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末年,嘉兴是吴越争霸的计策要地,双方在此修河、筑城、练兵、打仗,嘉兴时而属吴、时而属越,因此也留下不少与吴越争霸有关的地名。
据旧志记载,秀洲洪合镇的国界桥,是吴越两国之交界;秀洲王江泾的接战港,是“吴越征战处”,清人有“川厚边大泽,戈艘此驰争”“此地连吴越,曾传几战役”的诗句;石界兜是“吴越交驰地”“吴头与越尾”。
来自网络
元《至元嘉禾志》在述及崇德县(今桐乡市,在槜李之战地附近)古迹时,说:何城、晏城、萱城,“世传此以上三城皆吴王所筑”;走马岗、洗马池,“父老相传正吴越分疆之地”;南长营、烽火楼、于人坡,“世传以上三处,皆越王宿兵之野”:石门乃“越王垒石为门,以为限界之所”;纪目坡,“吴王夫差募兵五千人教养于此,由是筑之,上置亭以候烽火,名曰“纪目',立纲纪而有条款也”。
在嘉兴留下故事最多的,当是吴国名相伍子胥。
伍子胥本为楚国贵族,受谗臣中伤,遭楚平王伤害,父兄惨去世,抱着复仇之志,经宋国、郑国,一夜白头过昭关,吹箫讨饭至吴国。
在吴国,他帮助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闻)攫取王位,“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吴国一跃而为天下强国。然后率军大举攻楚。一举攻破郢都,将楚平王鞭尸三百。继而又辅佐吴王夫差击败越国,并强烈哀求夫差将越国彻底灭绝,吴王听信谗言,竟将伍子胥赐去世。
伍子胥刚烈威猛、恩怨分明的性情.能征惯战、攻城拔寨的功绩.蒙冤报仇又含冤而去世的出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与范蠡是春秋期间的所谓“箭垛式”人物,传说最多。
伍子胥在嘉兴一带多年征战,自然也留下了许多古迹和故事.如《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就载嘉兴之东顾城,“相传春秋时阖阎使伍员筑以备越,即携李四城之一也”,而影响较为深远者,当是胥山和伍子塘。
嘉兴城东的胥山,别号张山,当地人还称作“史山”,实是一近20米高的小山丘,清光绪《嘉善县志》载:“善邑壤地坦平,惟肾山一阜,耸峙坤隅,其来脉自坤入艮,若隐若现,皆灵根发泄处。”
至少在宋代,就已经把酱山和伍子青联系起来了,宋张尧同的《嘉禾百味·胥山》诗云:“马革浮尸去,君王太恩人,此山空庙貌,何以劝忠臣。”诗后附考:“山在郡东二十五里,接嘉善县境。一名张山,乃硖石之余支也,吾郡诸山自天目发源,尽于海盐北,一支由硖石蜿蜒而来,发为胥山,平田突兀,广寻数亩。
《旧经》云:子胥伐越,驻兵于此。水经云:子胥去世,浮尸至此,居民怜之,立祠其上,俗名伍王庙。旁有石龟,凝望注水。风雨中,农夫见其行,疑为怪,凿其目、碑语有:“石栈自钱唐抵御儿之胥口”,凡十一字,惜不得其全文。又有磨剑石,长二丈许,剑痕在马其顺,相传即子胥墓也。”
这段约200字的小考,把胥山的地貌、山名的由来、山上的景不雅观,说得十分清晰。
这里的“马革浮尸”,是来自《史记》对伍子胥之去世的记载。《史记·伍子胥列传》说吴王夫差赐伍子胥属镂之剑,让其自尽。伍子胥悲愤交加,说:我去世后,你们在我的墓旁种满梓树,长成后做成棺材,用来埋葬吴国去世难的战士;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首都城的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寇人侵、吴国灭亡,言罢自刎而去世。夫差闻之大怒,于是“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相传伍子胥的尸首沿着他生前开凿的河流,一起漂过太湖、汾湖,漂到了嘉兴张山脚下。嘉兴人见了,感念伍子胥的功绩,就将他葬在城东的张山,并改名为胥山。
伍子胥的尸首从太湖漂到嘉兴,只能归之于传说。但胥山与伍子胥有关,则是毫无疑问的。早在宋代就多有记载.除了张尧同,宋王楙《野客丛书》有“子胥之胥山,在嘉兴东南”。
宋海盐人鲁应龙《闲窗括异志》说得更是详尽:“今嘉兴胥山乡,山高一十五丈,周围二里。《旧经》云,伍子胥伐越,经营于此。《水经》云,子胥去世于吴,吴人立祠江上,名胥山。”
鲁应龙在这里还提出了另一种说法,即胥山得名是伍子胥讨伐越国时,在此地扎营练兵,故有“胥山”之名。从情理而言,比伍子胥葬于此山,应该是更为可信。
清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它也认为:“胥山,本名张山。相传吴使子胥伐越,经营于此,因改今名。”(《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三·嘉兴府》)
来自网络,古胥山
明往后的墨客,彷佛也更乐意相信胥山是伍子胥练兵之处,元画四大家的吴镇,是嘉善人,他所画的名作《嘉禾八景图》,其第七幅便是《胥山松涛》,并有《酒泉子》词一首:“百亩胥峰,道是子胥磨剑处,嶙峋白石几番童,时有兔狐踪。山前万个长松树,下有高人琴剑墓。周回苍桧四季青,终日战涛声。”
元人辛敬的《嘉禾八景诗》其七《胥山松涛》云:“榜舟趋南山,飞盖转芳甸。登高望吴越,击鼓起嘉宴。灵飙拂岩角,飞雨洒石面。欲吊子胥魂,江波泪如霰。”两诗都将胥山与吴越争霸联系在一起。
诗词中所说的“子胥磨剑处”“飞雨洒石面”,便是胥山上的“磨剑石”,此石是一块紫砂石,长三四丈,平整的巨石中有一道极深的剑痕。大石是否为伍子胥磨过剑,当然也无法考证,但解释在明代,就认为胥山是伍子胥备战之处。
