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

对联是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形式,个中的精良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欣赏它们,可以从中得到艺术教益和美的享受。

对联究竟起于何时?据《宋史・蜀世家》等书载:五代十国期间,后蜀主孟昶曾命人在宫门口的桃符上写两句话,但呈上后他都不满意。
于是他自已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样两句话。
后来,人们都把它视为对联的开端。

对联的种类很多,一样平常分为春联、婚联、寿联、道喜联、挽联、楹联、戏对、趣对、俗对、题赠联、集句联等。
春联用于欢庆春节、新年;婚联用于祝贺新婚;寿联用于祝贺生日;道喜联用于祝贺生子、嫁女、燕徙等喜事;挽联用于哀悼亡人;楹联指庙字、寺院楹柱上的对联;俗对指民间那些浅近普通的对联;题赠联指题咏祖国山河和题赠朋侪的对联;集句联则是由古文、诗词中的对偶句集拼而成的对联。

对联到底有若干种它的基本特点要求以及修辞手腕都有哪些

对联,必须是两句(或称两联),上句叫“上联”,下句叫“下联”。
合称“一副对联”。
高下两联,旁边对称,字音相对,意义相联,以是叫“对联”。
有的对联还配有“横披”(又称横幅、横额)。
横披一样平常四个字,其内容或合营对联,或点明场景与高下联有相得益彰之妙。

对联的基本特点和哀求

①高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备相同,整洁划一,绝对不能一长一短,有多有少。
几个字的短联如此,数百言的长联也是这样。

②高下联的各字要平仄在对,使其有腔调美和音乐美。
如上联是“星垂平野阔”,下联是“月涌大江流”。
上联各字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下联各字的平仄是仄仄仄平平,二者恰好相对。

③高下联各字要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副词对副词。
如“炮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换新春”。
个中“炮竹”和“桃符”,“一声”和“万户”,“除”和“换”,“旧岁”和“新春”都是词性相对的。

④高下联的句型、句子构造都必须相同,高下相对,旁边相对。
如陈毅同道曾写过一副挽鲁迅的对联,上联是“要打叭落水狗,临去世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止文坛闯将”,下联是“莫作空头文学家,生平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威信”。
这幅对联虽长,但句型、句子构造都很同等,符合对仗工致的哀求。
联中的字句要讲究艺术性,力求蕴藉精髓精辟,光鲜准确,清新高雅,避免空洞无物的词汇和标语口号式的句子。

高下联字词相对的奥秘

(1)词性相对

名词对名词。
比如:有关人体的,胆对肝,头对脚,肺对心等;有关花木的,杏对桃,菊对兰,李对桃等;有关禽兽的,鸡对鸭,燕对雀,龙对虎,犬对牛等;有关天文的,天对地,风对雨,星对月等;有关地理的,山对水,石对泥,江对湖等;有关数字的,千对万,两对一等;有关颜色的,青对白,白对黄,翠对丹等。
以几副对联为例:“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难忘一寸丹”。
“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滋桃杏万户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上苍”。

动词对动词。
比如:赏月对看花,吟诗对作画等等。
以两副对联为例:“读书当不雅观其气候,交游求益于身心”。
“阑干摇红水摇绿,桃花含露柳含烟”。

副词对副词。
比如:“天边白日悠悠逝,篱畔黄花淡淡喷鼻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正反相对

高下联常常用意义相反的字相对。
比如:大对小,上对下,长对短,深对浅,美对丑,甜对苦,明对暗等等。
以两副对联为例:“生当作人杰,去世亦为鬼雄”。
“罔谈彼短,我亦有短,藤持已长,人谁无长”。

(3)平仄相对

高下联相对字词的音调应错综相对,否则会拗口准读。
所谓“平仄”便是指字的音调。
个中的“平”,是古代汉语中的平声,而在当代汉语中则是阴平和阳平;个中的“仄”,是古代汉语中的上、去、入声,而在当代汉语中则是上声和去声。
拿五字联与七字联来说,它们在平仄方面都有两种办法:“平起式”和“仄起式”。
如“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便是一副“平起式”五字联。
它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可作为一副“仄起式”五字联。
它的格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对联常用的几种修辞手腕

反复 反复即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事物,生动形象地解释一个或几个不雅观点。
如清代作家吴敬梓曾体例过这样一副对联。
“读书好,种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在上联中,他反复用四个“好”字,下联又相应地反复用了四个“难”字,从而阐明了自己的不雅观点。
又如陈毅同道在青年时期曾撰写过一副春联:“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横披是“春待来年”。
在上联中多次反复,不才联中多次对应。
从而表达了他对旧社会制度的愤慨和进行革命的决心和信心。

比喻 便是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如有一幅吊唁张志新义士的对联写道:“似朝霞,似烈火,英雄热血赤心谱。
如五岳,如三江,志士豪情正气歌”。
个中,用“朝霞”、“烈火”来比喻义士的热血;用“五岳”、“三江”来比喻英雄的豪情。

