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
8月尾阳江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提出“433”事情安排,将“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列入了重点事情内容,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漠阳特色文化,加强阳江历史文化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为此,南方+、南方日报阳江站与阳江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历史文化行”系列宣布。
环绕阳江历史、海丝文化、文化遗产等进行挖掘和梳理,促进人们进一步理解、关注、传播和弘扬阳江文化,进一步武断阳江的文化自傲和增加文化自觉,助推阳江文化奇迹高质量发展。

11月19日,阳江海陵岛马拉松燃爆全城,1.5万人共赏山海趣致。

选手们从螺洲公园出发,途经海滨路、宋康大道,终极抵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在全程3.8公里的赛道上领略270度无敌海景,感想熏染千年海丝情韵。

渔歌唱晚海陵岛踏浪归来∣阳江历史文化行

阳江海陵岛马拉松燃爆全城,在全程3.8公里的赛道上领略270度无敌海景,感想熏染千年海丝情韵。

与其说是跑马,不如说是识城。
距今四千多年的新石器晚期,先人已在海陵岛用麻线结渔网,串起陶纲坠,从浅海收成渔产,渔家凭此生生不息,并把这片海岸变成热土。

本日,海陵岛已经成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
在这里,你可以游览南海1号沉船博物馆,不雅观赏800多年前的宋代商船和宝贵文物;你可以到闸坡大角湾、十里银滩等海滨浴场玩水、晒太阳、拍照;你可以品尝各种新鲜美味的海鲜,尽享阳江的特色美食。
极具特色的海岛文化让这里成为一个适宜亲子游、情侣游、休闲游的度假胜地。

本期的阳江历史文化行,我们一起走进海陵岛,理解它的前世今生。

海陵岛的由来

本日的海陵岛是个完全的岛屿,主岛陆地面积105平方公里。
据《阳江海区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一书先容,海陵岛原是分隔的7座海岛,后来由于海积和冲积浸染,使7座海岛连成如今的海陵岛。

据《南齐书》志·卷十四载:永初元年(420)后,高凉郡下设安宁、罗州、莫阳、西巩、思平、禽乡、平定等七令。
县当时改称令。
郡治在西平,今白沙。
此处罗州,在今海陵岛东部。

到元嘉九年(432年),置宋康郡,下设广化、石门、化隆、遂度、威覃、单城、开宁、海邻、绥定等九令,郡治在广化。
海邻,在今海陵岛西部。
学界普遍认为,“海陵”二字即由“海邻”蜕变而来。

至宋代,“海陵”二字被正式涌如今官方记载中,《宋会要辑稿》有载:“绍兴元年三月十五日,尚书工部言:提举广南路茶盐公事司申:检踏委官相视到南恩州阳江县管下海陵朝林乡地名神前等处,各有盐田,咸潮阴浸,堪以置场,劝诱到民户开垦盐田计一顷二十四亩,置灶六十七眼,一年收盐总计七十万八千四百斤。

《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六

会假如以某一朝代的国家制度、历史地理、风尚民情等为紧张网络内容的一种史籍,由当朝史官记载。
会要之创修,始自唐代,最早编成的会假如《唐会要》。
宋代更设立“会要所”,编纂当代会要,册秩达二千多卷,除李心传《国朝会要总类》之外,皆已失落佚,后徐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修会要500余卷,为今本《宋会要辑稿》。

在行政建制上,1600年前的南北朝刘宋期间,海陵岛单独建立了两个县级行政区域,可见当时地位之主要。
那么为何会被分割成两个不同的县?目前暂无详细史料解析,那么是否如上述调查情形描述一样,当时海陵岛仍被分隔多个小岛有关?颇值得讲求。

文史学者、阳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计会曾考证剖析,从谭其骧编的《中国历史舆图集》南朝齐的舆图上可见,当时的高凉郡所辖县在现阳江的东部,宋康郡在西部,将现在的海陵分属两个郡管理也合理。

如今,当我们点开海陵岛的导航舆图,从高空俯视全体岛的时候,还可以很清晰地看到7个小岛的轮廓。
低洼的地方原来便是海水所覆盖之处,由于各种自然力量的浸染,变成现在连片的陆地。

如今的海陵岛卫星图,从高空俯视还可以很清晰地看到7个小岛的轮廓。

后世误传最多的是海陵岛因岛上建有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张世杰墓而叫海陵,海陵是指“海上陵墓”。
陈计会说,这种说法实在是牵强附会。

