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玉梅 著
ISBN 978-7-5643-9074-7
出版韶光:2022年12月
定价:80元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言
凡例
第一章 高频字取象视角下的 “中华文化自傲”
第二章 象形字取象:主流从简与繁化表意
第三章 指事字取象:绝对主流具有稳定性
第三章 会意字取象:繁芜而具有稳定性
第五章 形声字取象:声旁主流标音并具繁芜性
第六章 论字象与修辞
第七章 字象与诗象的领悟:本义或引申义
第八章 《文心》视角下的字象与诗象
第九章 《文心》与《文选》关系视角下的字象与诗象
第十章 字象与诗象领悟视角下的《招隐士》之骚诗风貌
第十一章 《世说新语补》视角下的异体字及其取象
附录 当代汉语高频字取象溯源整理
参考文献
后记
序 一
文 | 刘志基
汉字取象的讲述,不能不涉及古笔墨的知识系统。然而当今时期,古笔墨被定义为“冷门绝学”,须要“强基操持”来加以分外扶持。这也意味着,汉字取象的解读和讲述,并非易事。个人以为,造成这一局势的最大缘故原由,是古笔墨研究的成果,特殊是最新研究成果目前具有社会传播和遍及的障碍。
古笔墨课讲到富商金文,避不开所谓“司母戊”这个天下上最大最重的出土青铜鼎,每至于此,每每有学生提问:究竟是“司母戊”还是“后母戊”?由于这在古笔墨专业内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以是我总是把问题抛回:“你怎么看?”回答常日是“现在彷佛多说‘后母戊’”。上网查一查,同学所言不虚,有网络图片为证:
……
然而,“㚸戊”这一更加精准的释读彷佛更不为人所普遍知晓,以是目前人们指称这个最大最出名的青铜器,一样平常不是“司母戊”便是“后母戊”,“㚸戊”之称却极为罕见。一个在中国最出名的青铜器,居然连称名都搞不定,古笔墨学被戴上“冷门绝学”的帽子,也确实事出有因了。由此征象,我们不能不反思一下古笔墨研究成果遍及中存在的问题。
平心而论,当下并不乏汉字知识乃至古笔墨知识的遍及读物,但是恕我直言,个中存在的问题是大量的,知识的过期乃至缺点都不鲜见。而其缘故原由,紧张是没有真正做到所谓“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关于这一点,明眼人都清楚,不必赘言。那么,为什么没有金刚钻偏要揽瓷器活儿?诸多成分使然,我们就不去刨根问底了,只是希望干系作者乃至出版者不要为了一点现实利益而抛弃了对母语笔墨应有的敬畏之心。而在其余一壁,为什么在古笔墨遍及这个知识传播领域中不能实现以良币驱除劣币的状况?古笔墨界的不作难堪辞其咎。为什么古笔墨学者不太乐意去做专业遍及的事情?也是诸多成分使然,我们同样不打算深入深究到底有哪些成分消弭了学者们专业遍及的激情亲切,只是想提醒一句:让社会大众理解古笔墨研究最新成果,究竟是古笔墨专业从业者的社会任务,无可推托。
从这个角度来看,《汉字取象及其古诗文意象研究》的出版,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张玉梅教授作为笔墨学专业博士出身的行家,在这部著作的撰写中,在古笔墨释字方面花费了尤多的心血,精益求精,充分接管了古笔墨考释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付古笔墨这一“冷门绝学”的社会遍及来说,将作呈现实的贡献。
其余值得一说的是,这部著作力争创辟新的视角来进行“汉字取象”的研究,试图“将汉字字象与古诗意象、诗词意境等相联系而沟通起来”,这无疑是一种主要的学术创新,我也期待这种创新努力在学界引起反响。
2022年8月23日
序 二
文 | 刘钊
汉字既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根脉,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称得上是中华精良传统文化的表征。它承载着数千年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记录着炎黄子孙发展奋斗的历史,凝聚着中原民族的精神聪慧,传承着夏禹、殷汤、周文等圣贤的基因,生生不息,绵绵不绝,穿过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至今仍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汉字乃“古人以是垂后,后人以是识古”的主要桥梁和通道,试想如果没有汉字,我们对古代将懵然无知而万古如永夜。汉字具有超时空性和超语符性,这使得汉字可以超过时空,成为信息互换流传的便捷工具,从而百代如在目前,南北似处同地。汉字还衍生出各种表现形式和造型手段,更造就了书法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艺术生活。以是说到汉字的主要性,无论如何高估都不为过。
