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大精湛的中华文化正在被改造得浅近粗陋。然而,这文化的粗鄙化带来的更深、更长远的危害,不仅仅在文化本身,还将败坏我们的国民精神,即精神走向浅尝辄止、粗糙浮泛、不求精神和甘居掉队,伪文化将进一步使民族低本色化。
——冯骥才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首都不怕,最恐怖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久不会翻身。
——南怀瑾
◎ “当代化”指的是,在传统的文化土壤上引进新的耕法——民主制度、科学精神、工业技能,等等,从而发展出一种新的共处哲学与生活模式。
——龙应台
◎ 一个传统毁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
——钱钟书
◎ 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特质方面,我们有民族的自我,我们的任务是开释当代不雅观念的热能,来重铸和镀亮这种自我。
——韩少功
◎ 一个人须要有一个目标来达到真正康健。
——安德森
◎ 康健不是身体状况的问题,而是精神状况的问题。
——(美)艾迪夫人
◎ 康健是最好的天赋,知足为最大的财富,信赖为最佳的风致。
——释迦牟尼
鲜活素材
1.《经典咏流传》:“歌”与“诗”的时期交响
大年初一到大年初三,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掀起了一股新的“文化年俗”热。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在一夜之间被亿万中国人记住并传播,很多人乃至将其当本钱身的新年箴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支教老师梁俊和一群山区孩子用本真朴实的吟唱,将山区孩子的命运体验和小诗的情绪意境牢牢交织在一起,道出了两者共同的精神之源。苔花平凡的坚持与芬芳、向上的斗志与梦想,和孩子们困难的处境与纯洁的梦想相互映照,横生出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感。而四国艺术家演绎的中英文版《登鹳雀楼》更是让网友直呼“大开眼界”,97岁大翻译家许渊冲作为英文版《登鹳雀楼》的翻译者也被歌声冲动,他说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才能让天下文化更残酷。古典诗词大都有韵律节奏,既能吟诵,还可弹唱,很多经典诗词,在古代便是当时的盛行歌曲。《经典咏流传》将传统诗词与盛行元素结合,开辟了诗歌传承的路子,唤起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不朽影象,让不雅观众沉浸在诗歌的无穷意蕴里,不由自主地为中华文化的精粹叫好。
[思与用]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创意性文化节目的迅速走红让我们明白,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不能只走老路子,而要不断与时俱进,用新的形式演绎传统文化,如此才能助其赢得时期的认同与外扬。
2.《国家宝藏》:让文物从“冷门”变“潮牌”
2017年12月3日晚,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正式开播。央视联合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全国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用综艺、记录、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讲述27件国宝背后的故事;27位明星化身“国宝守护人”,通过扮演历史人物的办法还原国宝的“前世传奇”;与这些文物有着深厚情缘的普通人,则登台讲述他们与国宝的“今生故事”。
显然,“综艺”和“国宝”的这次碰撞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国家宝藏》第一期结束,就在豆瓣上得到高达9.3分的好评。数据显示,只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利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均匀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均匀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暴躁的心态让人难以沉浸个中,感想熏染文物魅力;另一方面,迂腐呆板的展陈办法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而《国家宝藏》打开了文物的“奇妙人生”,让它真正鲜活、亲和了起来。
[思与用] 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透过这些文物,我们能够窥伺到世事的变迁,那些印刻在文物上面的沧海桑田,正是我们的民族影象。《国家宝藏》一改之前文物节目严明、艰深的节目风格,另辟路子地采取更接地气、更具有时期气息的编排办法,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舞台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一次大胆的考试测验和创新。
3.端午龙舟,不能“拉黑”了事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而端午节赛龙舟也是首个入选天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节日活动。2018年端午节前,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公民政府办公室下发了一份公函,“我县目前尚不具备举办龙舟活动的有关条件”,禁止组织举办龙舟活动。此事引发当地网民热议。
近年来,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日渐衰落,缘故原由之一便是仪式活动越来越少,人们感想熏染不到节日气氛,传统节日完备沦为吃货节。禁止群众赛龙舟,无疑进一步淡化了端午节的节日氛围,既不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也隔断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端午节赛龙舟,作为重大的群众性活动,确实须要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但为了担保安全,禁止赛龙舟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更不是最好的选择。事实上赛龙舟活动和选手溺亡事件之间并没有一定联系,关键是政府要为群众赛龙舟供应安全保障,并将安保方法实行到位。
[思与用] 浓情端午,千载乡愁。如果说节日是种仪式,那么,总要有形式来为内容做事。龙舟禁令固然让安全管理者放心了,但传统节日估计也就剩下空壳了。地方政府以红头文件形式禁止端午节赛龙舟,显然是范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