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湖,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1

公元744年,即唐玄宗天宝三年,早春仲春,清风拂面柳芽初醒,朝堂百官为告退归里的贺知章送行。

贺知章故里在越州(今绍兴),一起乘船南下,感想熏染剪剪东风啾啾鸟鸣,岸边柳条逐渐垂绿,终于回到家乡的心情也是放松而愉悦的,此时诗意,不由自主汩汩而出:

时空的变形从四明狂客到贺鬼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仲春东风似剪刀。

这首《咏柳》的诗意比拟,成了东风垂柳的最佳代言,此后历代墨客千变万化,也再难走出剪刀裁丝绦的东风意象。

此时的贺知章已是年逾八十的垂暮之年,离开家乡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他年少时已诗文有名,在695年重开科考时一举中得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之后开始了在外做官的生涯,一晃便是五十年。

光阴流走,人间变换,重新回到久违故乡的贺知章,别有感怀,写下《还乡偶书》二首:

幼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去家乡岁月多,比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东风不改旧时波。

岁月沧桑,喜忧参半,诗中既有久客他乡回归伤老的感怀,也有回籍相聚欢愉喜气的生趣,这种感情在朗朗上口朴实无华的诗句中自然流淌,成为游子们心声的千年代言。

人老了,物旧了,只有湖水依然。
这片镜湖,即鉴湖,贺知章要求告退归里修道,家宅改为道庄,周围水域设放生池,唐玄宗诏令答应,赐鉴湖一曲,建千秋不雅观。

还乡后的贺知章,在故土悠悠然度过了生命的末了光阴,于同年登往极乐,终年八十六岁。

自号四明狂客的贺知章,不仅诗文出色,书法也颇具盛名,善草隶,与人称“张癫”的草圣张旭是好友,当年俩人常常结伴出游,酒酣之际见到有人家处,白墙影壁,就忍不住挥毫题字。

一次,途经一处庭院,景致怡人,忍不住进去游览欣赏,留下一首《题袁氏别业》: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诗文可见心性,贺知章的疏狂落拓不羁之中自有一份礼数,风骚洒脱:贸然进入不相识的人家庭院,安慰主人不要担心待客费,我口袋里自带酒钱。

开阔如知章,遇上另一位狂人李白的时候,酒钱真是不足,于是有了千载流传“金龟换酒”的佳话:贺知章看了李白写的《蜀道难》,惊呼面前这位后生“谪神仙”,以解金龟,换酒畅饮,从此,大唐有了“诗仙”,开启了诗仙李白入朝为官之路。

一个慧眼识才惜才,一个确实才华过人,两个相差四十几岁的墨客又都是酒中仙,于是有了“饮中八仙”的文人小队,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写李白斗酒诗百篇,写贺知章的醉态惟妙惟肖、戏谑而欢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只是相遇恨晚,这样欢快的友情只持续了两年,年事已高的贺知章辞官回籍,不久后安然离世。

李白对这位有着知遇之恩的前辈充满了怀念,三年后游会稽时,仍作诗《对酒忆贺监二首》深切吊唁,思念这段交情:“四明有狂客,风骚贺季真。
”贺知章字季真,长期任秘书监(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事情),因此人称“贺监”。
纵不雅观李白诗文,能被他称得上风流境界的,唯有贺知章与孟浩然二人。

回顾贺知章的生平,可谓大唐最好命的墨客了,生逢盛世,仕途顺遂,以八十六岁高龄仙去,一世安稳,完备不知身后时期变幻。

2

韶光来到了北宋。
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朝内新法变革起起伏伏,西夏屡犯边界,和州(今安徽和县一带)一名军人,任职管界巡检,是做巡逻州邑、捕捉盗贼等日常事务的地方武官,位卑人微,却心系国事,一腔抱负无处施展,只能寄予笔端,作词《六洲歌头·少年侠气》: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
肝胆洞,毛发耸。
立谈中,去世生同。
一诺千金重。
推翘勇,矜豪纵。
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
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
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
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蓬。
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
鶡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
笳煽惑,渔阳弄,思悲翁。
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
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词中上阕追忆年少时的射猎生活,豪侠义气,大胆年夜方;快乐就像一场黄粱梦,下阕转入报国无门的悲愤现实,空有一颗爱国心与破灭的空想,繁忙于庸常噜苏,不能杀敌疆场,舞缨射箭的双手只能用来操琴寄情,忧愤中默默目送天涯归鸿。

写词的这位是贺知章的族中后人贺铸,字方回,人称“贺鬼头”——皆因不似先祖容貌堂堂,反而容貌奇丑,异于凡人,宋史记载“长七尺,面铁色,眉目耸拔”,个性似武侠剑客,豪迈精悍、肚量胸襟天下,亦喜读书,家藏万卷、博闻强记,这首词的壮美意境也充分显示了他自况狂士的豪迈侠士之风,是北宋豪放词的主要一笔。