一部汉字的发展演化史,便是中华民族文明文化的发展演化史。如何深入发掘汉字中蕴藏的古人的造字理据和表示出的思想不雅观念和精神聪慧,是历代学人孜孜以求的学术目标。值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亟需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持续地汲取营养,得到启迪,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满感,增强文明自傲和文化自傲。要把汉字中蕴藏的古人的造字理据和表示出的思想不雅观念和精神聪慧,以普通易懂并丰富多彩的形式向社会通报,向大众传播,并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策略的主要形式和载体,通报到天下各地,让天下进一步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精良传统文化。
在这样的时期和历史背景下,张玉梅教授的《汉字取象及其古诗文意象研究》一书闪亮登场了。
《汉字取象及其古诗文意象研究》一书,先是在第一章中对高频字取象视角下的“中华文化自傲”进行了论述,这一部分富有时期意义,紧扣当前形势,居高临下,视野宏阔。接下来是选取六百多个当代汉语的高频字,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的分类,对其取象,即古人的造字理据及演化规律进行了剖析和阐释。这一部分剖析周详,彰显了作者深厚的笔墨学素养。阐释中征引的各种古笔墨字形,都能做到准确无误。偶有采取学界新说,也能做到把握适度。从第六章开始,先是谈汉字的“字象”与汉语修辞的关系,接着阐发“字象”与“诗象”的领悟,即进入笔墨学与文学交叉整合的畛域。这一部分独出心裁,最具作者的精思妙想,很多地方极富启迪意义和示范浸染。这样以汉字取象为枢纽,以诗文为不雅观照,为传统古诗文鉴赏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值得古诗文研究和讲授的学者及西席学习和借鉴。接下来作者以《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札记》《文选》《诗品笺》《世说新语补》等文籍为详细案例,更深入周详地实践了“字象”与“诗象”相领悟的研究方法。书的末了附录了《当代汉语高频字取象溯源整理》,是全书各部分征引古笔墨情形的总库。
总体看来,这是一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合营国家文化发展计策,立足于传承弘扬中华精良传统文化,在发掘汉字蕴藏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代价上有理论,有内容,有新见的著作,对付汉字研究和汉字传授教化以及古诗文欣赏,都具备相称的参考代价,相信出版后一定会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张玉梅教授师从许嘉璐师长西席,多年来从事笔墨学与训诂学的研究,著述颇丰,在学界很有影响。此番《汉字取象及其古诗文意象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她的学术之路登上了新台阶,同时作为她学术前路上的路标,也预示着她在研究的道路上会越走越远。
是为序。
于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召开之日
后记
文 | 张玉梅
本书为“2013年度上海市教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重点项目:汉字取象研究”的终极成果,如今的正式出版距当年的立项竟有近十年韶光。十年间除了项目本身“汉字取象”这个议题、“汉字取象与古诗文意象”的衍生议题,我的科研方向还有训诂学研究,比如2019年年底立项的教诲部项目──近代域外训诂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欧洲卷)等。于是在传授教化、科研、其他杂务之间忙来忙去,这部书稿的后续打磨真可谓时断时续,旷日持久。好在,现在终于达成付梓了,这份笔墨学方向的作业,可以告一段落了。细数流光,前后竟有十来年。
人的生平很短暂,能做成的事情极其有限。关于这一点,在我2015年承担上海市社科联课题“上海措辞学志”(1949—2010)时特殊有感触。少数学者,倾尽生平之力,乃至以透支生命为代价,取得骄人的丰硕成果,可是一旦放到半个世纪或者百年学术史中,差不多也就几页纸的版面,而更多学人,可能在学术史中连一句话的位置都没有。如果从这个角度透视,生命的厚度很薄,薄得险些不值一提。那么,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还要不要专一苦干,板凳十年,再冷十年呢?
