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祁连,横贯千里。
书评周刊·主题
1960年,在北京地质学院周口店事情站演习时留影。
长城系含铁地层柱状比拟图。
温家宝测制五个山沟P39铜矿化点平面地质草图。
1974年7月16日日记手稿。
四面无附枝,
中央有通理。
寄言立身者,
孤直当如此。
——白居易《云居寺孤桐》
如果把45个条记本笔直地摞起来,有将近一米之高。
这些条记本,封皮迂腐,内页纸张发黄。翻开任何一页,所见字迹始终工致隽秀,所见图幅线条清晰,一笔一画之间,无言地透出写字人的某种精神力量。
这是温家宝的地质条记。
2014年3月,地质出版社副总编何蔓陆续拿到这些条记本。从那往后,她和同事们就沉浸在一种震荡的感情中。
从1968年到1985年,温家宝在地质系统事情了18个年头。彼时,他是千万心怀空想的青年人中的一个,一颗纯挚耿直的心,全扑在地质事情上,写下了大量的条记。现存下来的这45个条记本,还只是个中的部分条记。这里面,写于甘肃省地质局事情期间的有21本,写于地矿部事情期间的有24本。
翻看着这些条记,何蔓和同事们强烈地感到,这不仅是宝贵的地质事情记录,也是温家宝个人发展进程的真实写照。
此前,何蔓曾在地处北京西四的中国地质博物馆中看到过这些条记本,但她从没想到,自己能有机会参与编辑整理这些条记。历时两年,散发着墨喷鼻香的《温家宝地质条记》一书于今日面世。
搭建阅读桥梁
成书纪事
真实还原地质岁月
2013年3月,温家宝退休后,得以有空隙细细翻看自已的这些条记本。昔日祁连山的风雪、地质队同事的音容笑脸、地质行业改革探索的艰辛……犹如放映电影一样平常,在他的影象中逐渐浮现。
1968年,温家宝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地处酒泉的甘肃省地质局区测二队任技能员,长期从事祁连山和北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找矿事情,事情区域涉及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和他的许多同龄人一样,温家宝的青春光阴是在那动乱和走向变革的年代中度过的。对他而言,只管这段光阴常年行走在深山大漠进行野外稽核,虽然艰巨,却沉着,纯粹,阔大,宝贵得就像一块璞玉。
“作条记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气。无论是野外事情、调查研究、参加各种会议,以至读书思考,我都要作详细记录,或写发言提要、心得体会。有时是边记边想、边提出问题、边形成办理问题的思路,写出自己的不雅观点。”
温家宝很想把这些条记整理出来,以寄托自已对地质事情和昔日同事的怀念之情。
从2014年3月到今年3月,何蔓带领地质出版社专门成立的一个五人编辑小组用了两年韶光,对45本地质条记努力进行“还原”。
从内容上看,温家宝的这45本条记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野外地质稽核条记,记录了他在祁连山、北山地区的找矿岁月;二是管理事情条记,是他在甘肃省地质局和地矿部事情期间在不同领导岗位上事情的实录;三是调研条记,记录了他在地矿部事情期间在东北、西北等地调研的轨迹;四是学习研究条记,收录了他的部分读书条记和撰写的学习研究部分文章。
这些条记约有400多万字。
然而,编辑、还原这些条记的难度超过何蔓的想象。
作为地质找矿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温家宝记起野外稽核条记来一点不暗昧,从丈量、填图到稽核地貌,每一个步骤都把专业性落实到细节。那些在山区实测后的地质剖面图和丈量记录,书写严格规范,比例精准;而走上管理事情岗位后的管理和调研条记,到处都是圈圈划划,流露出一个深入地质勘测一线的专业职员对地质管理系统编制改革的思虑。
这一摞摞厚重的条记内容如果全部“还原”,信息量大,专业性又很强。
何蔓和同事们一时犯了难:编辑地质条记并成书,究竟要给大众读者通报什么样的阅读感想熏染?
“和许多曾经看过这些条记的人一样,当我们看着一本本书写工致、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地质条记时,我们编辑组成员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荡!
这些条记真实地反响了温家宝专注执著和一丝不苟的事情态度和科学精神。我们有任务、有责任把我们的这一阅读感想熏染通报给广大的读者,力争在有限的篇幅中还原温家宝在地质系统事情、发展的经历,反响我国地质行业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何蔓如是说。
将一本专业书本以得当的形式呈现给普通读者,是这个编辑小组两年里最主要的作业。如何能够冲破阅读门槛,让地质学的“门外汉”也能饶有兴味地翻阅这本书,与此同时,又不失落去它作为45个条记本“高度浓缩版”的精华?
以一个女性的直觉,何蔓认为作者本人便是这座“阅读桥梁”。她和作者商量,能不能在每一部分正文之前写一些回顾性笔墨,让读者在进入正式的条记内容之前,对作者那18年的心路有一个认知的预热?
