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畅,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成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去世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起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统统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僧衣,王子就以身上的华美衣饰相换,完备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环境,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面壁静心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浩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岩穴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生理浸染也非生理浸染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岩穴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张,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六年苦行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清闲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胆怯,摒除统统,全体放下,或限定呼吸,头脑发怵,如针砭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听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逐日食一麻一麦,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瘦削,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牧女献糜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澡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星期奉献。
释迦牟尼接管了养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力气,以保留聪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逐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答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以为遍体清凉,光彩抖擞。
树下静悟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
他重新调度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聪慧不雅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由永劫光的思虑,进入一种“明白”或“觉醒”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落望”的情形,彷佛缺点消逝,聪慧呈现,阴郁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壁自度以求成佛,一壁普度众生分开苦海的就称为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