海陵岛建张世杰墓是宋亡之后的元朝,《宋会要辑稿》明确记载有“南恩州阳江县管下海陵朝林乡”地名,也便是说此时海陵岛或已有几个乡的建制。
此时,海陵岛应已为南恩州百姓的渔盐之地,该书还记载的海陵岛朝林乡盐田培植情形,为绍兴元年即1131年,离宋亡1279年还有148年。

明末清初,顾祖禹著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阳江县有“海陵镇”,不过清朝以来的阳江县志未有此记载。
如有,此“镇”是否为现在的基层行政建制?不得而知。

一样平常而言镇在古代多为军事术语,比如清末有“阳江镇”,为水师提督驻扎在阳江的一种建制。
不过,宋朝《事物纪原》有关于“镇”的一种阐明,与今行政建制功能有些相似,原话说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即以收税为主,紧张依托商业而立,如“景德镇”定名与北宋宋真宗时,从属于浮梁县。
史学界研究,到南宋时,镇的出任者权益逐步扩大到法律、社会文化和社会救援等领域。

海丝路上的要冲

乾隆四十九年,也便是1784年仲夏的一天,一艘美国货运商船“中国皇后号”(THE EMPRESS OF CHINA)途经了海陵岛。

《中国皇后号》(英文版)封面。

这艘满载着473担洋参、2600张毛皮、1270匹羽纱、26担胡椒、476担铅金属、300多担棉花和43名船员的商船自当年2月22日出发,进程188天,终于在8月28日取得了清政府答应,进入广州黄埔港,航程长达13000英里。

这是美国建国后首航广州。
1785年5月15日,满载中国货色的“中国皇后号”,又取道hailin(海陵岛)、hainan(海南岛)等航道返程。
回到纽约后,当地报纸称这次航行是美国商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来回皆途经海陵岛,只因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
历史上,阳江是通往西南沿海主要航路,是通往江、浙、闽,以及本省潮州府、广州府商船往海南、雷州、廉州、高州,以及东南亚的必经之路。

早在三国吴至晋朝,番禺(即今广州的一部分)到合浦(当时郡治在今广西合浦县,临北部湾)的航线已通。
《广东通史》考证,“以番禺为迄点的沿海航线已有明确记载”,个中西线由番禺至合浦,海上往来相对频繁。
合浦在宋代已有江浙等处商船往来做生意。
北宋太平兴国一至八年(976-983),阳江海上交通已渐发达,广陵、会稽(吴越古地名,今苏州、扬州一带)商船沿海而至。
其时吴、越物产已在阳江各地行销。

此时,广州以南航道尤其繁盛,还在溽洲设有“望舶巡检司”专门机构检讨来往船舶。
溽洲位置有两种不雅观点,一说在海陵岛,还有一不雅观点说在江门台山市高下川岛。
即便是后者,海陵岛海疆当属交通要道。
在阳江南鹏岛外海疆创造的南宋“南海Ⅰ号”沉船,便是其更好的例证。

本地海洋渔业和港口贸易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临港经济的腾飞。
清嘉庆三年(1798),开闸坡市,《阳江县商业志》统计清光绪二十四年阳江圩集市中,相较于其他地方逢单双日才开,闸坡集市则是每天开,可见当地商贸之发达。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粤海关在阳江设总口,稽征货税、船税和规礼。
海关在民国二十年(1931)设有闸坡分所,华籍民船往来国外贸易、起卸货色,要向海关总口或分所完纳税款。

光绪三十四年(1908),闸坡组织商会,以渔兴市,海贸比较茂盛。
民国十四年(1925)版《阳江志》载:“清末闸坡市商务为邑中各澳之冠,商店三百余间,渔船四百余”。

鸦片战役之后,英国政府在租借喷鼻香港岛的同时,提出租借海陵岛,未获中国政府赞许。
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师长西席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开拓海陵作为商埠的构想。

优胜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上的主要性,让海陵岛在明清期间颇受重视。
宋代此地便设置军事机构——海陵寨。
明代正统七年(1442)设立海陵巡检司戒备匪寇,虽几经反复,直到清末宣统期间这一机构仍存在。

与海陵巡检司同一处有旧戙(读dòng)船澳炮台,最早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到清咸丰二年(1852年)时,又在旧炮台东南建有新炮台,最高峰时驻守炮台兵力达30名。

