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独特的润腔及音色掌握元素,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可以深度发掘古诗词中的音韵、节奏和意境内涵,还可以强化古朴、纯净、文雅的民族风格特色,尤其是发挥润腔色彩对不同装饰音、和弦外音和分外音元素的塑造作用,不仅可以使艺术歌曲产生新颖、独特的声音色彩,还可以充分发挥文学诗词在不同情绪、情怀表达方面的分外功用。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山月》传谱自古琴大师王鲁宾(字燕卿)师长西席遗作《龙吟不雅观琴谱》。
同名诗歌《关山月》是唐代著名墨客李白所做,表现了出征战士万里关山巡战,家里留守之妇思夫之情。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更能表示面对死活未卜的远征和家妇无尽的担心、思念时,百姓所表现出的“先安国、再安家”的代价取向。
通过歌唱的元素,不仅可以发掘古诗词中的艺术内涵,还可以将整首作品的意境表达得更为清晰。
透过歌声对“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玉门关”等伟大视角的描述,对诗词中浩渺天下、广阔胸襟的表达,展现出了深远的意境与浓浓的“家国情怀”。
不仅表明了“小家”与“国家”、个人与边陲的关系,还揭示出了百姓热爱小家、热爱国家、热爱和平并努力掩护和平的传统伦理与道德不雅观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诗词艺术歌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出自清代词乐乐谱集《碎金词谱》。
同名歌词则是宋代墨客、军事将领辛弃疾所做。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望着长江防线触景生情,遐想到岌岌可危的形势、国破家亡的处境、壮志未酬的遗憾,心生感慨,创作而成。
辛弃疾的这首诗词豪放、洒脱,同时又带着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沧桑感。
相应的,歌曲旋律平缓、悠长,节奏、和弦外音成为表达这种题材的常见技法手段,折射出了外敌入侵、百姓耐劳的时期内容,展现出浓浓的“忧国忧民”情怀。
艺术歌曲通过表达墨客对古代英雄、历史人物的崇拜和歌颂,借此展现他对收复国土、重修家园、安居百姓梦想的无限感慨之情。

殷为杰|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家国情怀

古诗词艺术歌曲还通过对少量装饰音、换气气口的独特利用,展现出歌曲中的朴拙情绪与滚烫情怀——揭示出墨客极度渴望做一个挥师北上、金戈铁马、收复故土的英雄,利用一腔英气和人生锐气去重拾旧山河、重修新家园,为国家统一、公民幸福而奔忙呼号。
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既展现出一种誓去世不休、去世而后已的军人壮烈情怀,也饱含着浓浓的回归故土、安居乐业的爱国、爱民情怀。

艺术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我国已故作曲家刘文金于1988年根据李白的同名诗歌创作完成的。
这首曲子不仅表达了送别孟浩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还塑造出了情景交融的情境、气氛特点,表达出一种深厚的伯仲情怀和对国家边陲辽阔、物产富余的热爱之情。
这种由小及大、从详细到抽象的情绪、情怀表达,随着起伏的歌曲旋律逐步展现出来。
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伯仲情绪,都要首先通过歌词得到明确的语义呈现,音乐则利用分外的音韵、节奏特点,将这种语义进行“先声夺人”的导入。
这些对付受众群体捕捉诗词中的意境、情绪信息,具有主要意义。
利用不同旋律发展手腕,通过装饰音、永劫价,以及富有特色的音型设计,还可以将诗歌中的深刻戏剧性内涵呈现出来。

去年7月13日,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文化传播与推广项目《长相知》第十场演出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落幕,受到了业内人士与普通不雅观众的激情亲切支持,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为鼓舞人们抗击疫情、调动士气,音乐会进行了多种音乐文体和题材设计,展现出内容、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特点,音乐会中对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也进行了创意性的选择与安排:比如宋代姜夔的《越九歌》,不仅展现出历史上文人阶层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还表示出了文人阶层心怀大志、建功立业的“家国情怀”。
《越九歌·越相侧商调》通过女声小合唱的演绎,将爱国墨客屈原的平生故事、忠臣情怀以及报国建业的追求等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古曲《满江红》则表示出岳飞浑身是胆却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家国情怀”……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家国情怀”,可以让听众得到“沉浸”式的感想熏染效果。
歌曲的独特演唱,不仅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感化浸染,还可以让现场受众群体“自然而然”地沉入到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宝库的熏陶中。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讲解等独特的感悟历史文化办法,可以使人们得到更多面对现实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尤其是很多歌曲演唱过程中流淌出来的悲愤、悲壮或雄浑有力的苍劲情绪,都像是在勉励、号召人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对美好生活保持乐不雅观,同时还能够塑造出飘忽的心境、灵性的时空,折射出不同的情绪、情怀。
此外,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普遍采取古代地域性方言进行演唱,或采取不同历史阶段的音韵规律进行古诗词内涵的呈现,这些对付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和教养浸染都具有主要意义。
演唱与传播这些作品,既能够展现出独特的历史文化场面特点,也能够与当代情景进行交汇,共同构建故事阐述与情怀表达的有效媒介,让演唱这些作品演化成一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古典美与当代元素魅力的结合,是传承、发展中国民族文化精髓与艺术神韵的主要保障。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是连接中国古诗词、音乐艺术与传统伦理代价的桥梁,也是连接中国情怀与天下文化的“走廊”。

作者:殷为杰(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编辑: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