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朗作品

诗词神州行25·福建

闽 中 秋 思

唐 杜荀鹤

宁朗作品诗词神州行25福建

雨匀紫菊丛丛色,

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

只堪图画不堪行。

【赏析】诗的开篇,即写闽中秋天景色。
墨客以极为细腻的笔触,以雨中紫菊的艳丽色彩和风里红蕉的清脆乐音,新鲜生动地写出了南国特点。
前句的一个"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的周详,雨的柔柔。
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是它,将那大片大片的紫菊之色,浸淫得浓淡均匀,让民气旷神怡;而后句的"弄"字,则以拟人的手腕将"风"人格化。
闭着眼想想,风吹红蕉,蕉叶声声有韵,这该是怎么的一种情致。
这样的一幅声色俱备的图画,是很随意马虎让人陶醉的。

接下来的三、四两句,墨客故意地拓开一笔,将笔触延伸到人们的目力的尽处:"北畔是山南畔海",诗句看似极为平实,却高度地概括出闽中的阵势:北边是山,山道弯弯;南边是海,海浪滔滔。
风景美妙得可以入画,可以为诗,可以作为察看犹豫者愉快地指手画脚,可是,真的走马行船却实在不易。
于是,便有了却句的"只堪图画不堪行"。
这不仅是墨客由衷地慨叹,也是全诗旨意之所在。

诗为墨客客中之作,描摹的也是客地之美景,实在墨客抒写的,原来是浓浓的思乡情怀,墨客跋涉异域,旅途艰辛,又恰逢秋日,慨然而萌怀乡之感,则成为一种一定。
可墨客在诗中,却故意识地不直接言明,而是将极和谐的风景与不堪行走的抵牾娓娓隧道出,从而形成强烈的比拟,借此,蕴藉地表达出诗人缘于内心深处的隐痛。
于是,一种叫作"乡愁"的东西,也就隐逸于个中,弥漫于个中。

冶 城

北宋 陈轩

城里三山古越都,

楼台相望跨蓬壶。

有时小雨微烟罩,

便是天然水墨图。

【赏析】在墨客的笔下,福州山水城林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绝美图景!
冶城:汉高祖封无诸为闽王,无诸在福州冶山一带筑“冶城”为都城。
古越都:古代闽越国的都城。
蓬壶:海上仙山,“蓬莱”俗称。
陈轩的《冶城》是吟咏福州古城的一首名作,传诵甚广。
诗中所写“三山”和“楼台相望”,虽是其他诗作常常写到的,但当它与“有时小雨微烟罩”这一独特状态相结合时,审美的效果出来了,那真是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令人憧憬。
为什么有了“微烟罩”就会有水墨画的效果呢?由于云烟或雾气正是中国山水画一个主要元素,中国的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虚实结合,水墨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没有雾气也要通过绘画技巧营造出雾气来。
唐代墨客王维所写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之所以是名句,便是由于它具有中国画的审美特点。

清源山

南宋 钱熙

巍峨堆压郡城阴,

秀出天涯几万寻。

翠影倒时吞半郭,

岚半凝处滴疏林。

赏析:清源山坐落在福建省东南部,晋江下贱东北岸与泉州市区三面接壤。
距厦门市106公里,福州市196公里。
由于山上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因山高入云称“齐云山”。
位于城市北郊又称“北山”,山上有三峰亦称“三台山”。
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拓于秦代,复兴于唐代,宋元期间最为壮盛。
经由了历代开拓,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存无缺的有宋、元期间石雕造像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构造的石室多处。

宋代老君造像,系全国最大的、艺术代价最高的玄门石雕;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徒弟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殁葬于灵山,称伊斯兰圣墓。
由于清源山在古代便是一座道家名山,以是很多历代文士、武将、高僧、权贵来这里游山,在清源山留下400方碑刻和崖刻。
北宋米芾的“第一山”,明将俞大猷的“君恩山重”,当代高僧泓一法师遗墨“悲欣交集”,备受景仰。
清源山流传无数的典故、传说、神话等等,使名山更具深刻的文化内涵。

题武夷

明 戚继光

一剑横空星斗寒,

甫随平北又征蛮。

他年觅得封侯印,

愿学幽人住此山。

【赏析】甫,我也,亦指刚刚、刚才,此处指戚继光。
戚继光是明代末期抗倭名将,对修建长城贡献极大,诗词也很有气势。
又题《题万年宫壁》,作于隆庆元年(1567年)冬应召北上时。
此时的戚继光是何等的神采飞扬热血沸腾,乃至还把自己比作卫青霍去病之流,立志为大明朝开疆扩土!
然而此时的北方城池,多年来被鞑靼骚扰,几近千疮百孔,戚继光大刀阔斧的改革,紧张方向有三个:一是打造坚固的城池,二是演习精兵悍将,三是研发新武器。
从而实现了无鞑靼蛮子入关劫掠的和平局面。
此诗后两句抒发了对峙功立业后过上沉着安宁生活的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