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双印 安彩红
张世杰画像
张世杰为南宋末年紧张军事将领、枢密副使、著名抗元英雄。其拯危救亡的功绩与岳飞、韩世忠齐名;舍生取义的壮举,与文天祥、陆秀夫比肩。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去世,留取赤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陆秀夫身陷重围至去世不降,毅然抱南宋末帝跳海而亡;张世杰前赴后继,率残部游击南海,遭遇飓风沉船而溺海殉国。三人结局何其悲壮,被后世誉为“宋亡三杰”,均名载《宋史》,但后裔情形史志失落载。去年,笔者在富县搜集碑石资料时,意外地创造了一通《张氏祖茔碣铭》,为我们探寻张世杰家族的世系以及后裔迁徙历史,供应了可靠的依据。
《张氏祖茔碣铭》,现存于富县羊泉镇曲南村落新建的张氏祖祠大厅内。砂石质,螭首方座,高316厘米,宽98厘米、厚19厘米。碑阳右侧为鄜州儒学训导王允中所作之序,阐述张世杰五世族孙张祐、张孟昭为修谱建祠而求其作序之事,概述了张氏世系源流。题名为明景泰二年(1451)。左侧镌刻自开山祖师张琛至八世孙张泰、张祥世系、姓名,言及张琛之孙为南宋末年著名抗元英雄张世杰。世系图以下为清康熙三年(甲辰,1664)补刻之跋文。碑面部分字迹剥落,幸有近年张氏后裔据族谱所录新刻的一碑可资参校补缺,尚可通读。碑阴刻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上部为续刻跋文,下部载明景泰往后进禄、进义、进仓、成周、成禄、天庆、登云等13支派以来世系、姓名,表明张氏自南宋咸淳(1265~1274)至清康熙(1662~1721),历时450余年,传21代,世系清楚,诚难堪得。尤可称道者,这个碑谱,详细记载了南宋末代名臣张世杰的世系源流,所言张世杰业绩亦与《宋史.张世杰传》大体吻合,且填补了《宋史》记载的阙如,有主要的文献代价。仔细研读这个碑文,并参照《宋史》《元史》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张世杰家族的历史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张世杰家族的世系源流
《张氏祖茔碣铭》以张琛为一世祖:“宋咸淳间,有讳琛者为人倜傥有志,举凡与人交笃信义,教子孙敦诗礼,乐善喜施,济人之急,恤人之寒,贫者德之,遂以资富甲其乡”。咸淳为南宋度宗年号,时在公元1265~1274年,距张世杰叛元投宋已经由了二十多年,可见当时张琛仍健在。
张琛有子张棋、张林二人。
宗子张棋,有张允、世友、世杰、世亨、世良五子。个中,世杰之兄张允的儿子张让,“为河南省参政,升吏部尚书,卒于官,归葬于庄北祖茔”,世友之子敬甫,“为刑部侍郎,卒于家”。张让、敬甫为张琛四世孙,一代以25~30年打算,四代当为100多年,元朝已亡一二十年,故张让任河南省参政、吏部尚书,敬甫任刑部侍郎当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去世后葬于鄜州祖茔。张祐乃敬甫之孙,明景泰间(1450~1456)尚在世。其子张彪,其孙张泰为太学生。
世杰行三,有子名居敬。“世杰生居敬,居敬生鹏友,鹏友生孟智、孟享”。显示张世杰一支只传了三代,其曾孙孟智、孟享往后无载。倒是浙江省东部晒台县城现存张氏祠堂,里面供奉张世杰牌位。传说张世杰偕南宋末帝避难海上往后,他的妻子和幼子辗转逃到到晒台县,在此定居下来。张世杰殉国后,晒台百姓为他为他建起祠堂,从此这里便成了张家的宗祠而流传至今。这样看来,迁徙到鄜州应是张世杰的兄弟、堂兄弟等旁系支脉,他的嫡系支脉则留在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晒台县。在明景泰间修族谱、建祖茔碑时,可能由于不理解张世杰曾孙往后的情形故而失落载。
