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1年,36岁的苏轼履新杭州通判。离开京城后,他多少有些落寞消沉。于是在经由镇江时,他就来到了著名的金山寺,一来是为了探友,二来是为了看景。与庙中的两位高僧见面后,对方盛情留他,苏轼便夜宿寺庙。金山寺正对着长江,于是半夜苏轼便不雅观赏起江景。
这本来也没什么,关键就在于他赏完景回到僧舍后,越来越以为不对劲,于是在半夜睡不着时便写下了这首诗。此诗写得是很有水平的,但个中14个字却令后世纠结了900多年。让我们品一品:
与苏轼的其它作品不一样,这首诗基本上没有炫技之嫌,写得十分朴实。诗的前4句,写自己来此地的缘由,自己是为官宦游至此,听说这里的浪头有一丈高,景象再冷沙子也不会冻成冰,于是前来一看。这4句交代了韶光,也暗示了墨客当时的心境,他是带着好奇来看江景的。接来的几句,苏轼写了大量意象。山、石、浪、落日、风等,统统看上去都是那么壮不雅观。
诗写到这,统统都是正常的的,直到涌现了“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鸟惊”这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14个字。本来江面沉着得很,溘然涌现了一个大火炬,把江边栖息的鸟儿都吓飞了。这火到底是什么?当时苏轼自己都不明白,以是他才说“痛惜归卧心莫识”,这是说自己回到僧舍后还是想不明白。
苏轼在900多年前想不明白的事,900年后的本日还是令人纠结。对付那火炬到底是什么?很多网友都做了预测:
北疆五彩滩日落时分,光影映照,色彩斑斓。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虚实结合的写法很多,苏轼这诗可能便是利用了这个写法,这火炬便是虚写,并非实物。这种想法显然不太合理,虚实相结合的写法确实有,比如岑参的“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天不会开出梨花,这里的梨花指的是雪,这是虚写。但正常来说,高水平的虚写便是要让读者看不出来真假,达到虚实完美领悟的境界。但苏轼写完火炬后,还加上了自己的预测,这显然就露了痕迹,不符合常理。
也有人认为,苏轼不雅观景时已是深夜,可能白天过于劳累,晚上涌现了幻觉。如果只是涌现了火炬,那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是“飞焰照山栖鸟惊”这一句指出鸟儿也惊飞了,幻觉之景一样平常是一闪而过的静景,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又怎么会有吓飞鸟儿的环境呢?
由于这14个字确实不好理解,乃至有诗词迷真的前往金山寺,在夜间不雅观景,希望能搞明白这件事,结果都无功而返。有网友戏称,莫非当时东坡是瞥见了其它星系的生物?瞥见了外来飞船?原形如何,或许我们真的永久会知道了。对此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