贺铸外面特殊,个性也独特,年少时就喜好评议朝政之事,且开门见山。
提及来贺铸也算皇亲国戚,他的五代姑祖母贺夫人是宋太祖的孝惠皇后,虽有这一层身份,也从不给权贵留情面,或许是这个缘故原由,始终不得重用,纵然能文能武,亦无法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

壮志未酬,心有烦忧,在《行路难·缚虎手》词中借问:“白纶巾,扑黄尘,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然而处在当时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他难以施展抱负,究竟还是弃武从文,在宰相李清臣及苏轼等人的推举下,改任了文职。

这位面如青铁的豪侠男人,流传后世最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却是一首满怀柔情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也是由于这首柔美动人的绝妙词作,贺铸被称作“贺梅子”,既认可他的词好,也内涵他的奇特长相,据传他头发稀少,簪子都插不住,顶在头上只如一颗梅子。
形像不受人待见,可这首词是真的美呀,柔情愁绪千转百回,幽远中令人沉浸在轻烟薄雾、柳絮蔓草织就的氛围,深陷个中,久久回味。

词中横塘,位于苏州城外,是贺铸隐居之所,如今苏州,一到“梅子黄时雨”,这首词便超过了千年,再一次重现月台花榭,琐窗朱户,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贺梅子与苏州的缘分,还有一首深情之作《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去世清霜后,头白鸳鸯失落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自己给这首词题名《半去世桐·鹧鸪天》,用来深切吊唁去世的妻子。
他与妻子婚后三十年来相依为命、恩爱情笃,可就在苏州客居期间,妻子不幸过世。

妻子赵氏是宗室之女,为济国公赵克彰的女儿,俏丽贤惠;贺铸虽有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身份,但其貌不扬,官运不顺,一贯沉于下僚,夫人赵氏始终同甘共苦、温顺以待,夫妻相守情深义重。

当贺铸再次来到曾经同住的苏州,阊门内外物是人非,不禁锥心思念,叩问一声:为何同来此地不能同归?哀叹“梧桐半去世清霜后,头白鸳鸯失落伴飞。
”自己似那冷霜里半去世的梧桐,又如失落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人生就像这草尖上的露珠,很快被晒干了,怅惘中在旧居与新坟之间依依流连,久久思忆。
独卧空床,听着窗外凄风苦雨,妻子夜里挑灯补衣的温馨情景又浮现在面前,可是,再也无法还原这样的场面了。

这首词情深意切,读罢难忘,堪比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十年死活两茫茫》,后世评价其词作,豪雄狂放处开启了辛弃疾英气词的先声,温婉雍容处,不输花间鼻祖温庭筠。

外面丑陋、内心温顺,词间高手、文章一流,成为贺铸被代代流传的明显特色。
南宋墨客陆游在《老学庵条记》中也曾这样描述:“贺方回式样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俗谓之贺鬼头。
喜校书,朱黄未尝去手。
诗文皆高,不独攻是非句也。

贺铸晚年定居苏州后阔别政治纷争,齐心专心校正书本,编成《庆湖遗老后集》,庆湖即贺知章所居之镜湖,贺铸因仰慕先祖而自号“庆湖遗老”,诗作《庆湖遗老前后集》共20卷。

1125年,即宋徽宗在位的末了一年,贺铸病故在常州僧舍,享年七十四岁。
两年后靖康之变,大宋之梦碎成两半,贺铸没有亲见这一幕或许亦是一种幸运。

3

按照当代审美来看,贺铸实在并不丑,只是有些另类。

宋史记载其“身长七尺”,据学者考证宋代的长度单位一尺大约30厘米,算下来身高有两米,是有点异于凡人,但不能说丑;“面如铁”,岂不就像如今的美黑肤色一样;“眉目耸拔”则更似欧洲人的五官——只能说是身材高大、五官立体、阳光肤色的“假洋鬼子”,如果穿越到国际多元化审美的现在,贺鬼头会创造自己成了满腹经纶、分歧凡响的帅哥。

只可惜,时空可以变形,人却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时期。

贺知章则生逢其时,可以说他是唐朝最好命的墨客,其性情也延续了他的好运,授官后只专注文化奇迹,不靠近政治之事;作为盛唐狂士却长于创造人才,且大力提携子弟,活得通透。

在位时诗作多是祭神乐章、应制诗以及和诗,告退归里后,放松随性抒发个人情致的几首小诗,清新洒脱,流传千古。

一个人投生于若何的时期是无法选择的,历史的车轮也并非一贯滚滚向前,有时还会开倒车,乃至一时半会儿刹不住,而车轮碾过一寸,可能便是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不能选择生存的时期就只能修炼自己,适应时空变幻,在不愿定中确定地活下去,无论是否做时期的弄潮儿,待到年迈时,如果能有贺季真“杯中不觉老,林下更逢春”的心境与情怀,便是不枉此生了。

-作者-

一湖,一个热爱诗词的大略女子,已出版散文集《月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