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大家好,本日和大家分享的是李清照的《菩萨蛮》。这首词中写到人胜,可见是作于旧历人日,也便是正月初七。而详细是作于哪一年?根据诗中所写的乡思推断,很可能是李清照南渡往后的最初几年。这时候李清照从中原流落江南,曾经住过建康和临安,也便是现在的南京和杭州。
词的起首两句寓有飘零异地之感。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如烟直。听归鸿望碧云,在唐宋词中每每寄托着旅愁。像冯延已的《酒泉子》里面说归鸿飞,行人去碧山边。在李清照的词里也有过类似的句子。像征鸿过也,万千苦处难寄。落日如今,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望归鸿而思故里,见碧云而起乡愁,险些成了唐宋词中一条共同的规律。
然而随着词人处境心情的不同,也能写出不同的特色。像这首词里面说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前一句是写外景,后一句是写内景。外景辽阔高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广袤无垠的空间。而内景狭小僵窄,在我们面前呈现了安谧岑寂的境界。而归鸿声断是写听觉,残云碧是写视觉。
短短一句,以声音和颜色渲染了一个凄情冷落的环境气氛,那嘹洪亮亮的雁声逐渐消逝了。李清照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有几朵碧云,此刻的感情自然是痛惜若失落。而此时窗外飘下了纷纭扬扬的雪花,室内升起了一缕炉烟。雪花与炉烟内外映衬,给人以静而美的印象。
炉烟下着一贯字,形象更为光鲜,彷佛室内空气完备静止了。炉烟垂直上升,纹丝不动,这个意境非常的美。如果说开头两句仅是铺叙环境,人物的感情仅是从景物的形态和色调上反响出来,那么到了三四两句,人物便直接出场了。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我们并没有看到词人愁苦的脸庞,只是在烛光的映照下看到她头上插戴的凤钗以及凤钗上所装饰的用彩绸或金箔剪成的人胜或花胜。而词人的一腔哀怨却通过它们通报给了读者。
这里值得把稳的是一个是明字,一个是轻字。从字面上看这两个字彷佛很愉快,可是它为什么会给人一种哀愁的觉得?紧张缘故原由就在于前面所铺叙的环境气氛和这两个字的限定词。
在雁断云残,雪落烟升的凄清气氛中人物的感情自然不会欢畅,而烛底的凤钗纵然明也只能是颤微微地晃动,凤钗上的人胜纵然轻也只能是颤微微地晃动,这样的意象自然是令人烦懑的。从小小的凤钗和人胜上透露出内心的信息,给人以丰富的遐想,这正是李清照的高妙之处。
而这首词的韶光和空间都有一个转移的过程,但这统统都是通过景物的变换和感情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从残云碧到凤钗明,到曙色回牛斗,既表明空间从辽阔的天宇到狭小的居室以至枕边,也解释韶光从薄暮到深夜以至天明。
过片二句中的角声指的是军中的号角,漏是指古代的计时器铜壶滴漏,引申为时候韶光。而这个催字意思是说一夜角声把晓色催来,反响了词人彻夜不眠的凄苦情状。而结尾两句欲吐还吞,一波三折。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此刻已到了白天,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报春的梅花想是开放了,李清照不禁产生一股游兴,然而此念方生即已缩回。看花难,还是不去吧。那么何以难?由于实在早春,西风还留有余威,外出看花仍旧受到料峭春寒的威胁。
实在李清照出外看花并不畏寒,你像周的《清波杂志》里面就说她在建康时曾于寒雪日踏雪寻诗。之以是如此说是由于情境已大不相同之故。在建康踏雪寻诗是由于有他的丈夫赵明诚在,而今赵明诚已经去世,她的心境悲惨,不想看花,她的缘故原由并不在于畏寒,她既想赏花又怕春寒,这是一种弯曲的笔法。李清照在其他词里面也常常用,像《武陵春》里面说闻说双溪春恰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些感情都曲直波折折的,表现了婉约词的特有情致。
这首词总体来看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便是淡永。宋朝张端义说李清照的词皆以平凡语度入音律,炼句风雅则易,平淡入调者难。以是构成淡永的成分大概有三个:一是格调清丽而感情深至;二是措辞浅淡而意味隽永;三是细节丰富而不肥腻。仔细玩味就能够体会到李商隐词带来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