温家宝赞许这个见地。他认负责真地交上了“作业”--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质事情内容及专业背景,他专门在每一部分条记前撰写了“弁言”,在部分条记前撰写了回顾文章。
无疑,全书24篇回顾文章是本书最突出的特点。
个中,四篇“弁言”分别置于四部分条记内容之前。它们就像一条金丝线,串联起承载条记厚重内容的回顾珍珠。这四篇“弁言”,都有着充满诗性的标题:“梦里常回祁连山;情系地矿思随行;踏遍群山觅真知;积累知识为公民”。
温家宝还建议--印制时用有怀旧感的黄色纸张,把这四部分弁言和白色纸张的条记正文区分开来。
此外,在“梦里常回祁连山”部分选收的16篇条记,记录了作者当年穿行于祁连山高寒地区和北山沙漠戈壁从事野外地质稽核的事情情形:测制地质剖面,丈量地层、布局、岩性等地质边界,绘制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地质图件,检讨评价煤、铁、铜等矿点等。作者为此专门撰写的16篇回顾文章,用较为普通的措辞先容了地质事情测线、打标本、淘砂、绘图等事情程序及沉积岩、倒淌河、海陆交相互等知识。
这犹如电影旁白一样平常,使地质专业内容变得普通、易懂、有趣。这些文章文风自然、朴实,文笔细致幽美,描述了祁连山等地的自然风光,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无限热爱和降服困难的乐不雅观主义精神;生动地回顾了野外地质事情和生活情形,真实还原了作者在艰巨条件下不避艰险、不怕困难,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专注地质找矿的情怀和心途经程。
令人惊喜的是,何蔓和她的同事在这些文章中,还有意外创造--作者在回顾性笔墨里,无意识地搁进了许多自己当年日记的内容。这些虽然是事情日记,读来却像意境悠远的散文。
想要以一种优柔的办法理解一个人的发展轨迹,日记无疑是最好的窗口。何蔓急速写信给温家宝,请他把这些日记都找出来。
于是,本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这本厚厚的《温家宝地质条记》,有了篇幅甚少、感情却最为细腻的部分--日记。它是作者“想用笔墨来记载自己平凡的生活”的自述,包含了1970年代在祁连山下进行地质勘探时的点滴感悟,也承载了1980年代初在兰州从事地质管理事情的所思所获,更收录了一个有趣的部分--1984年9月赴前苏联稽核煤成气地质事情情形的出访日记。看似“突兀横插”的这部分,读来有种白描风格的自然文学意见意义,日记主人对大自然的体察之心跃然纸上。
这本书实在还有另一个阅读“窗口”,便是大量利用了条记的影印件。这也是把“回顾录”和日记,以及“铁证”般真实的丈量报告和管理调研条记这些“刚柔并济”的内容参差铺排的窍门。
据何蔓先容,“在编辑事情启动之初,作者就对我们反复强调‘真实是这本书的生命’。为了尽可能原汁原味呈现地质条记的面貌,还原作者在地质系统事情、学习的环境,全书共采取了632幅条记影印件,或以图代文、或作为插图与录排笔墨对照展示。
据出版社统计,在约52万字的全书中,作者的回顾性笔墨约占三分之一,能够给地质系统事情职员参考的专业性笔墨约占三分之一,条记影印件约占三分之一。
在这本书中,那些直不雅观呈现视觉冲击的条记影印件,犹如漫漫长路的一个个交通标识,勾引着普通读者们进入作者激情燃烧的青春时期,深入作者的内心天下。
无论页数还是字数,重量或是内容,这本书都沉甸甸的。细心的读者大概会创造,这本书朴实、厚重的特点还表示在书的封面设计上。
《温家宝地质条记》一书的装帧设计,出自清华大学书本装帧设计师吕敬人的手笔。
在这本土黄色和墨青色堆叠的封面上,远山连绵,天空高淼,山间映渲染野外稽核素描图和柱状图,再仔细分辨,还能瞥见影印的俊逸条记字迹。如果把这本书立起来,看它的横截面,又会创造一种妙趣--由于是不同内容和体例的间隔排列,整本书就像一个地矿层的横断面,黄的白的绿的黑白的彩色的,几种颜色的纸张交错,每一层都有不同的质地。
事实上,在全书编辑中,无论是大纲的拟定、框架的确立、内容的精简取舍、注释,还是版式和封面设计,温家宝都全程参与。何蔓说:“两年间,作者负责细致,对每个过程稿不知修正了多少次。他曾15次以书面形式提出编辑、修正见地,多次与我们面谈编辑方法,先后7次审改书稿的初稿,5次审改样书。”
“我记得我们第一次给他样稿的时候,是60万字,他用了五天韶光逐页修正。七十多岁的人,五天看60万字,你说是个什么效率?”何蔓至今还以为不可思议。
据何蔓先容,书稿初稿曾进行过两轮大范围的搜聚见地,分送40余名曾经与温家宝同道共事过的老领导、老专家,地质系统资深院士、地质科技事情者,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搜聚见地。还分送至有关部门搜聚见地。
“他们对我们的编辑事情充分肯定,同时还提出了很多宝贵的见地。这些见地对更加准确地反响《地质条记》这本书的中央思想起了很主要浸染。”何蔓说。
