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大家好,本日和大家分享的是王昌龄的《出塞》。
《出塞》本来是汉朝的曲子,相传是汉武帝期间的乐师李延年所作。
在汉乐府里面《出塞》属于横吹曲,是军乐。
到了唐朝的时候它已经成为一个乐府的旧题,墨客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为它填上新词,以是原来的曲调就不再主要了。

每日一首古诗词44王昌龄出塞 天天进修一点点

我们都知道唐朝重战功,战役不断,写出塞曲的墨客大概多。
比如杜甫就写过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王维也写过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这些都是出塞曲。
但是在所有的出塞曲里面最著名的还是王昌龄的这一首。
这一首好在哪里?我们来看诗的详细内容。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一句可谓是横空出世。
此句一出,一个最广袤的空间和最迢遥的韶光同时涌现了。
我们都知道很多边塞诗都善于描写广袤的空间背景,比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再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非常有空间感。

但是这首王昌龄的《出塞》不一样,它不仅仅有明月雄关这样的空间感,还有秦时汉时这样的韶光感。
什么叫秦时明月汉时关?不同的评论家有不同的意见。

像《三国演义》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明朝大墨客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里就给出过一个阐明。
他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秦朝虽然远征,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设立关塞,仇敌就过来了,然后就在明月照亮的地皮上去跟他们打仗,仇敌走了就收兵。
而到了汉朝在边陲设立大量的关塞,这样一来士兵就被迫常年驻守边关,回家也就遥遥无期了。

也便是说杨慎是把秦时明月和汉时关都落到了实处,认为明月就属于秦朝,关就属于汉朝。
这样理解虽然有些道理,但多少有些呆板。
诗一样平常不是这么阐明的,我们一样平常认为这一句诗它是一种互文,它不是说秦朝的明月和汉时的关,而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

那为什么写唐朝的边塞?一开篇会说到秦汉,这里面除了有常常说的以汉比唐的意味在里面,更有一种深奥深厚的历史感。

可以想一下王昌龄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多少戍边的将士正身处边关仰望明月,而且这明月不仅仅照耀着他们,也照耀过秦汉时期的戍边守卒。
这里的边关也不仅驻扎着他们,也驻扎过秦汉时期的士兵成百上千年间,一代代的战士就这么离开故土远赴边塞。

高高的明月和冷峻的边关曾经见证过多少惨烈的厮杀,见证过多少生命的来去。
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立时一种苍凉感就迎面而来了,唐朝将士的身影就这样被融进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

这一句是写景,第二句该写人了,他是怎么写的?万里长征人未还。
如果说秦时明月汉时关指的是韶光的辽远,那么万里长征人未还便是写空间的广阔。
在明月之下,边关之上的征人每一个都是离家万里无法回还。
而且这里的万里长征人未还指的不仅仅是当时正在防守边陲的唐朝战士,而且还包含秦汉以来所有舍命疆场埋骨边陲的战士。

以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眼中的景象是何等的广阔,万里长征人未还心中的感叹又是何等的深奥深厚。
为什么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将士远赴边关乃至捐躯疆场?下面两句墨客给了一个回答: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阴山便是本日内蒙古自治区自西向东绵延千里的狼山、大青山等山脉,是古代胡汉之间主要的分边界。

龙城飞将有人认为指的是卫青,也有人认为指的是李广。
由于卫青曾经打到过匈奴的王廷所在地龙城,而李广则被誉为飞将军,他们都是汉匈战役的英雄。
以是单说龙城自然指的是卫青,单说飞将指的是李广。
问题是这首诗里面把龙城飞将放在一起写,以是还有人认为龙城飞将是卫青和李广的合称。

所谓但使龙城飞将在便是只要卫青和李广这两个人还在,这样理解当然没有错,但是也是像之前说的太呆板了。
实在这里的龙城飞将固然用的是卫青、李广两个人的业绩,但并不一定仅仅是卫青和李广。
事实上可以把它理解为古往今来以卫青和李广为代表的那些能征善战的将军。
这样一来全体诗的意境就变得更加的通达了。

便是说只要这些大胆的将军们还在,那么一定不会让胡人的战马踏过阴山半步。
这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既是议论又是抒怀,而且还故意在言外。
由于但使龙城飞将在这一句是在讲将领。
我国古代一贯主见守卫边陲,在德不在贤,在将不在官。

以是如果有像卫青、李广这样有勇有谋的将军能够一战破敌,让边尘不起,烽火自熄,那么又何苦让这么多的士兵万里出征不得团圆?高适《燕歌行》里面就有一句:君不见疆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以是他这里暗合的意思便是说如果朝廷能够选出有为的将领,如果将领不是尸位素餐,而是将军三剑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那该有多好。
这样一来这首诗就故意无意之间多了一层奇妙的讽刺,更加显得耐人寻味。

以是说这一首七言绝句仅仅二十八个字,却把千年的历史、万里的烽烟和将士们舍生忘去世的豪情以及对明君良将的渴望融为一体,写的可以说是既苍凉悲壮又意味深长。
以是很多人都认为它是唐朝七绝的压卷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