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亚子当时正在编撰《民国诗选》,收录了毛主席创作的《七律·长征》,为此柳亚子到桂园请毛主席修订,并在提出索要诗词的意愿,到10月往后,毛主席将之前在陕北创作的《沁园春·雪》赠予给了他。

只是令毛主席也没有想到的是,《沁园春·雪》后来在重庆引起了轩然大波,柳亚子读后惊叹:“此乃千古绝唱。

毛主席与柳亚子

后来柳亚子和词一首,后来相继揭橥,重庆文人争相传抄引发轰动,蒋介石鉴于该词影响巨大,不得不雇佣“文人打手”,对该词进行批驳,可惜连续创作了几十首的沁园春,都没有一首词能压得住这首词的气势,蒋介石后来还感慨:“怎么人才都跑到共产党那边去了。

1959年胡适读毛主席蝶恋花看后评价没有一句通顺的

论起来,毛主席在旧体诗上的造诣,可以说在近代史上也是少有的,大多数的文人雅客,对付毛主席的诗词都是讴歌有加,不过唯独占一个人比较例外。

而这个人我们也不陌生,他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胡适

胡适评毛主席诗词

胡适对毛主席诗词的揭橥意见,最早是在1941年。

实在早在1932年,胡适就接管了林森以国民政府为名义颁布的聘书,出任全国财政委员会委员,冲破了胡适“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1938年7月胡适出任了中国驻美大使,胡适的涌现一度令日本人十分紧张,当时的日本海内舆论认为,想要抑制胡适的能力,须要派出三个人同时出任日本驻美大使,分别是鹤见佑辅、石井菊次郎和松冈洋右。
个中鹤见为文学专家、石井是经济专家、松冈则为雄辩家。

胡适年轻时候

不过在这里说句题外话,实在胡适一开始哀求的是去当驻日大使,可惜这一想法并未实现,否则日本还有可能为此劳碌一番。

话说回来,胡适打仗毛主席的诗词,最早该当是在1941年2月。

时任驻美大使的胡适,在美国的《华侨日报》上,读到了一篇署名叶林的一篇文章,文章里面引用了毛主席的两首诗词,分别是《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其余还有朱老总的三首诗作。

胡适最初打仗毛主席诗词的第一觉得是“新奇”,由于毛主席的诗词因此旧体诗为主,对付崇尚新文化、写口语诗的胡适来说,是比较怪的。
不过即便如此胡适还是从报纸年夜将这两首诗词剪了下来,并在日记本里面写了一句话:

“新人偏要作旧体诗,真奇怪”

北国风光

这时候胡适评价毛主席的诗词,还算是比较公允,或许在胡适的心里,还会想到当年在北大期间,在图书馆里面的那个管理员,如今已经成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人物。

不过,胡适对毛主席诗词的评价,态度很快就反转了。

胡适第二次打仗毛主席诗词,是在1958年。

而这一次胡适读到的,是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的《沁园春·雪》,不过胡适这一次读到的,是英文版的《沁园春·雪》。

在《沁园春·雪》引起轰动的1945年,胡适并不在海内,而是在美国担当驻美大使,因此对付当年这首诗词引起的盛况,胡适没有参与,等到后来知道的时候,新中国也已经建立,而胡适自己也跑到了台湾,时时时地还要提蒋介石来回台、美,充当说客的角色。

何炳棣(1917-2012)著名历史学家

不过胡适读到的《沁园春雪》,为何是英文版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何炳棣

何炳棣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打仗到了毛主席这首《沁园春·雪》,于是翻译成英文,一同被翻译的还有毛主席其余一首词作《沁园春·长沙》,何炳棣本人对付毛主席这两首诗词极为赏识,不仅将这两首词翻译成英文,还翻译了许多对这两首诗词的评价,总而言之何炳棣对这两首词的作者进行了充分切实其实定和赞誉。

只是胡适自己却并不这么看,1960年8月何炳棣赴美拜会在纽约的胡适,两人评论辩论之间说道了毛主席这两首诗词。

胡适自己坚称,这两首词还不配称之为是“薛蟠体”,读起来让人很不舒畅。
值得一提的是胡适虽然对这两首词大加贬低,却没有办法列举出缘由,反倒是何炳棣讲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这两首词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意境上,都堪称一流。

沁园春雪

两人说来说去,也没有分个高低高下,只不过胡适说到末了,很明显是语屈词穷,两人没有再辩论下去。

胡适第三次评毛主席诗词,是那首《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首词创作于1957年5月11日,这首诗是一首悼亡诗,普遍认为是毛主席吊唁从前被军阀杀害的妻子杨开慧的诗作,词作题目中“李淑一”是当时湖南长沙中学女教员。

