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一样平常有四大要素:用韵、平仄、对仗、字数。
个中律诗最为严格,必须知足全部要素。
近体诗中的绝句以及词、散曲一样平常不须要对仗。
古体诗相对最为宽松,一样平常只有不严格的用韵的观点。

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诗文四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羽觞。
尾联fēng jí tiān gāo yuán xiào āi ,zhǔ qīng shā bái niǎo fēi huí 。
首联wú biān luò mù xiāo xiāo xià ,bú jìn zhǎng jiāng gǔn gǔn lái 。
颔联wàn lǐ bēi qiū cháng zuò kè ,bǎi nián duō bìng dú dēng tái 。
颈联jiān nán kǔ hèn fán shuāng bìn ,liáo dǎo xīn tíng zhuó jiǔ bēi。
尾联⊙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注:上表符号⊙表示没有平仄或押韵哀求。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我们读《全唐诗》中的五律、七律,可以看出中间两联讲对仗的占大多数;以是按照正体颔联和颈联则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绝句、排律的首联也是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须对仗,末了一联亦可对可不对。
律诗的四联

从古今第一七律看诗词格律的平仄押韵的顿挫顿挫朗朗上口

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由于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比较而言显得不主要了。

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组成近体诗的句子因此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称为一联,同一联的高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与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
简言之,近体诗的构成规则便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高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
如果上句是:仄仄平平仄,下句便是: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便是: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扫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扫尾,以是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
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都要以平声扫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备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

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
例如,上一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扫尾,就成了: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缘故原由很大略,是为了变革句型,不单调。
如果对句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第一、第二联完备相同。
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便是只讲相对,不知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
唐往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词的平仄押韵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统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词,又称是非句。
人们为了便于影象和利用,以是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便是词牌。
有时候,由于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多少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候,由于各家叫名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杨慎在《词品》中评曰:“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南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致,平仄折衷,是一字一音的中华措辞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联脚句脚上联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仄声平-仄下联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平声仄-平

fàng bú kāi yǎn dǐ qián kūn,hé bì dēng sī lóu bǎ jiǔ

tūn dé jìn xiōng zhōng yún mèng,fāng xǔ duì gǔ rén yán sh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