翻拍自《沉舟格物》一书,图中清晰标注了古炮台位置。

如今,炮台遗址周边植被茂盛,杂草乃至高过人头,一样平常难以创造其踪迹。
2020年,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曾对其炮台进行了野外考古调查,并编撰成书《沉舟格物——广东海陵戙船澳炮台2020—2021年考古调查》,炮台数百年,从此书中能一览历史的沧桑。

旧澳与新澳

每年的开渔节,都是海陵渔民们最欢庆的日子。

一声开渔令下,电子礼花竞相怒放,码头渔船千帆竞发、雄伟壮不雅观的景象在闸坡渔港再次上演。
在领头船的带领下,伴随着民众的欢呼和期盼,900多艘渔船向着大海出发,费力的渔民开始谱写耕海牧渔的新篇章。

一声开渔令下,在领头船的带领下,900多艘渔船从闸坡渔港向着大海出发,费力的渔民开始谱写耕海牧渔的新篇章。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闸坡渔港由北与南两座山丘半包围而成,呈坐东朝西格局。
北面山丘且为樊篱,阻挡冬天北风入侵;南面山头如护臂,阻挡台风侵袭。
面积靠近3平方千米的港湾,水深2米,水面宽阔沉着,可同时停靠渔船3000多艘。
自清朝中期起,陆续有渔船停靠于此,渐成景象,渔民于此安家。

因这里水清沙白,渔民喜好在沙滩上晒网、装帆、修船或补充淡水,省内沿海各地渔港的渔民都喜好这个港湾,常来常往,湾内沿岸人烟逐日增稠,码头筑起,渔船补给更加便利,渐成主要渔港,名声日隆,才有了本日的国家级中央渔港。

从高空俯视全体闸坡渔港,呈环形怀抱之势。

实在,在清代中期以前的数百年间,承接海陵港口贸易重任的是戙船澳。

戙船澳,闸坡渔港的前身,闸坡渔家文明的发祥地。
戙,指打在浅海里用以拴船的木桩。
戙船澳,顾名思义,泊船的小港湾。

民国《阳江志》曾记载:“商务为邑中各澳之冠,商廛栉比(原注:商店三百余间)渔船云集(原:渔船四百余艘)……港内广三百余丈,长四百余丈,水深四五尺,形势弯抱,可以避风,盖全县最良之港湾也。

这是位于马尾山、牛塘山之间的一个溺谷小海湾。
这里湾形如钩月,白沙如环,水面沉着,依山面海,冬暖夏凉。
本日,这片海疆的沿岸已安静许多,除少数渔家乐外,这里的统统都仿佛在树影婆娑中诉说着当年的繁华与烟火。

图中凹进去的港湾即为戙船澳。

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会员、理事杨计文,是阳江闸坡疍民后代,他在《闸坡印记》一书里还曾生动的提到孩童时在戙船澳遗址玩耍的场景:

“走在弯眉一样的沙滩上,沙质洁白软绵,浅水微风逐浪。
俯身捡起海边的贝壳,有时还能拾到陶制的三两成串纲坠,带回家去,与小朋友玩起‘执子’游戏。
当潜下浅水里,有时还碰到一两个木桩残骸,海水已把海床上的木桩侵蚀得所剩无几,只是留存几许印证戙船澳历史——海滩曾经满是木桩,它们是渔舟靠泊的‘码头’。

一破屋墙、青花碎瓷、陶质纲坠、三两残桩,或许是戙船澳人家遗留给后人们的一份文明密码,让后来的我们从中理解戙船澳的历史沧桑。

滔滔大海,万语千言,祖上曾阔过的戙船澳,在后来历史上一次严苛的“迁界”和一场风灾之后,彻底归隐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清康熙初年,为了对郑成功搞坚壁清野,将沿海居民逼迫内撤。
2000年版的《阳江县志·大事记》记载:阳江海陵内迁50里,撤庐毁田,挑河为界,并在边界立墩台监视之。

虽然八年之后的1669年,清政府权衡利弊得失落,废除海禁令,许可沿海乡民陆续返回原住地,但戙船澳也元气大伤,一部分原住民及新移民分流到了粪箕澳(闸坡渔港最早的名字,因形似粪箕而得名)。

百年之后的1887年,也便是清光绪十三年八月,一场超级飓风,“海水涌起十余丈,房屋倾塌甚多”。

虽然没有详细的文献记载,戙船澳彻底毁于这场台风。
但世代居住在闸坡的杨计文通过遍访当地老渔民推断出,戙船澳渔民正是由于这场台风磨难而迁至粪箕澳的,目前已传承6代约130年。

