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鹞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品上生

寒食、清明、清明节一贯以来都是一个暗昧不清的观点,很难捋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民间有些地方还有清明前一天不上坟的祭祖禁忌风尚,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仔细看完下面的内容,您就明白了。

一、

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气

看清明史秒懂寒食清明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革而制订。
能反响时令的变革,辅导农事活动,影响着我们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早在2644年前的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观点。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蔼象及动植物成长等自然征象,根据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便是二十四节气。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仲春纪”中,就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
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主要的节气。
标示出时令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备确立。
《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当代完备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以是清明对付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主要的节气。
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这时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二、

二十四节气的清明节气到清明节日的演化

寒食节日与清明节日的由来:寒食、清明扫墓的传说

由于这个故事发生在2492年前的晋国,那么,晋国在历史的哪个阶段?

大约2272年前,商朝后到了周朝。
后来,周朝都城从镐京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往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之前周朝首都在镐京之时称为西周。

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期间。
这段历史大家都耳熟能详,习气的叫做“春秋战国期间”。

春秋期间(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周王室势力衰微,威信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掌握天下诸侯。
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军事中霸占主导地位,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役,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涌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这个中就有晋国晋文公重耳。

到战国期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个中,韩赵魏三家把晋国给瓜分了。

晋文公(公元前697年~前628年),姬姓,名重耳,出生在。
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献公的儿子,公元前636年登基,一贯到去世。

重耳文治武功卓著,春秋五霸排名第二位,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首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骊姬之乱时,重耳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公元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而立位。

相传,在外流亡期间,重耳为躲避后母骊姬的伤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亡命国外。

一天,当他们逃到魏国时,无亲无端,饿的吃不上饭,重耳又生了重病,眼看要奄奄一息,呜呼哀哉。
在绝望之际,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谎说是野兔肉,煮给重耳吃,度过了这次难关。
重耳病情康复后才有人把实情见告了他。

19年后,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

他照功行赏,大封元勋,却惟独忘了对他忠贞不二的介子推。

后来,经人提醒,重耳又想起往事,立时派人去请介子推,却没有找到。

重耳为表恳切,亲自登门去请,听邻里说,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

于是重耳派人上山征采,结果还是没有找到。

重耳知道介子推很孝顺,决定以“纵火烧山”之计逼迫介子推现身。

岂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俩也没出来。

后来在一株枯柳旁创造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烧去世了。

当时,介子推的脊梁堵着大柳树的树洞,洞内创造了他留下的一块衣襟。

上面用鲜血写着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赤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做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亡时常自省。

臣在地府心无愧,

勤致清明复清明。

重耳看后十分冲动,放声痛哭,将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建庙纪念。

为了铭记介子推,晋文公重耳敕令把介子推被烧去世的那天定为“寒食节”。

每年这一天严禁烟火,只吃冷食。

到了第三年寒食节,晋文公重耳率群臣到介山敬拜介子推,创造那株枯柳去世而复活,此时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于是给那株柳树赐名“清明柳”。
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日。
规定从寒食到清明,人们都要祭奠介子推。
此时,清明也像寒食节一样有了祭奠活动,清明节这天便有了节日的身分。

三、

刘邦清明祭祖坟前压纸的传说

大约1769年前,秦末,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几经大战后,取得天下。

刘邦本名刘季,出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丰县的一个庄家家里。

出身社会底层的刘邦当上天子往后,想要到父母亲的宅兆上去祭拜。

当回到家乡后,却由于频年的战役,一座座的宅兆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分裂,无法辨认碑上的笔墨。

刘邦非常的难过,部下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直到薄暮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宅兆。

末了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牢牢捏在手上,然后向彼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麼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便是爹娘的宅兆。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真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宅兆上,不论风怎麼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真在墓碑上看到他父母的名字。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立时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往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

秦汉期间,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
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
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
自刘邦往后,清明墓祭逐渐形成风尚。

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
”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
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

寒食节紧张敬拜介子推及其母亲,刘邦敬拜的是自己的父母,且敬拜故事广为流传,因此,民间的百姓,多与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到先人的宅兆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宅兆有人祭扫。

逐渐的将寒食节俭墓与清明扫墓相稠浊,将寒食扫墓混为清明扫墓,清明扫墓即清明节日逐渐代替了寒食节。
现在民间大多数把清明节与寒食节认为是同一天,且有清明前一天不上坟的风尚。

四、

节假日的变迁

唐朝期间,扫墓活动常日是在清明的前10天或后10天。
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官吏还乡扫墓,时有延误职守的事,于是唐玄宗颁布政令,规定了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后来放假五天,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2007年12月7日,国家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2009年,改为三天。

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此时,清明节日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便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春分后十五天,是最主要的敬拜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由此可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先人的节日是由寒食节演化而来。

五、

清明节日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

清明节与寒食节混在一起,吃寒食、禁火。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以是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磨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去世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嬉戏的欢笑声,及一系列风尚体育活动,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荡秋千、蹴鞠、踏青、戴柳(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不戴柳,去世后变黄狗。
”“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
”戴柳有辟邪功用。
)、射柳、斗鸡、蚕花会、植树、放鹞子等等。

六、

清明节,也是寒食节,拥著名堂繁多的寒食食品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每每因时令变革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由于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再加上介子推母子感天悲地凄美的故事,因此,这天吃冷食。

现在,一些地方仍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气。
在山东菏泽、即墨吃鸡蛋(记得,小时候把鸡蛋染红了与小伙伴们碰鸡蛋,看谁的硬)和米饭、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
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听说吃了眼睛通亮。
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气。

很多地方在完成敬拜仪式后,将敬拜食品分吃。

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表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
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百口团圆幸福。
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百口分食之。

上海旧俗,用柳条将敬拜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听说吃了往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还有吃青团的风尚。
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领悟,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
蒸熟出笼的青团光荣鲜绿,喷鼻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也有的人家爱吃桃花粥。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
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

七、

清明扫墓禁忌

一样平常清明扫墓可以分成两种仪式:

(一)挂纸 又称「压纸」,一样平常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的五色纸压在坟上,以示子孙已祭拜祖坟。

(二)培墓 是把祖坟润色一下,并向先人祭拜的活动。
每年一度将先人坟上的杂草打消,并加以修整,然后准备一些牲礼、酒、菜、蔬果和粿类作为供品。
一样平常都在坟前和后土前摆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鸡蛋、鱿鱼、甜饭、芋、笋等。

清明祭风尚流传下来一些扫墓禁忌。

包括:孕妇避免扫墓、不可在墓地摄影、忌穿大红大紫、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身体不佳,时运不济者避免扫墓、坟头长草必需修整、发不遮额、忌买鞋、忌嬉骂,非议先人等。

其余,还要把握好扫墓韶光,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即上午9时后到下午时前最好,不才午三点前完成清明拜祭活动,由于此时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或身体弱的人,在阴气重的傍晚敬拜,可能会有所影响。
在清明节前后五天,和清明节当天都可以,有人认为,寒食节(清明节的头一天)这天不宜扫墓,大概是这一天都在敬拜介子推的缘故吧。

八、

清明节诗篇欣赏: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路上行人欲销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落。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立时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宅肠断处,昼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烛炬,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整顿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
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东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回籍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嫡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

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版权声明:本文系微信公号读史旗下作家 林鹞作品,不得匿名及隐匿来源转载,否则视作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