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北青萝”,山名,位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中。
李商隐从前曾在王屋山分支玉阳山学道。
这是墨客第三次科举失落败之后,听说王屋山中有一位得道的高僧,于是前来寻仙问道,以解心中之愁绪。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就在于一个“访”字。
通过各种侧面描写,陪衬出一位得道高僧,安于一隅,心静如水,闲适大略,淡然自若,与世无争的生动形象。

首联,“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写访僧之时空。
“残阳”,言访僧韶光是傍晚,夕阳西下之时。
崦,是太阳落山的地方。
“茅屋”为墨客所想象僧人居住地点。
“孤僧”,解释这位僧人是独自一人在山中修行的。
第一次从侧面陪衬出高僧的深居山中,常年与世隔绝,过着深居简出的修道生活。

颔联,“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写访僧之路途。
失落意的墨客,心中寒冷,而路途的落叶寒云风景见告墨客,表面的天下也很寒冷。
这也喻示着寻仙问道之路的困难。
“人何在”,寻人的困难。
“路几层”,山路的困难。
实在,这个世上,有什么事情是随意马虎的呢?科举之路,不就如访僧之路,只有一直地去走,一直地探求,才能终极实现目的。
后来,李商隐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终于考上了,这是后话。
也可以说是这次寻访之旅给予他的灵感与勇气。
像孤僧一样,坚守山中,日日问道,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必有所成。

李商隐的一首禅意诗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颈联,“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写见僧之情景。
墨客历经千辛万苦的山路跋涉,终于循着铜制佛磬声的方向,于初夜时分找到了孤僧。
这一联也是孤僧日常生活的写照。
晨钟暮鼓,初夜时分,孤僧敲打着着铜制佛磬。
只管平时没有人哀求他敲打,也没有人会听到,但孤僧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敲打。
这不禁让人想起屈原的“兰生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以及张九龄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是啊,即便在没人知道的地方,内心也依然要坚守自己的梦想。
为自己的精彩绽放而活,而不是活在世人的眼力中。

尾联,“天下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写访僧之悟道。
墨客通过对僧人极简生活的理解,知道了精神天下的伟大。
物质生活可以贫穷,但精神天下必须丰盈。
只有当你知道天地大道,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天下。
不读书,对付天下只能是盲人摸象。
以是,科举失落败,并不是目的而正好是读书新的开始。
只有读书,让我们知道这个天下有儒道释,这个天下很精彩。
我们只不过是三千大千天下中的一颗微尘罢了。
所谓的爱与憎,又有什么意义呢?

“微尘”,是佛家语。
《法华经》中说:“书写三千大千天下事,全在微尘中。
”《金刚经》中说:“若以三千大千天下,碎为微尘。

有句诗概括得好,“生如芥子有须弥,心似微尘臧大千。
”即便再眇小的芥子,也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
故佛家云:“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唐代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三教论衡·问僧》中,有这么一段问话:“问:《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佛曰:“唯有放下自我,多去关怀,广施仁心,方可清闲。

李商隐这里以佛家语入诗,正是向读者道出他的悟道心得。
与佛家千大千天下比较,天下的统统不都在微尘之中,“我”又何必执着于人间间的更为眇小的爱与憎呢?唯有放下执念,统统随缘,方可得大清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