分嵌 便是把对联要抒写的景物分别嵌在高下联中。
嵌字的对联因嵌字的位置不同而又分出许多名目。

凤顶 哀求把限定的两个字分别用作高下联的第一个字。
如以“金”、“仙”两字为题,可作出“金谷园中花恰好,神仙掌上雨初晴”。

燕颌 哀求把限定的两个字分别用作高下联的第二个字。
如以“法”、“仙”为题,可作出“变法千秋载青史,游仙一梦入黄粱”。

鸢肩 哀求把限定的两个字分别用作高下联的第三个字。
如以“汉”、“书”为题,可作“射雕汉将千人敌,投文字客万户侯”。

峰腰 哀求把限定的两个字分别用作高下联的第四个字。
如以“文”、“世”为题,可作“白发论文吾与子,明眸阅世古兼今”。

鹤膝 哀求把限定的两个字分别用作高下联的第五个字。
如以“飞”、“比”为题,可作“隔院风喷鼻香飞紫燕,卷帘人瘦比黄花”。

凫胫 哀求把限定的两个字分别用作高下联的第六个字。
如以“壑”、“鸿”为题,可作“泉挟春声奔壑底,风吹秋思到鸿边”。

雁足 哀求把限定的两个字分别用作高下联的第七字。
如以“调”、“乡”为题,可作“尚有鸟声歌古调,更无人迹讶仙乡”。

魁斗 哀求把限定的两字中的第一字用作上联第一字,第二字用作下联的第七字。
如以“老“仇”为题,可作“老尚多情花作伴,衰兼婴疾酒为仇”。

蝉联 哀求把限定的两字中的第一个字用在上联之末,第二字用于下联之首。
如以“寿”、“母”为题,可作“星名南极无双寿,母号西王第一仙。

辘轳 哀求限定的两字在高下联中位置交错,第一字在第二字之上。
如将第一字用作上联第三字,则第二字运用作下联第四字。
以“朝”、“意”为题,可作“已涌朝阳仍薄雾,将消雪意尚寒云”。

卷帘 哀求限定的两字在高下联中位置交错,第一字在第二字之下。
如将第一字用作上联第五字,第二字运用作下联第四字。
以“巢”、“幕”为题,可作“春日画堂巢燕雀,边风毡幕见牛羊”。

鼎立 哀求把限定的三个字(须为三字构成之词),分别用在高下联中,字序不拘。
如以“冷泉亭”为题,可作“冷雨急泉千峰暮,青山红树一亭秋”。

鸿爪 哀求将限定的三个字(须三字构成之词),分别用在一联的首尾及另一联的第四字位置上。
如以“南笑山”为题,可作“东征大笑轻沧海,南下高歌览众山”。

双钩 哀求将限定的四个字(词和词组)分别用在高下联的首尾,字序不拘。
如以“鸟官”、“人皇”为题,可作“人天比翼作鹣鸟,官吏三清骑凤皇”。

碎流 哀求将限定的四个字,分别用在两句诗中,不须对仗。
如以“灯光”、“欢梦”为题,可作如下诗句“堕欢难拾光阴逝,觅向孤灯残梦中”。

碎联 哀求将限定的四个字,分别用在高下联中,字序不拘。
如以“历下”、“寻诗”为题,可作“寻梦天边榆历历,赋诗塞下草萋萋”。

五杂俎 哀求将限定的五个字(须为词组)分别用在高下联中,字序不拘。
如以“杜甫图画引”为题,可作如下对联:“甫看棠杜红交白,遥引枫林青换丹”。

映衬 映衬便是使高下联的意义相互补充,相互对照。
比如,有一副教诲人们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对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旬日寒。
”还有一副描述济南大名湖风光的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高下联前后呼应,相映成趣的。

双关 便是使对联中的某些词句,一语两用,一意双关。
比如,清代光绪三年时,长江流域遭大灾,官府打单,民不聊生。
有人就写了一副对联,讽刺反攻主政的李鸿章(安徽合肥人)和户部尚书翁同和(江苏常熟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奥妙地把他们的官职、籍贯和政绩分别写出来,而又前后连贯,高下呼应“肥”与“瘦“,“熟”与“荒”妙语双关,令人叫绝。

谐音 即:对联中的一些字或对联所寓的一些字,在其表面意思背后表达着与这些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些字。
比如,宋代有个叫吕蒙正的人,为表示对穷苦生活的不满,曾贴出这样一副奇特的春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披是“南北”。
上联寓意缺“一”,是“衣”的谐音;下联寓意少“十”,是少“食”的谐音;横披“南北”,道破全联含意:没有东西。

拆字 便是采取离合体的手腕来编写对联。
比如,故事影片《三笑》中,唐伯虎曾编了这样一副对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喷鼻香。
”个中“十口心”是“思”字的离析,“八目尚”是“赏”字的离析。

藏典 把历史典故写进对联中,丰富内容,提高对联的表现力。
比如湖北董州赤壁有副对联写道:“铜琶铁板,大江东去。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上联出自俞文豹的《吹剑录》:“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个中的“学士”指的是苏东坡。
他曾游赤壁,写了《念奴娇·大江东去》和《赤壁赋》描述了江岸的壮丽景致,抒发了胸中的豪迈感情,下联则出自曹操的诗篇《短歌行》,意境也十分高远。
因此这副对联耐人寻味,助人游兴。

歇后 便是用歇后语的手腕撰写对联。
含意寓于联外,读来颇有兴味。
比如袁世凯称帝前夕,有人撰写过一幅对联:“一三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寓忘八”,下联寓“无耻”,深刻戳穿了袁世凯卖国复辟的丑恶嘴脸。

转品 便是词性的活用。
如名词作动词等。
有这样一副对联:“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东风风人,夏雨雨人。
”个中上联的“衣”、“食”,下联的“风”、“雨”,都是前一个作名词,后一个作动词。

集引 便是从前人的文章诗词中选取精辟的词句,按照对联哀求重新组织,使其成为有新意的对联。
比如“风景这边独好,江山如此多娇”,个中高下联都是从毛泽东同道诗词中选取的。

出新 对旧有的对联进行加工改制,使其富有新意。
如咏飞来峰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
”后来,有人据此另制一联云:“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