朱彝尊与朋友秋游胥山,在《秋日登胥山》的联诗中,也有“慨此空山中,遗迹犹可征。刃截两白石,指示由孤僧,其旁卧石剑,霜色长侵占。皓如铺练带,亘若横丹秤”之诗,说的也是磨剑石。
嘉兴的文人墨客,也颇以胥山为自满。清代字画家项圣谟号胥山樵;晚清花鸟画家朱偁号胥山樵叟;“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蒲华,别号胥山野史,他还踏访胥山作画咏诗,留有“瑶天雪影照琼姿,珍惜山村落看几枝”的诗句。他们以“胥山”为号,不仅仅因此示乡里,更因此此来表达对伍子胥的敬仰。
除了胥山,嘉兴还有伍子塘、西塘,相传也是伍子胥所开挖。伍子塘是一条横贯嘉善南北的人工运河,长达20多千米,旧志载是伍子胥伐越时所挖,故称“伍子塘”。这是完备可能的。吴越征战,在水乡嘉兴把原来的自然河道加以疏通、贯通,以运送军队和粮草,这是有史为证的。
《越绝书·吴地传》有“百尺渎,奏江,吴以达粮”的记载,这“百尺渎”就位于钱塘江北岸的海盐、海宁一带。伍子胥在柏举之战(前506)破楚之后,夫椒之战(前494)败越之前,曾多次率军与越作战,在嘉兴一带开挖一条人工河也是很自然的事。
这条伍子塘开挖之后,吴越争霸时如何运兵输粮虽不得而知,但这条河对嘉善明清期间各种经济如盐运业、烧窑业、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倒是发挥了极大的浸染,真可谓是“化兵戈为玉帛”,功莫大焉。
至于西塘的来历,有一种说法,是说伍子胥屯兵于此,为兴修水利而开挖,故称“胥塘”,吴语中胥、西同音,后来就称为西塘。倘此说为真,那西塘真可说是“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独具风采了。
在海宁,也有伍子胥为海宁潮神的传说。
当地有一首民歌唱道:“盐官海神庙金碧辉煌,潮神伍子胥端坐上方,俚人众男女虔诚朝拜,祈求伍王爷保邑安疆。”
海宁还有传说:“每逢八月十八,一对忠魂(指伍子胥和文种)乘着素车白马,站立潮头之上,为复仇而呼啸、奔驰,形成触目惊心的钱塘潮,谓之“扬波雪愤”。”(《盐官镇志》,南京出版社1993年版)伍子胥为潮神。
早在东汉时就有类似记载,唐代杜光庭《录异记》中的一段记载,可以看作是对伍子胥“潮神”的最经典的阐述:“昔子胥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去世。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不雅观越兵来伐吴;以鸱夷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不雅观炅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彭湃,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年夜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以伍子胥为潮神,该当并非海宁所独占,但海宁潮那种“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的气势,与伍子胥的形象最为神似。
吴越争霸、金戈铁马,早已成过眼云烟,嘉兴公民记住的,是伍子胥的忠烈,是伍子胥的功绩。东汉年间,嘉兴就有了在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习俗,与各地端午敬拜屈原不同,嘉兴“五月五,迎伍君”,迎回的便是忠烈之魂伍子胥,而端午龙舟竞渡的民俗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传下来的。
伍相祠 ,来自网络
2010年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时,在南湖畔壕股塔下,重修了伍相祠,举行了伍相祭,嘉兴人还创作了一篇《伍相祭》,以表达对这位忠烈千秋的春秋名相的敬仰:
维庚寅年五月初五,序属仲夏,云蔚千重,晴翠万里,八方辐辏,四海同风。我嘉禾士民及伍氏后人,集聚濠股塔院,谨以清酌庶馐,敬祭伍相之精魂。
辞曰:
节届端午,贞魂以降。粽缠彩线,酒洇雄黄。奉喷鼻香顶礼,祭我伍相。忠魂何在?哀思何长!
伍公名员,七尺昂藏。文韬武略,国之栋梁。君愚不明,臣嫉忠良。父兄捐躯,挟弓出亡。昭关一夜,白发沧桑。吹箫乞市,虎伏平阳。自奋图强,壮哉伍相!
仗剑报吴,辅于庙堂。远见卓识,谋成绝响。治国用兵,卒兴其邦。南服越人,北略齐疆。破楚入郢,英气虹光。报仇雪恨,威震八荒。赫赫奇功,伟哉伍相!
人讳明洁,物忌坚芳。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属镂及身,鸱夷浮江。天地恸哭,山河踉跄。一代忠魂,浩浩国殇。刚烈之气,化神钱塘。愤悱鼓怒,驱涛扬浪。素车白马,朝暮两望。皓皓其志,海阔天长。胥山松涛,正气浩荡。苍黎感念,诚祭端阳。中原精魂,忠哉伍相!
今逢盛世,国运鸿昌。社会和谐,兆民阜康。改革发展,伟业无疆。祭我伍相,千古留芳。颂我伍相,开来继往。励精图治,德业辉煌。吾心拳拳,酹酒一觞。涕泪短章,齐荐馨喷鼻香。仰祈灵贶,伏惟尚飨!
【来自:嘉兴文史影象.嘉兴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