张琛次子张林亦有子五人:“曰明、曰敬、曰端、曰景、曰世安”。其五世孙即张孟昭,与张祐为从兄弟。明景泰间(1450~1456),张琛一脉传至张祐、孟昭一辈时,人丁茂盛,为了彰先人功绩,叙世系源流,两人主持修谱建祠。
张世杰家族的籍贯及其迁徙
《宋史.张世杰传》:“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有名”。
古范阳郡治于蓟县(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称于今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和河北省保定地区小部,辖境甚广。张世杰祖籍范阳是一个大的地理范围,详细何州何县不明。但《元史》卷一百四十七《张柔传》所载其籍贯却比较详细:“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世力农”。易州,治于今河北易县,辖有今满城、涞源、定兴等县,亦属于古范阳之地,当时属于金国统治。由此可见张氏祖籍的确切地望在古范阳境内的定兴县。这些充分证明张世杰家族祖籍在今河北东北部而非鄜州。至于张世杰家族又是如何落籍鄜州(今富县),当与他“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有关。
《元史.张柔传》载:“柔少年夜方,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金贞祐间(1213~1216),河北盗起,柔聚族党保西山东流寨,选壮士,结军队以自卫,盗不敢犯”。从而被金中都经略使苗道润看重,先后任定兴令、清州防御使、永定军节度使兼雄州管内不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等职,后来官至金骠骑将军、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元太祖十三年(1218)元兵伐金,张柔兵败被俘,遂降蒙古,此后随蒙古大军伐金攻宋,破城掠地,屡立战功。张世杰年轻时即“少从张柔”,在军中效力。乃马贞后二年(1243)秋,“后命张柔总兵戍杞”(见《元史.太宗纪》),张世杰也随军防守杞镇(今河南杞县)。定宗二年(1247)张柔攻取泗州(今江苏泗洪),还军杞镇后不久,发生了其部下谷显祖叛逃事宜:“帐下吏谷显祖得罪亡走,上变诬柔,执柔以北。大臣多以阖门保柔者,卒辨其诬,显祖服诛”。(见《元史.张柔传》)可能张世杰参与了这次事宜,谷显祖事败被害,张世杰则成功投奔南宋淮军大营。
谷显祖、张世杰叛逃事宜发生后,元定宗深究张柔的任务,幸亏朝中“大臣多以阖门保柔者,卒辨其诬”而得以保全。直到宪宗登基(1251),“换授金虎符,仍军民万户”。宪宗四年(1254)“甲寅,移镇亳州”(见《元史.张柔传》)。可以想见,张世杰家族大概也担心遭受牵连伤害而举族逃难。一种可能是奔南投宋与张世杰会合。当时南宋淮军尚踞淮河与蒙古军对峙,但易州间隔宋境何止千里之遥,况且沿途战火不熄,南逃之路困难重重;另一种可能是向西超越太行山,逃往毗邻的山西境内。这条路途很近,且蒙古军已经盘踞二十多年,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比较之下,他们逃往山西,然后逐渐迁徙陕北的可能性较大。大概到了元末明初,在山西大移民的高潮中,辗转迁徙到陕北鄜州境内。
张世杰家族与张柔家族的关系
张世杰家族与张柔家族的籍贯同为河北范阳;出身同为地方年夜富;在张柔背金降元、攻金伐宋过程中,张世杰 “少从张柔,戍杞”,长期在张柔鞍前马后效力;后来其外甥韩某也在张柔军中,曾奉张柔之命劝降张世杰,以上各类迹象表明,这两个家族应是同宗同祖。只是在张世杰叛蒙归宋往后,张世杰才与张柔父子屡屡刀兵相见,厮杀博命,势同水火。
