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杜甫诗的一个特点是:表面看不出马脚,而内涵却很丰富。
就彷佛一壶清茶,刚入口有涩涩的苦味,仔细回味,才能品出个中的甘甜。
不信您来看看这首《巳上人茅斋》。
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 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
茅屋
上人,指僧人。巳上人,指姓巳的僧人。
这首诗也是墨客漫游齐赵时所写,巳上人当时的名气很高,墨客专程前去拜访。
我们先从表面上读,看看这首诗该怎么理解。
一、表面上的理解
首联,巳公茅屋下,可以赋新诗。这一句非常大略,在巳上人的茅屋下,可以作一首新诗。
首联点明了地点,同时引出下文:巳上人的茅屋之下,与其他地方有何不同呢?
颔联,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枕簟,指枕席,留客,使人乐不思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把枕席铺设在偏僻的树林间,还用茶瓜招待我,让我乐不思蜀,迟迟不愿归去。
我们来思考这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愿意归去?
有两个缘故原由:
(1)枕席铺设在偏僻的树林间。
很明显,这是夏天,为了纳凉,才把枕席铺设在了树林间。
但从首联的“茅屋下”三个字,我们又可以看出,枕席该当就铺设在巳上人的茅屋前。
这两个信息抵牾了吗?
没有,这解释茅屋本身就在偏僻的树林里。
您看,墨客通过这一句,不仅写出了茅屋周围的环境,同时点明了时令,还陪衬出墨客此刻的风凉心情。
树林
(2)巳上人用茶瓜招待我。
您有没有以为很奇怪:茶和瓜是很普通的东西,纵然离开这里,在其他地方也可以买到,诗人为什么会因此乐不思蜀呢?
以是这里的“茶瓜”,我们不能理解为普通的茶和瓜,我认为,“茶”是指山涧水泡的茶,“瓜”是指山中野生的瓜果。
这样的茶瓜,在其他地方很难品尝到,同时墨客身处树林之中,感到格外风凉,以是墨客才会乐不思蜀。
除此之外,巳上人的茅屋下还有什么分外之处呢?
莲花
颈联,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白羽,指羽扇。天棘,指天门冬,一种藤蔓植物。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江面上的莲花彷佛是正在摇动的白色羽扇,天门冬蔓延出青色的藤蔓。
这两句写景有什么特点呢?
摇白羽,是暗喻的手腕,把莲花的轻微摆动比喻成“摇白扇”,不仅陪衬出墨客的闲适心情,还能让墨客感想熏染到羽扇拂过的阵阵凉意。
天棘蔓青丝,陪衬出周围环境的清幽。
您看,颔联和颈联都是在写景,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并陪衬出墨客的闲适和风凉心情,以是墨客不愿意离开。
那么,墨客仅仅是由于环境清幽、心情闲适,以是才想写诗的吗?
天门冬
尾联,空忝许询辈,难酬支遁词。忝,有愧于。许询,东晋人,通佛学,曾与东晋佛学者支遁交游。支遁,东晋佛学家,清谈家,精通佛理。
这两句利用了典故:支遁讲说《维摩经》,许询作都讲。支遁每阐明一义理,四座无不心悦诚服,都认为许询再提不出驳难;许询每设一驳难,众人都认为支遁无法再阐明,如此一来一往,二人难分高下。
墨客利用这个典故,夸奖巳上人佛学成绩很高,切实其实像支遁一样,而自愧不如许询。
您看,这首诗中间四句赞颂巳上人清幽的居住环境,后两句夸奖巳上人博识的佛学成绩。
读到这里,您是不是也以为这首诗很普通?
那么叨教您:诗人为什么会溘然遐想到支遁?前面明明在写景,为什么又溘然写到佛学成绩?
您看,这两个问题没法回答,中间两联景物和尾联不雅观点没有什么关系,前后脱节了。
这是由于,景物中还隐蔽着更深的含义。
莲花
二、景物中隐蔽的含义
中间四句,真的只是写实景吗?
当然不是,如果只是写实景,这首诗确实没啥可读的,但妙就妙在,实中有虚。
(1)先看颔联“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据《太平广记》记载,支遁晚年曾住在石城山,“宴坐山门,游心禅苑,木餐涧饮,浪志无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支遁也住在山林之中,潜心修禅,食野果,饮溪水。而巳上人也是如此,居住在山林中,以溪水煮茶,以山果为食,这是巳上人与支遁生活习气上的相似点。
正是由于他们在生活习气上有相似点,颈联和尾联才能借支遁来写巳上人。
羽扇
(2)再看颈联“江莲摇白羽,天棘蔓青丝”。
江莲,即莲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学中比喻佛陀不染世间的烦恼忧闷。
摇白羽,指摇羽扇,在魏晋期间,清谈家讲学时,常用一种道具,类似羽扇,支遁是有名的清谈家,自然也用过,以是“摇白羽”还代指支遁讲解佛学的情景。
综上来看,“江莲摇白羽”是比喻巳上人不染世间烦恼,像支遁一样为人们讲解佛学。
“天棘”是一种藤蔓植物,学者普遍认为它也与佛学有关,但是并没有确切的依据。
只谈我的个人理解,我认为“天棘蔓青丝”是比喻佛学像天棘的青丝一样蔓延,传播四方。
颈联是比兴的手腕,其含义是:巳上人像支遁一样讲解佛学,而佛学像天棘的青丝蔓延四方。
这样就很顺利地引出了尾联,巳上人此刻正在像支遁一样讲解佛学,但是墨客却不能像许询一样酬答,这是反衬的手腕,通过“自己不能酬答”来反衬“巳上人佛学成绩的博识”。
杜甫
三、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首联,墨客点明地点,并且引出下文:诗人为什么要写诗?
颔联,表面是写墨客乐不思蜀的缘故原由,实在奥妙地找到了“巳上人”与“支遁”生活习气上的相似点,为后文铺垫;
颈联,表面是在写景,陪衬清幽的环境和墨客闲适的心情,实在墨客利用了比兴的手腕,找到了“巳上人”与“支遁”传播佛学的相似点;
尾联,通过反衬的手腕,赞颂巳上人具有博识的佛学成绩,这也是墨客写诗的缘故原由。
您看,这首诗的主题,不是为了突出巳上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也不是为了表达墨客闲适的心情,而是为了赞颂巳上人博识的佛学成绩。
但如何才能突出这个主题呢?
墨客想到了“借人写人”的方法,借东晋有名的佛学家支遁来写巳上人。
于是,他先找到巳上人与支遁在生活习气上的相似点,再奥妙地利用比兴手腕,找到巳上人与支遁传播佛学的相似点,正是由于这两个相似点,才很自然引出了尾联对巳上人博识佛学成绩的赞颂。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中间两联表面是在实景,而且所有的实景都看似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理解起来很顺;但这只不过是表象,诗中的景物实在都是在为不雅观点的表达探求条件。
乍一看觉得很普通,仔细考虑,却回味无穷。
您认为这首诗写得奥妙吗?
欢迎留言哦。
站在墨客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