这个自问自答,在2022年的暑假,我反反复复修正书稿时,一闪而过,终极沉着清零。清零按键,是华东师大刘志基老师在不经意间,诱发启动的。书稿的关键词是古笔墨“字象”,刘老师是古笔墨专家,所往后期修正时,我请刘老师作了审稿专家。于是,微信或QQ里反复请教沟通时,一丝不苟的刘老师令我心生感慨。除了秉承自李师长西席玲璞师的那一份严谨、严格、严明,亲切和蔼的刘老师总是勾起我心底温暖的回顾,让我回忆起当年在华东师大读博的前前后后。
当年第一次探访华东师中北校区,我跑到校门内左边高楼上的笔墨中央,牵着儿子的小手,仰望着办公室走廊墙上的照片──“中国笔墨研究与运用中央”的老师们个个斗志昂扬,风华正茂。个中的刘老师圆圆脸,彷佛稚气未脱(绝无一丁点搪突之意)。照片上的人物之一臧克和老师从门里出来,把我引荐给里屋坐着的李玲璞师长西席。李师长西席立时起身,东翻西找,试图给面前的不速之客──牵着妈妈手的小朋友,探求零食或玩具,那一种祖父般的祥和关照……转眼之间,李师长西席驾鹤西游整整十载,小朋友的妈妈也年过半百。
以玉梅之愚钝,硕士、博士,从学至今,一贯蒙师长西席(硕士导师余家骥师长西席、博士导师许嘉璐师长西席)之恩,蒙博士导师组众师(李玲璞、臧克和、刘志基、华学诚)之恩,学习、爬疏在古书文籍之中,乃至到如今,刘老师还帮我看书稿、捉虫子呢。人生漫长亦苦短,外在尺寸下的是非和厚薄并不主要,最要紧是胸中的沉实、丰裕和快乐,以及持久维系的绵延不息的内力。简而言之,个体总是微小的,群体接力造诣生生不息。以是,吾心即是宇宙,窗外阳光恰好,小小一本书,尽力做好即好,何劳又何暇念及别的呢。
末了,要道一声衷心感谢:感谢古笔墨专家、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笔墨研究中央主任刘钊教授百忙之中批阅书稿,感谢刘老师对书稿选题代价、撰写思路的鼓励和肯定,感谢刘老师大笔赐序!
其余,本校直研毕业后在无锡就业的曾真同学,百忙中翻出了当年PRP项目的书影底本,助力校正“《世说新语补》异体字整理表”部分。这一部分不清晰的截图字,后续是直博生朱津宜查找并重新截图更换的。本书进入出版程序后,博士生田峰校正过一遍书稿。高频字取象部分,硕士生李燕妮反复核对过字形和字数。书稿前几章的古笔墨图片,博士生王觅查阅、更换了模糊字形。对付小朋友们的友好加盟,在此一并致谢。
于上海闵行寓所
2022年11月21日
内文预览
正文选读
01
第一章 高频字取象视角下的“中华文化自傲”
从传统六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角度,对六百多个当代汉语高频字的取象[1]源流进行梳理,首先可以夯实每个高频字的取象本源、字形演化、字音情形等,从而构成高频主流汉字面貌研究的基石;在此根本上,高频字所代表的主流汉字取象问题,其宏不雅观的规律和特色无疑具有文化层面的启迪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本章即拟从“中华文化自傲”的角度,试做汉字取象及干系问题的利弊剖析。
一、汉字利用现状与中华文化自傲
自,甲骨文里取象于人的鼻子,字形为,是象形字,本义鼻子,引申为代词自己。信,从人从言,是会意字,所谓人言为信。何谓自傲?自己有的,人也信的,才叫自傲。不仅自己相信,还得人家也相信,才能达到真正的自傲。以是若要谈“中华文化自傲”,首先要问问这句话的主语“中华文化”我们究竟有没有?如果我们本身没有,还很“自傲”,那叫作盲目自傲,也叫夜郎自大。如果说我们没有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大概非常伤自傲,会引起议论激愤。议论激愤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乃至代表我们可能没有基本的承认事实的勇气。有或者没有文化,不妨用事实说话,看看街头巷尾,看看现实生活中我们最少的措辞表达。以下是有实物拍照的几则街头标语[2]:
“加速金融扶贪,开展双基共建。”把“扶贫”写成“扶贪”,意思错得吓人。
“科学致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致贫”显然该当是“治贫”,用字与表意截然相反。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名。”把“为民”写成“为名”,执政目的偏离到了沽名钓誉。
“禁止做人,后果自大。”把“坐人”写成“做人”,令人啼笑皆非。
“上坟烧纸把稳失落火,谁防火,谁下狱。”“防火”与“纵火”,南辕北辙。
“加强党的领导,惊心组织,保障村落党组织换届选举事情圆满完成。”“惊心”当为“精心”,意思错得属实惊心。
一定会有人说:小题大做,这不过是个别征象,几个标语牌的错别字,街头小来小去的缺点而已,不能解释我们没文化!