为什么要“答李淑一”,是由于在1957年2月,李淑一将吊唁丈夫柳直荀亡故的一首词《菩萨蛮》寄给了毛主席,柳直荀是红军期间著名的将领,后来在湘鄂西苏区被误杀,1945年4月中共中心为柳直荀平反。

这首词中第一句“我失落骄杨君失落柳”,个中“骄杨”指的是杨开慧,而“柳”指的是柳直荀。

1959年胡适读到了毛主席揭橥的这首词之后,随手点评,认为该词“没有一句是通的”、“真是够肉麻”,胡适在词中就“舞”、“虎”、“雨”不能押“有”的韵,大谈了自己对该词的一些见地。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为何要胡适要“横加指摘”?

要提及来,胡适实在并非不知道毛主席诗词作品的精良,从前同何炳棣辩驳时,胡适就曾语屈词穷,末了不得已用英文回了一句:我必须承认毛是一位精彩的散文作家。

何炳棣反过来用英文回应了一句:“20世纪中国文艺复兴之父都不得不承认毛是一位精彩的散文作家,那他的诗又会差到哪儿去呢?”

两人都尴尬地笑了笑,没有就此事再进行辩论。

胡适从前对毛主席,还是十分赏识的,尤其是在北大期间。

毛主席青年期间

我们总以为胡适和毛主席该当说是两代人,可事实上胡适只比毛主席大两岁,两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同龄人。
不过胡适出身于名门,幼年时曾就学于学堂,后来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学生,胡适因此机缘而留学美国,从事哲学研究,1917年回到中国,并受聘担当北京大学的教授。

比较之下,毛主席则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人家庭,还曾参加过新军,从军队退伍往后,毛主席便考虑“实业救国”和“教诲救国”两条路

1936年埃德加 斯诺在延安采访毛主席时,曾提到过这段经历,一开始是想要报考警政学校,后来又看到了一个制造“肥皂”的学校,该校当时不收学费,加上制造肥皂符合毛主席实业救国的想法,因此一度想要报名,兜兜转转之下,毛主席先后在各种学校就学,后来还考上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可由于不满学校迂腐的课程而离开。
1912年毛主席在报纸上看到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招生广告,学校承诺一旦考中,学校将不收学费,而且膳宿费很低。

胡适与蒋介石

1949年毛主席和当年的老同学评论辩论起这件事儿来还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根本。

这里的一师,指的便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不过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北大急速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由于胡适本身是领导新文化运动而有名于世的,因此毛主席在从前对胡适十分推崇。

1918年8月,胡适在北大任教,毛主席当时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为此曾多次旁听胡适讲课,还登门拜访,毛主席后来还对斯诺提及过这件事儿,那时候是把胡适当做“人生模范”来崇拜。

不仅如此,1945年国民参政会民主党派人士傅斯年、黄炎培、章伯钧、褚辅成、左舜生等六人访问延安,毛主席还拜托傅斯年,代他向远在美国的胡适老师问好。

不仅是毛主席尊重胡适,就连胡适一开始对毛主席也是十分欣赏的。

《湘江评论》上刊载的《民众的大联合》

胡适曾读到过毛主席在《湘江评论》上的文章《民众的大联合》,并对这篇文章进行了高度的赞赏,从某种程度上,胡适是认可毛主席的学识与能力的。

可惜后来胡适的态度反转,恐怕和政见不同有很大关系。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等确实曾为新文化运动不遗余力地奔忙,但到五四运动往后,胡适与接管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陈独秀、李大钊等文人分道扬镳,也标志着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在。

此后胡适应国民政府的约请,出任各种职务,乃至作为驻美大使,为蒋介石奔忙呼号,直到1949年4月,胡适仍前往美国,将海内和平的希望寄托在美国的调解上,即便是国民党政府谢绝和谈条件,公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度过长江作战后,胡适在美国处处碰钉子,仍旧断念塌地,并揭橥《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

也由于政见的不同,胡适自然要对毛主席的诗词“横加指摘”。

几番书信相邀石沉大海

胡适曾尖锐地指出:“毛润之的能力一样平常,说实话,他的水平考不上北大,他不是我的学生,他只是北大图书馆的工人。

这句贬低的话一出,实在是有失落胡适作为一个学问大家水平。

实在以毛主席的学识,真的是无法考上北大吗?只怕也不见得,毛主席曾跟自己的至交好友罗章龙提到一件事儿:

