是名不虚传啊!
写得确实是好,不能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