对,可以赞许这种说法。那么主流媒体公民网刊载的2016年11月23日《公民日报》曲解“福”为“衣”加“一口田”的问题呢?[3]当然,一定也会有人说:主流媒体有时的一次失落误,不代表我们整体没文化,而且拆解“福”字的本意是好的,意在勾引大家努力追求丰衣足食的生活态度,总不能大讲鬼神敬拜。好似这个说法也可以接管。不过,作为官方主流媒体,以违反笔墨学知识的思路拆解汉字,彷佛仍于理难安,若换一个思路把汉字文化讲得更到位,岂不是更好?“福”字,本形从示从,古笔墨“示”皆与敬拜有关,古笔墨“”为酒坛之形,福的本义指以酒敬拜,祈求降福于人。[4]古人的祈福文化与鬼神有关,缘故原由是当时的生产力不发达,人们对天道四季充满敬畏。本日,生产力飞速发展,地球资源被过度开拓,我们不仅丰衣足食了,乃至有了更高、更全面的精神需求,有了物质极大丰富而精神食粮缺失落、物质与精神不匹配的抵牾。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敬畏天地鬼神的文化不仅没有过期,反而须要我们继续其精神内核,在本日重提“敬畏”二字。不是敬畏鬼神,而是敬畏自然规律,敬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妨从这个层次上讲“福”文化:我们已经丰衣足食了,就不要奢侈摧残浪费蹂躏了;我们已经衣食饱足了,应饮水思源,记得戴德大自然的赐予,还青山绿水于天地,节能环保过春节;不要等希望膨胀,资源耗尽,“鬼神”愤怒,与地球一同毁灭……可见,拆字以讲文化,以文化勾引社会生活,这个思路本不错。但是,如果拆字的根本错了,出发点错了,一方面误导习字,歪曲文化,一方面也极大地摧残浪费蹂躏了文化遗产,拉低了文化层次。
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生活中和主流媒体的小问题,都可谓瑕不掩瑜。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不仅有文化,而且有很厚重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有很厚重的传统文化,而且还有传承至今的鲜活的文化;我们不仅有传承至今的鲜活的文化,而且这种文化还是天下古老文明中唯一至今没有断流的文化 ── 以汉字汉语记录承载的文化。我们的问题可能不是全民族都没文化,而是普通民众方面存在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是上层建筑层面对传统文化遍及事情重视不足充分,从而导致传统文化的现实转化不到位。
二、汉字意音性子主流不变及其繁芜性的思考四、余论及希望
三、汉字取象溯源角度下“中华文化自傲”解读的四个层次
第四,文化自傲须要有国家方略和对它的履行。
——以上摘自《第一章 高频字取象视角下的“中华文化自傲”》的第一部分,第二、三、四部分从略。
08
第八章 《文心》视角下的字象与诗象
三、天象 字象 诗象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周遭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不雅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中“文”的意义真的很大,它与天地并生。为何这样说呢?由于天地玄黄,颜色不同;天圆地方,形体有异。日月有如重叠在天上的碧玉,显示着宏丽的天象;山川就像光彩的丝绸,铺展着有纹理的大地的描述:举头看见光辉的天象,俯首体察俏丽的地形,高低的位置确定了,于是天地便产生了。只有人能参透天地两仪,为天地之心,与天地并为三才。以是,人、言、文、道之间的关系为:人而有心则立言 ─立言则文明─文明以载道。即人为天地之心,有了人才有措辞,有了措辞才有文章,这是自然天道。以写文章昭来日诰日然天道,这便是文章的大意义。《原道》的开篇之论,见图8.1:
图8.1 《文心》天象与人、言、文、道关系
文章所记录的是措辞,也昭明了自然天道,自然天道便是天之象和地之形。刘勰说的天之垂象、地之铺形可以算作互文,以是文章所昭明的便是天和地,以及天地万物的形和象。
