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甫曾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赏析】

古诗词鉴赏62唐代皇甫曾山下泉

  这是一首写泉的小诗,它不是写山中的泉,而是写山下的泉。
山中泉是涓涓细流,而山下泉则常常已汇流成小潭。
依傍山麓,不免倒映出山光林影。
诗便是从描写这水中的倒影开始的。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写轻波荡漾的水面,反射著四周景物的色彩,或草木之幽绿,或岩石之沉黑,总之是那山的色调。
而在那山的基色上又映出林木扶疏的姿影,由于泉水清冽,墨客用了一个“倒”字来写林影,十分生动,而且涵义丰富,既可以指水中之影如林木倒伏水面,又可以表示水中之影与实物之形的正反颠倒,体物入微,极其简练而富有情趣。

  “那知石上喧”转写声,并进而寄托一时的感兴。
泉由山中流到山下,在石上激起喧响,这本是自然之理,也是泉流的末了归宿。
然而墨客却设想,这种喧响的喧华会让它怀念起在山中时的安静。
这里“却忆山中静”的“忆”字有的版本作“益”,如果是“益”那么便是一种以动写静的反衬表现。
仔细玩味,我以为还是“忆”于义为长。
墨客生活在大历年代,当时战乱初平,满目疮痍,社会现实令人失落望。
于是在当时人的生理上都弥漫着一重悲观隐退的感情,常常是身入仕途,心却萦系在江湖之上、山林之间。
这首诗实际上就表现了那种范例的心态。
墨客起初是渴望立功扬名、一意进取的,可当仕宦生活饱经忧患之后,他转而怀念起未出仕的清闲了。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墨客借助于移情手腕,将自己的内心活动投射到外物上去,使客不雅观外物泉成了自己心灵的外化和表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在中国古代墨客眼中,山水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客不雅观的审美工具,它同时是墨客主体的投射和外化。
墨客不雅观赏山水,同时也便是在不雅观照自我,他在物我之间寻求一种沟通和互换,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皇甫曾这首小诗篇幅虽短,同样也表示了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