张柔(1190~1268)背叛金国屈膝降服佩服蒙古往后,为蒙古大军先驱,先后攻陷河北三十余城。太宗五年(1233),参加攻破金国汴京(今河南开封)之战,取得《金实录》和秘府图书等文献。次年,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金主自尽。“太宗历数其战功,班诸帅上,赐金虎符,升军民万户”(见《元史.张柔传》)。金国灭亡往后,张柔随蒙古大军几次南下进攻南宋。
宪宗九年(己未,1259),张柔随忽必烈猛攻南宋鄂州(今武汉)。此时张世杰已经以战功升任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与高达率兵驰援,坚守百余日(见《宋史.张世杰传》)。张柔久攻鄂州不下,渐失落元世祖信赖,只好要求退休,被封为封安肃公,而以其八子弘略袭职。至元三年,又加荣禄大夫兼工部尚书,督修元大都(今北京)城。至元五年六月去世,享年七十九(见《元史.张柔传》)。他有子十一人,以弘略、弘范声名最显,《元史》均有传。
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后,加强了对南宋的攻势,尤其是张弘范为元军灭亡南宋的急先锋。至元六年至八年(1269~1271),张弘范攻破宋军重镇襄阳,守将吕文焕降元。其后,张世杰任鄂州都统,以五千兵马孤守鄂州数年。
至元十二年(南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丞相伯颜以张弘范为前锋再次南下攻宋。张世杰以所部兵马入卫临安(杭州)勤王,被付与保康军承宣使。他总督府兵,遣将四出,收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兵势大振。当年七月,张世杰、孙虎臣率水军在焦山(江苏镇江)与蒙古军决斗,终因寡不敌众失落利,率部突围到圌山,升任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十月,再封沿江招讨使、改制置副使兼知江阴军。元军切近亲近临安(今杭州)时,张世杰、文天祥奉召入卫临安,以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他和文天祥主见背城决斗,丞相陈宜中则力主称臣请和。次年,蒙古军攻破临安,南宋恭帝与谢太后被俘,张世杰率军由海路撤至福建沿海,与文天祥、陆秀夫等立赵昰为帝,联合陈吊眼、许夫人等少数民族武装武断抵抗。
至元十五年(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四月,十岁的端宗赵昰溺死海上,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又立赵昰之弟赵昺登基,改元祥兴,拜张世杰为太傅、枢密副使。元世祖任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对流亡海上的南宋小朝廷穷追不舍。第二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五岭坡兵败被俘,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遭到武断谢绝,又三次派张世杰的外甥韩某游说招降,世杰历数古代忠臣,说:“我知道屈膝降服佩服往后可以活命,且有荣华富贵,但我为宋室而去世的决心不可改变!
”遂退至厓山(今广东新会南)。张弘范兵分四路进逼厓山,世杰把千余艘战船用绳索连在一起,率军殊死奋战,因腹背受敌而失落败,陆秀夫抱着小天子跳海而亡,张世杰凑集残部意图连续抗击,不幸碰着飓风打翻战船而溺死海中,南宋至此灭亡,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被后世誉为“宋亡三杰”民族英雄,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那么,张氏祖茔碣铭在叙及其家族世系时为何未涉及其族叔张柔一支?究其缘故原由:一是,可能张世杰之祖父张琛与张柔之父为堂兄弟或从兄弟,至刻碑谱时逾元、明两代,已出了五服,关系疏远;更主要的是,张柔父子曾经是蒙元开国的元勋显族,两个家族势同水火。况且明正统间“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成为元蒙残余北元的囚徒,景泰天子继位,与蒙元残余势力的军事斗争正酣,如果追溯张氏家族与蒙元的瓜葛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或许他们也以张柔、张弘范父子为家族的耻辱,故只记叙他们这一支张世杰的功绩以显光彩。
