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轼月下独酌,想起自己半生沉浮,一事无成。
且流放本属无期徒刑,唯恐终生不复起用,于是写下了人生中最为凄凉的一首词。

全词借景抒怀,将自己才高招妒,忠而见谤的委曲之情,以及对出息的惶惑蕴藉地表达了出来。
词浅意深,富含哲理。
情绪丰裕,传染力不输李后主。

一、《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赏析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北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苏轼中秋夜对月独酌写下一首西江月将悲凉之情写到了极致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词作大意:

世间事不过是大梦一场,一个人生平又能度过几个清秋呢?夜晚,一阵风吹起了落叶,在回廊上发出嗡嗡鸣响。
对着镜子看自己,眉尖与鬓发,都熏染了秋霜。

大概是由于我的酒不好喝,以是客人都不来了。
天上的明月,也时常被乌云遮蔽。
这个中秋佳节,月色孤清,有谁能与我共度过呢?握着酒盏,满怀悲惨地望向北方。

词的第一句蕴含了庄周梦蝶的思想,解释了中年苏轼对人生现实的态度。
与此同时,也是他对自己前半生岁月蹉跎的感慨。

他青年时期那些“道理贯心肝,忠义颠骨髓”的志气,都在那四十多年中摧残浪费蹂躏掉了。
他有心放开那些不切实际的思想,再将视线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

四十五岁的人,在如今看来还是很年轻,但是在古代,已经算是半个老人了。
在这里,苏轼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朽迈的容貌,而是先用“夜来风叶已鸣廊”起兴。

秋风横扫落叶,就像是那一场冤狱给他带来的打击。
秋叶象征着人生晚年的开始,它在人群中发出了悲鸣之声。
百日囚徒之后,再看看自己,脸庞已经苍老了,那眉尖、那鬓上都添了白色。

此时此地,只想好好地享受生活,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日子里和亲友谈天话家常。
但是他是贬谪戴罪之身,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也都避开了他。

“明月多被云妨”是指由于小人的谗言与诋毁,让他的空想无法实现,在人生的前路上倍感孤独。
纵然他再倔强,内心仍旧渴望能有一个朋友与他结随同行。

末了一句“把盏凄然北望”,望的是谁呢?有人说他望的是他的弟弟苏辙。
由于他总是在中秋佳节写诗表达对苏辙的思念。
但是此时,苏辙人在江西。

这里的“北望”,望的是“中原”。
那是他亲戚朋友聚拢的地方,也是他实现空想的方向。

苏轼虽然说世事如梦,可作为尘凡中人,他仍旧免不了七情六欲。
免不了为自己的朽迈,为亲朋好友的阔别,为空想的破碎而哀伤。

这首词无一句不是在写人生的“落”点,并且有落无起,字字都在诉说不愉快。
唯有第三句“夜来风叶鸣回廊”与第六句“月明多被云妨”,是在借景抒怀。

不过,词作贵在真实自然,尤其是个中涉及朽迈的自然规律,以及人情冷暖,情面冷暖的变革,以是以情取胜,读来传染力极强。

二、苏轼在黄州的生活

苏轼被贬到黄州担当团练副使,这个官并没有实差,只是空挂了个名儿将他牵制起来。
每天早请示告请示,防止逃走。

以是到达黄州的第一天,苏轼就开始不雅观察四周的环境。
创造城外群山上长满了方竹树,城郭表面又有长江。
因此这里有美味的方竹笋、活蹦乱跳的江鱼,可以吃个够。

又因他一个人先行到达黄州,在家人赶来之前,他就寄居在一间叫定惠院的和尚庙里。
白天关门睡大觉,晚上偷偷摸摸出去玩儿。

他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好,睡觉、蹭饭都在定惠院,沐浴就到南安国寺。
等把这些都做完了,他有空就去溪边钓鱼、采药。

后来,他创造当地没有人认识他,他就大白天上街去找人讲“鬼故事”了。
他在大路上扯着别人让讲“鬼故事”,人家要说没有,他就说你胡乱编一个给我听,惹得旁人哈哈大笑。

在别人的眼里,苏轼切实其实便是一个可爱的“老顽童”。
但是家人搬来之后,他就开始为如何养家而发愁了。
削了官,禄米就养不活家人了,他就得自己种田。
原来在四川乡下他也种过田,这个问题也不大。

本来苏轼文章写得好,还可以给人写点东西赚“润笔费”补贴家用。
可是诗案之后,弟弟苏辙再三警告他不要胡说八道,于是他就不敢写了。
怕给人家拿去胡乱作注,又来诬陷他。

这下就即是是把一个爱讲话的大嘴巴给缝住了,别提有多痛楚了,更让他苦恼的是没有“文友”。
假如有“文友”,不能写,聊一下诗词也是可以的。

可他在黄州交了三个朋友,基本都是粗人。
和他们谈谈吃喝还行,谈写诗填词就弗成了。
为了过把诗瘾,他把在定惠寺外见到“西蜀海棠花”,当本钱身,反复地写诗描摹几十遍。

然后又把写花的诗印了几十本,到处去发。
以是在这种情形下,苏轼在中秋节又想起了昔日在中原的生活,以及过去一年多的遭遇,才写下了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结语

人生如梦,对付个人的荣辱得失落、离合悲欢,自然不必太上心。
贬谪之后的苏轼,在外部行动上,依旧呈现出一派安分守己,淡泊旷达的样子。

在苏轼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范例的四川人吃苦刻苦的精神,以及诙谐随和的个性。
像《西江月·世事大梦一场》这样的作品,在他生平的作品中是相对少见的,不过也不是绝无仅有。

比如他在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所作的《寒食雨》二首当中,就有“何殊病少年,病起已白头”、“也拟哭穷途,去世灰吹不起”的句子。

同前述《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一样,让人以为凄凉萧索,乃至令人产生绝望的觉得,那便是掩蔽在苏轼活泼性情之下的另一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