今年3月,《温家宝地质条记》一书终于付梓印刷。
事实上,如果你有耐心跟随我们逐页翻开这本地质条记,初时对作者从事地质事情时始终存心、用力、用情而产生不可思议的阅读震荡,大概终极能变成一种温顺的理解--一个地质系统的青年人,在寄予其空想的荒山野岭中,借着帐篷里的一盏孤灯,把自己放入黑夜中阅读;他在祁连山区踏冰涉险过河,在北山戈壁沙漠探求矿石,恶劣的事情环境磨炼着一个青年人的意志,燃烧着如火的青春;他一次次瞭望窗外的远山,在独坐自省中,一遍遍净化着内心的自我。
博学鞠问
立身以立学为先
两只装满书的小木箱
温家宝爱读书。在他的地质条记中,有部分内容都是其读书学习时的记录。
在本书中,作者专门忆及了自已学习的经历并附以干系的条记、日记。人们从中可以细细体会“立身以立学为先”的道理。
出身西席世家的温家宝,读书对他来说已不仅是习气,而是自觉。在北师大学地理的父亲,对启蒙这个青年的地质梦想,起到了关键浸染。1960年当温家宝迈入北京地质学院校门时,随身带的便是父亲过去读的《中国地质学》。那是李四光1939年写的书,父亲在书上已经写得密密麻麻,他就接着在上面写。
大学里,温家宝所读的地质系是大系,专业面广,所学的几十门专业课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候学等多种学科,他抓紧统统韶光阅读各种学术理论。据他回顾,读大学时,“总是在晚自习往后还要多念一至两个小时。睡下去往后呢,就溘然起床了,以为天亮了,就到自习室,实在可能才两三点钟。”
这位地质青年空隙时最爱的阅读,是历史和文学作品。在大学里,他阅读了大量政治、历史和哲学书和中外名人名著。
1968年,温家宝远赴甘肃事情时,随身带的四件行李中,有两件是装满书本的小木箱。1969年到1974年,当他在祁连山进行野外事情时,这些书本给这个孤独青年带去了莫大的精神抚慰。
荒郊野岭的漆黑夜晚,人是无比孤独寂寞的。奔波劳累一天的同事们,此时都回到帐篷里,有的打扑克,有的谈天。温家宝此时总是喜好利用宁静的山区夜晚光阴来读书和思考。在1974年4月28日的日记里,他写道,“昨晚,八个人分两桌打扑克,直到12点钟,惟我在烛光下孤坐,重新看了几篇鲁迅的散文,也到那时才睡。”5月1日,他又如实记录,“下午6时许,晚餐结束。有的躺下安歇,有的下象棋、打扑克。我和昔日一样,总是看书。手头上的书不足,就反复读几遍。鲁迅的《叫嚣》已经读三、四遍了。有时为匆匆进影象,就抄书。昨晚和今早,看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
在地质队,温家宝给自己定了一个学习操持,每个冬天自学一门学科,读最新的地质科技文献,也读文史哲和英语。为此他买了很多书,有《中国通史简编》、《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刘禹锡诗文选注》等。每次跑到野外稽核,他都要带上几本。
在回顾学习经历时,温家宝在书中讲了学习英文的两个小事:一是在上大学时因偷偷跨班学英语,被老师创造“轰”出了教室;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兰州上职工业余补习班学习英语时被老师调侃发音不准。
书中收入的一张英语听课证影印件,使许多过来人顿时回顾起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高下学习英语的热潮,也使人们直不雅观地感想熏染到温家宝已届不惑之年,仍旧渴望节制英语的强烈欲望。
迫在眉睫地阅读,也迫在眉睫地记录。在这本书里,有一部分“文史读书条记选”影印件,密密麻麻的蓝玄色钢笔字迹铺满纸张,白居易、韩愈、李贺、司马迁……大量摘录和点评,让人震荡。
这部分影印件里,有一张抄录白居易诗歌的纸张,尤其清晰。这是白居易那首著名的《云居寺孤桐》:“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山僧年九十,寂静老不去世。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直从抽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央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这首托物寓人的哲理诗,写寺中的孤桐,拔从抽芽,始自毫末,无所寄托,但由于“中央有通理”就长成亭亭五丈有余,而且仍连续成长。白居易寄语立身于世者,也该当在内心中直立一种标准,如此方能孤直。
温家宝把这首诗全文抄录于自己的读书条记中,用以自勉。“中央有通理”的孤桐,无疑对付这个用力的青年来说,意味着很多。
B02-B04版采写/新京报 柏琳
本专题图片全部来自《温家宝地质条记》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