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词句上看,墨客利用了大量柔美静穆的词语,如“款款”“澹澹”“低作”“含”“弄”“啼尚小”“叶才分”,这些词语中蕴含着春天的娇柔、清新、初生,极富诗意。
其次,整首诗的景物描述刻画精细生动,前面四句写东风、春云、柳条、梅花与江水,是范例的春天景致;后面四句点明山莺、芦苇与好友李校书,将景致与人物浑然统一,景物交相照映。

全诗融景物写生与抒怀倾诉为一体,通过对春天景致的渲染,表达了墨客与好友李校书之间的深厚情意。
“山莺啼尚小”这一意象,预示着他们友情的刚刚抽芽;“穿沙芦笋叶才分”则寓意他们友情犹如新苗初长。
末了两句是全诗的中央,“目前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直抒胸臆道出墨客对李校书情意的器重,是他撩乱墨客芳情的知心好友。

从背景看,这首诗写于元稹任江陵尉时,与同为官僚的李校书相识并成深交好友。
两人性情契合,李校书为人激情亲切大方而多才多艺,深得元稹的欣赏。
这首《早春寻李校书》便是两人平日临水品茗、赏花吟诗时的写照。
诗中春色与人物的和谐统一,正展现了墨客与李校书融洽的友情。

这首看似平淡的七律,却饱含墨客对春天与知心好友的深切情怀。
全诗前后呼应,铺垫渐进,层层递进地抒写墨客内心朴拙的冲动。

元稹这首七律错落有致层层深入严密而不滞涩潇洒中见精心

构思奥妙,疏密有致

这首七律只有八句,首尾呼应,前后对仗,构造严谨,脉络分明。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景情交融;前两句概括写春天整体气候,后六句详细描述春日景物。
全诗错落有致,层层深入,严密而不滞涩,洒脱中见精心。

这种疏密得宜的布局,使整首诗丰富流畅,耐人寻味。
读者从整体春日气候入手,由远及近,由宏不雅观到微不雅观,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末了抒写对知音的赞颂,意境深远,情真意切。

写景生动,点睛之笔

诗歌写景,环境物象要画龙点睛,精心支配,以小见大,以景折情。
这首诗写春天景物,讲究笔致,极富细节描写。

“柳枝低作翠栊裙”这一形象化手腕,比喻柳条悬垂犹如翠绿色的长裙,引人遐想。
“梅含鸡舌兼红气”则利用拟人修辞,描述梅花含苞待放的娇羞妍丽。
“江弄琼花散绿纹”写水面上飘浮的白色漩涡,与青翠的江面相映成趣。
这些灵动生动的细节描写,点睛之笔般绘制出春日安谧温馨的景致,极富画面感和美感。

情景交融,朴实天成

诗歌成功的关键在于情景的和谐统一,这首诗正是这样。
全诗前后呼应,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情,在构造上奥妙地融情入景。
诗句中也有大量情景交融描写的例子:

“款款东风”写风,也渲染春日整体气息;“低作翠栊裙”柳条与裙子遐想,景物入情;“带雾山莺啼尚小”写山莺,预示朋友情意初抽芽。
诗意在具象中生发,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朴实无华却深得情章除善可释。
这种天成的自然手腕和浑然天成的景物渲染,使整首诗意境高远空灵,境界高旷洒脱。

知音赞颂,情真意切

全诗前六句都是写景,末了两句转入知音赞颂:“目前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这里,“偏相”意为特意相见,“撩乱芳情”指唤起墨客的美好情绪,知音李校书便是这样一个契合墨客心灵、能唤起诗人情感颠簸的知音深交。

末了两句直接袒露墨客内心,正是全诗的主题与归宿所在。
诗歌成功的标志,在于是否能在多余间接的修辞描摹中,精准传达主题。
这末了的直白表白,将诗歌主题情绪传达得淋漓尽致,令人信服。
平淡中见真情,朴实中现灵秀,不激不扬却真情流露,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这首看似平淡的七律,实则意味深远,蕴藉无穷。
全诗构思严谨,构造疏密有致,点睛生动,景情交融天成,末了两句直抒胸臆道尽知音情意。
诗意在平淡中见深邃,在细节处见风雅,朴实中现出灵秀。
短短八句,却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这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精髓所在。

诗词揭秘:

早春寻李校书

中唐 · 元稹

款款东风澹澹云,柳枝低作翠栊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目前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缘分未尽,再次相会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