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悦生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分类阅读之边塞诗赏析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东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盛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了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称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
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尚。

  7.度:超越。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东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盛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墨客都喜好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墨客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年夜方,悲而不失落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回籍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墨客的广阔肚量胸襟。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捉住远眺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驰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彷佛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样平常。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耸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防守者的生理供应了一个范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尚。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盛行。
于是,杨柳和离去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演奏着凄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墨客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总是演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便是东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典膏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搬家绛州(今山西绛县)。
唐代墨客。

出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墨客写边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
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贯没有停滞过战役。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
南侵的匈奴畏惧他,称他为“飞将军”。
这里泛指大胆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墨客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公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墨客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利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墨客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贯未间歇过,突出了韶光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遐想到战役给人带来的灾害,表达了墨客悲愤的情绪。

  若何才能解脱公民的困苦呢?墨客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超越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大胆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许可,“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樊篱。
后两句写得蕴藉、奥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比拟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悲惨,年夜方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仇敌。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仇敌。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瞥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东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去世不把家园回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唐代著名边塞墨客。
他善于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候雄浑,情意隽永,措辞精髓精辟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足,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雁飞高”,玉轮被云掩蔽,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
“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屈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常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非凡。
“欲将轻骑逐”,将军创造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纭扬扬的大雪,霎光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末了一句“大雪满弓刀”是寒冷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巨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
唐代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