一样平常来说,这便是对刘勰《原道》篇的理解了,个中的“文”被翻译为“文章”。鉴于《原道》为《文心》首篇,谈的是熬炼文章的总则,这样的翻译和理解是精确的。不过,我们也可以从措辞与笔墨关系的角度,重新解读一下这里的“文”。由于在措辞与文章之间,还有一个中间环节,那便是笔墨,也即三者的关系当为:措辞—笔墨—文章。而且,一旦我们不拘泥于将“文”理解为单一的文章的意思,而挖掘“笔墨”的方面,就会别开一个理解言、文、道三者关系的新境界,而且它并不有违于既有“文章”的范畴。
这里,我们把上图的从言到文,再到道的关系重新翻译为:笔墨和文章所记录的是措辞,也昭明了自然天道,自然天道便是天之象和地之形。天之垂象、地之铺形可以算作互文,以是笔墨和文章所昭明的便是天和地,以及天地万物的形和象。笔墨如何能昭明天地万物的形和象呢?由于笔墨取象于自然,从而形成字象,使得文章在原来的意境之外,又别开另一种新的意象。以下紧张以春、山、林、目、鸟五个字为例,磋商天象、字象,以及诗象之间的关系:
春的古笔墨字形为(旾),由(日)和(屯)组成。取象于初生的植物孢子屯然破土而出。以草木在日光普照下屯然破土而出,表示“春”的物候特色。繁体字“萅”又加了个草字头的偏旁,加重了字中的草木意象。由到旾,再到萅,春字的变革是一个增繁的过程,每次的增繁都使字象更加丰富。春字的变革,看似“字象”在变,实在万变不离其宗,始终环绕着春的“天象”或谓“自然之象”── 暖阳照耀之下,草木萌生。这样的字象在诗歌词句中,发挥了若何的浸染呢?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里“万木春”的“春”意思为草木萌发、成长,所表现出来的诗歌意象,正是“旾”之字象:在春天的暖阳的照耀下,草木屯屯然从地下冒出来,萌芽,成长。
山的字象可具千种风貌:、(甲骨文);、、、(金文);(楚简文);(汉印文);(石刻篆文)。
林字以两个“木”并列,表示树林之义。古笔墨:、(甲骨文);(金文)。
目的古笔墨字形本取象于人眼之形:、(甲骨文);、(金文)。
鸟的古笔墨与飞鸟形神毕肖:、(甲骨文);、(金文)。
“神用象通”“神与物游”“窥意象而运斤”“声画昭精,墨采腾奋”,将所感想熏染到的天象物象意象诉诸笔墨,发于笔端,这样的物、我、笔墨、诗文,在古笔墨视角下别有一番美感和意境。
——以上摘自“第八章《文心》视角下的字象与诗象”第一部分
[1] 取象,指《说文解字》所继续的《易传》以来的不雅观物取象,指通过笔墨形体取用蕴涵着事物内在特性的外部形象,这种取用不是大略的实物描摹,而是抽取事物特色的诉诸符号的系统的记录。
[2] 语料来自《太初有字》,微信公众年夜众号《乡里伢在荆州》2017年5月20日的内街拍图片。
[3] 详见第二章“象形字取象:主流从简与繁化表意”的“结论及代价”阐述。
[4] 可拜会金祥恒《金文大字典》,见于李圃《古笔墨诂林》,上海:上海教诲出版社,1999—2004,第1册第105页。
部分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西南交大出版社”
作者简介
张玉梅,女,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交通大学副主委、上海市闵行区政协委员,主讲古代汉语、训诂学、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等课程,出版《王筠汉字学思想述论》《南怀仁〈教要序论〉训诂学研究》《古典诗词鉴赏与创作》《诗心雕虫》等著述、教材、原创诗文集。学术兼职: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高校事情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上海语文学会理事。公益兼职: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致远文艺协会会长。
特殊鸣谢
敦和基金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大众年夜众号主编:孟琢 董京尘 谢琰
任务编辑:刘桐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