张世杰家族传世七八百年,历史最悠久,人才辈出。如今其后裔已发展为100多户,六七百口人,为富县王谢之一。
张氏祖茔碣铭
附;张氏祖茔碣铭录文
鄜州忠义乡曲南村落处士张孟昭与其从弟祐持谱宗来谒,曰:吾家自唐宋以来世居此土,迄自历代居显官登名署者〔屡有焉,或居家读书习礼〕为乡里所重者有焉,间有〔修德好善积功累仁嘉惠我后/〕人者多矣,若不彰而显之,子孙无所景仰,幸为我志之。夫张氏世出张老之裔,不知何代徙居于此。宋咸淳间,有讳琛者为人倜〔傥有志,举凡与人〕交笃信义,教子孙敦诗礼,〕乐善喜施,〔济人之急,恤人/之〕寒,贫者德之,遂以资富甲其乡。有子二人,其一曰棋,祐之五世祖也;其二曰林,孟昭之五世祖也。棋五子,允、世友、世杰、世亨、世良。世杰为宋鄂州都统,徳祐间,帅师入卫,升饶州〔总都督诸军,功与韩、岳齐名。景炎元年升/〕枢密副使,溺於海。明万历间,敕封关帝右丞,配享於庙。
世杰生居敬,居敬生鹏友,鹏友生孟智、孟享。
允生让,为河南省参政,升吏部尚书,卒于官,归葬于庄北祖茔。〔子仁礼,之次兵〕燹,〔劻勤之际□□仆而未竖。让生仁〕礼/。仁礼有子六人:孟翼、孟岩、孟奎、孟喜、孟书、孟海。
世良生定仁,定仁生仕宁,仕宁生嘉,授保县知县。嘉生绘,绘生祥。
世友生敬甫,为刑部侍郎,卒于家。敬甫生仕贤,祐之考也,其为〔人年夜方礼孝友,著于乡间。仕〕贤/配高氏,生子四:聚、兴、昙、祐。祐配孙氏,出名家,生八子:彪、璘、环、琏、琚、琮、玹、偊,或为士,或居农,各执其业。彪生泰,太学生。
其林生子五:曰明、曰敬、曰端、曰景、曰世安。敬生克庆,克庆生鹏翼,〔孟昭之考也。以敦厚之贤〕,/承世美之泽,读诗习礼,循循恭谨,乡里悦服,配齐氏,生三子:孟曾、孟昭、孟肃。孟曾生二子:曰俊、曰成。孟昭配路氏,有贤行,生二子:〔曰盛、曰余。孟肃〕配王氏,〔生二子:曰仁〕、曰鄂,皆习礼义〔崇孝弟,为村落夫所欣□□〕/。而后若子若孙,绳绳蛰蛰,不可胜记,亦可谓郡之巨家大族矣。呜呼!
本之固者叶必茂,源之深者流必长,理之自然也。人之荫福克修〔于前,其福庆流於后,不雅观者亦有不期然□□□矣?曰:积德之家必有余庆〕,张氏其庶几焉。铭曰:
张氏之先,里居忠义,积德存仁,行之累世。世杰忠贞,功施宋季,让也克承,位居要地,〔恩垂后昆,名盛传记。敬甫褒崇,克庆若继,孝友仕贤,敦厚鹏翼。见〕/贤思齐,闻恶远避,颠而能持,困而能济。子衍孙蕃,支派盈溢,巍巍佳城,楸据郁密。竖碣刻铭,永久靡□。
大明景泰岁次辛未戊戌月吉日立石
鄜州儒学训导云中黄允中叙 京椽张环 府椽张文□、张祥
跋文:
自□□修二百有余岁□□□□□□□□/□□□埋没大半□□□颠趺□□目撃/心□□心欤克继□修□得永垂於□□因/□□□石援工□其鉴□□□□以乃/□□附□□□□以为跋
大清康熙岁次甲辰戊辰月吉日重刻
碑阴上部跋文:
自重修后迄今将四十年,风雨沦地犹前也,字尽凐没犹前也,虽不至颠趺,危注而目撃心惨亦犹古人也。尝见文终有陶砖砌亭,以御凌侮二语,当时重修未践,或者有故,今读其言慨然,欲见诸行,因首事倡众援工,磨碣文仍先文,而砖亭之砌,非敢曰有光於古人,亦聊以尽后人之心,以成古人重修之心所欲为而未及为者耳。
大清康熙岁次壬午丙午月吉日重刻
碑阴下部为张氏自明、化、德、登云、桂、天庆、成禄、进仓、用、进禄、成周、进义、传13支派及其后裔姓名(略)。
张氏祖茔碣铭局部
作者简介:段双印,文博副研究员,出版陕北古事钩沉.延安古代纪闻等专著。
作者简介:安彩红,富县直罗镇人,富县文物局文博馆员,作品曾获富县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