“北大的很多课程都华而不实,不值得学,学了纯属摧残浪费蹂躏韶光。

实在年轻的时候,毛主席还曾打算去国外留学。

萧三(1896-1983)著名墨客、翻译家

毛主席一开始也有留学的打算,根据萧三在日记中记载,毛主席一度有赴日留学的想法。
在和萧三的书信往来中,毛主席谈到了自己的顾虑,一则是担心到了国外没有师友,步履困难,二则担心出国往后居住环境以及交通问题;三则担心经费问题。
因而赴日留学之行作罢

1919年-1020年期间,海内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高潮,根据一组数据统计,至少有1600逻辑学生前往法国留学,探求拯救国家命运出息的办法。
1919年9月18日,毛主席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后来赴法勤工俭学的青年中,有不少后来在新中国建立往后,都成为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不过考虑到当时新民学会须要在北京立足,蔡和森当时力主毛主席留在海内:“吾辈须有人驻此,自以兄(指毛泽东)在此间为最好。

蔡和森

经由几番磋商,就连毛主席自己也认为,不应该全部都出国去,须要留下一两人在海内,因此预备多时的赴法勤工俭学,毛主席虽然出了很大的力,却未能顺利走出国门。
当然这个中杨昌济的浸染也不可忽略,杨昌济当时写信希望毛主席到北京大学,或打工也好,或读书也好,对他的人生都是很有裨益的。

毛主席在北大事情学习期间,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在两位师长西席师长西席影响下,毛主席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也正是由于这个影响,毛主席第三次产生了留学的想法,这一次是赴俄留学。
为此毛主席还专门请教了再在北大的教授胡适。

不过也正好是胡适的一番话,毛主席后来又放弃了赴俄留学的想法。
胡适不肯望毛主席出国留学,并非是阻挡,相反的是,他建议所有的青年学生,最好是立足于本国问题研究,加上后来海内革命风起云涌的变革,毛主席后来再也没有出国留学的机会。

杨昌济

至少在这个时候,胡适是将毛主席看做自己的学生的。
可两人后来分道扬镳,也是由于各自理念的不同,自此往后,胡适对毛主席的态度完备改变。

胡适不赞许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并将希望完备寄托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身上,1945年重庆和谈时,当时身处美国的胡适还亲自写了封信给毛主席,信中提到“希望中共能够终结军队,加入国民党政府”,并且胡适还在信中危言恫吓。
这一建议并没有被毛主席采纳后,胡适公开支持蒋介石,并带头赞许国民党“行宪国大”上莫德惠提出的《动员戡乱期间临时条款》,并积极赴美为蒋介石充当说客,拉拢资金方面的支持。

也因此1949年1月20日,毛主席审定中共中心庆祝淮海战役胜利的电文中,曾指出胡适是“头等战犯”的帮凶。

1945年重庆会谈期间,毛主席与蒋介石

不过胡适之以是这么做,也始终是在贯彻自己的“道”而已,胡适强调“实现辞吐自由须要容忍”,并主见“容忍比自由更主要”,对付蒋介石胡适确实是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容忍”。

1948年3月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正副总统,选举前夕,蒋介石暗中表示支持胡适竞选总统,胡适受宠若惊,乃至还为此几番推辞,可事实上蒋介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放弃得手的权利,之以是要拉拢胡适进来,目的是为了总统权利之路解禁,胡适实际上是被摆了一道,不得已而退出了总统的竞选。
可即便如此,胡适仍旧去世心塌地地寄希望于蒋介石,连续贯彻自己的“容忍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从1949年到1956年,毛主席多次写信约请胡适返国,言辞恳切,可惜始终没有成功。

胡适任驻美大使期间

提及来胡适之以是对毛主席诗词横加指摘,除了由于彼此政见不同外,恐怕胡适自己也不能够理解,毛主席历经几十年的革命岁月,对革命战役年代的思念,对战友逝世的哀悼,这些都是须要亲自经历才能够体会的,胡适没有这些经历,自然也就无从理解。

对付胡适,正面积极的评价有不少,负面评价也不在少数,季羡林就曾评价“胡适是一个诗人,说不好听一点,便是一个书呆子”。

不过对付胡适,我们应该肯定起在新文化运动当中的浸染,就连毛主席自己也说:“胡适这个人也真执拗,我们托人带信给他,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
说实话,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不能一笔抹杀,应该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