一鲸落而万物生。
戙船澳的没落催生了粪箕澳的勃勃活气,新澳以其优胜的地理环境,宽阔的港湾,良好的泊港条件,从嘉庆年起逐渐发展壮大为阳江商贸重镇和广东沿海主要渔港。
披荆斩棘、筚路蓝缕,一个俏丽富庶的新家园从此出身了,出于对美好生活的神往,人家将新家园重新定名为“闸坡”。

渔歌唱晚,落日余晖下的闸坡渔港已成为国家级中央渔港。
杨计文 摄

一道长堤接翠微

讲海陵岛的历史,就一定要说海陵大堤。
时至今日,这条黄金通道仍是海陵与大陆联系的生命线。

韶光回拨到新中国成立初年,一贯孤悬海上的海陵岛在生产上、国防上霸占较主要的地位。
但岛上淡水资源贫乏,历来旱患频仍,陆路交通为海阻隔,极未便利。
为了引漠阳江水灌溉岛上农田,发展农、渔业生产,中共阳江县委和阳江县公民政府决定修建海陵大堤,并使大陆与海陵岛由公路直接沟通,这一决定得到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与帮助。

海陵大堤于1958年12月8日正式动工。
在修建大堤期间,由于受台风和特大海潮打击,靠近筑好的大堤两次遭到严重毁坏,人力物力财力丢失很大。
修建海陵大堤数历险阻,前后费时8年,终于在1966年7月1日圆满竣工。

古人栽树,后人乘凉。
已成为海陵岛一张名片的大堤,其培植之艰辛,让人泪目。
1987年,由政协广东省阳江县委员会编撰的《阳江文史》书中详细记载了海陵大堤的建筑过程。

海陵大堤全长4625米,北起平冈镇旧冲口西岸,一贯向南延伸至海陵岛北岸的大洲,把这个孤岛和大陆连接起来。
海陵大堤底宽一样平常为20米,最宽处为100米,大堤堤面宽一样平常为7米,最宽处为11米,大堤经由的海面一样平常海水深度为6至7米,最深地方达14米。

“一道长堤接翠微”,57年的情愫,阳江人对付海陵大堤的感情是无法取代的。
杨计文 摄

海陵大堤工程在前后三次修建中,紧张是靠人力,利用机器施工很少。
工程在1958年冬动工,经由近两年的昼夜艰巨施工,于1960年6月间筑成两条石龙,并在两条石龙之间填土石合龙。

正当大堤合龙成功之际,遇上一次十级台风,狂风卷着巨浪,把刚刚初步筑成合龙的大堤冲开一个900米长的大缺口,有的地方被海浪冲击成深潭,初步筑成的大堤第一次被冲毁,丢失严重。

市价经济困难期间,修复大堤工程被迫暂时停下来。
到1964年8月才再组织安排修复海陖大堤事情,又经由10个月韶光的昼夜艰巨劳动,在大堤即将全面落成,并动手灌区工程配套的时候,又遇上1965年7月15日8号强台风和特大海潮的夹击,特大海潮水位比历史上最高水位还赶过1米,整条海堤漫顶,巨浪滔天,大堤又遭受到极大毁坏,堤面连一米长完全地段都没有,丢失十分严重。

灾后,时任广东省紧张领导带领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及有关职员到堤检讨察看,并和县委研究,制订第二次抢修操持,于同年(1965年)11月又开始动工,又经由8个月艰巨奋战,到1966年6月尾,海陵大堤才圆满竣工。

2008年9月,受超强台风“黑格比”打击,海陵大堤遭受亘古未有的重创,大堤被摧毁,海陵岛一度又成为孤岛。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海陵岛以最快的韶光内规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只管目前海陵湾大桥已建成通车,但57年的情愫,阳江人对付海陵大堤的感情却是无法取代,阳江对海陵岛的感情由大堤所承载。

“一道长堤接翠微”,这是时任广东省委布告陶铸1965年到海陵岛察看时做的诗词。
站在大堤上,你可以看到无垠的海洋,感想熏染到海风吹拂的清凉。
特殊是在日出和日落时分,大堤上的景致更是美不胜收,让人乐不思蜀。

这一刻,我们就会深刻理解:海陵大堤为何是历史的骄傲。

(陈计会、杨计文对本文亦有贡献)

【策划】曾轶群 杨世华 赵强

【统筹】陈步上

【采写】赵强

【图片】除署名外,其他图片由海陵融媒供应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