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渊明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
赏析:
这首诗是思想家、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师长西席,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其生平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28岁前以读书、游学为主。之后为生活所困而不得不谋些小官职。但这时处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时局动荡,因而他在仕途中一贯郁郁不得志,甚至说出“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后辞官回家一贯隐居乡间。
陶渊明生平写过数不清的诗文,但流传后世的诗作大约有170余首。41岁归隐应是他诗作的巨大迁移转变点,由于他从此把田园生活当作笔下的紧张题材,以纯朴自然、高远拔俗为主格调,并且数量多,造诣高,从而被誉为“隐逸墨客之宗”“田园诗派鼻祖”,甚至对后世的田园诗词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读这首《四季》诗之前,我们许多人提到陶渊明,一样平常都会首先想到他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名句展示出了墨客隐居后超脱尘世的心境,热爱自然的情趣。实在,《四季》诗同样给我们这样的感想熏染。你看:春水溢满了野外和水泽,夏天的云变幻莫测,如奇峰骤起,千姿万态。而秋月朗照中,月光下的统统景物都蒙上一层迷离的色彩,冬日的高岭上,那棵寒冷中的青松依旧展现出勃勃活气。
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诗当画,用形象光鲜的笔墨勾勒出一组真实真切的四季风光画。四个诗句各针对每个时令,特色光鲜,并通过每个时令画面上富有范例意义的景物,展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活气和精神,给人以一种积极的启迪。此诗纯以自然为宗,厚积薄发,深衷浅貌,臻于绝妙,充分表达了作者隐居后对重返大自然的惬意与欢欣。
虽然该诗给我们描摹的是自然风光,但通过明白清新、几如口语、朴实无华的诗句,我们从中不丢脸到和体会到那一幅和谐的画面,并且通过这个画面,我们还可以洞察作者心中的那份豁达、清淡、清闲,乃至还有一丝丝的快乐。但在这份豁达、清谈、清闲、快乐的背面,却又弯曲隐晦地表达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险恶仕途的一些不满之意。可以说,全诗在创造出“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充分表示出墨客描摹自然高超手段的同时,也通报出墨客那洞达幽微的不雅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
(侯明铎,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盱眙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都梁诗讯》常务副主编)
聚焦三农事情军队
聚力村落庄振兴计策
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