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之生也柔脆,其去世也枯槁。

故倔强者去世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因此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理解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荏弱其去世也倔强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去世了往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草木成长的时候也很柔脆,去世了往后就变得枯槁。

以是,执拗僵硬是去世亡之道,柔弱灵动是成长之道。

因此,用兵逞强会走向灭亡,树木僵硬就随意马虎折断。

过于强大会处于劣势,保持柔弱会处于上风。

逐句阐明:

人之生也柔弱,其去世也倔强;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去世了往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灵巧柔弱反而适应能力强,而去世板僵化则适应能力差。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去世也枯槁。

草木成长的时候也很柔脆,去世了往后就变得枯槁。
植物莫不如此,有生命的时候含有水分,枝叶柔弱,等到去世了,就变得干枯坚硬。

故倔强者去世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以是,执拗僵硬是去世亡之道,柔弱灵动是成长之道。
从动植物来看的确如此,柔弱代表生命,倔强僵硬反而代表去世亡。
这里老子只是比喻为人要懂得柔弱之道,而不是自我逞强。

因此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因此,用兵逞强会走向灭亡,树木僵硬就随意马虎折断。
兵锋尖锐,过于壮大也便是灭亡之时,物盛则衰。
树木坚硬时随意马虎折断,而藤蔓缠绕反而结实。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强大的随意马虎骄傲自满,因此处于下风;柔弱的由于谦逊谨慎,反而处于上风。
历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这皆是由于强者骄横所致。
当然这里不能抬杠,在绝对力量面前,强会胜弱,但很多时候并非相差悬殊到无法较劲。
老子这里是做比较,在相对情形下,保持柔弱,保持低下能够引发斗志,保存实力,末了反而霸占上风。

心得总结:

这一章老子基于“无为”的核心理念来阐释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
人和动植物都是活着的时候优柔,而去世了之后变得僵硬枯槁。
事物过于强大了都会走向反面,这是自然法则。
“道”的运行规律便是朝着反的方向运动,循环往来来往。
因此守住柔弱反而可以保持上风。

“人之生也柔弱.其去世也倔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去世也枯槁。
”人活着由于有气血,以是身子柔弱,而去世亡了就变得僵硬。
人刚出生时虽柔弱无比,但处处抖擞着生命力,而等到晚年,身子逐渐变得刚硬起来,就失落去了活力。
因此对人来讲,保持柔弱是一种养生之道,处于上位。
动物如此,植物也一样,当生命兴旺时优柔薄弱,而等到去世亡了就变得干枯僵硬。
不管是人、动物还是花草树木,活着的时候都是柔弱的,而去世后就变得僵硬起来,这是自然规律。

“故倔强者去世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这句是对上句的总结,即万物活着柔弱,去世了坚硬。
这里的倔强并非现在意义的倔强,而是指过于坚硬、强大,缺少柔性和灵巧。
万物都是如此,过犹不及。
事物强大了每每解释已经经历了柔弱、成熟阶段,而走向了末路。
因此,保持柔弱是保持生命力的象征。

“因此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兵力过于壮大就会骄傲自大,每每就会走向失落败,树木过于强硬也便是走向枯槁的时候。
因此,过于强大位于下位,而柔弱居于上位。

这一章老子不雅观察到人和植物活着的时候柔弱,去世亡了则坚硬的自然征象,创造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任何事物强大到坚硬了就会走向灭亡,这是自然法则,任何人也改变不了。
因此我们该当采纳柔弱的策略,遵照温柔应自然规律。
这里有些人解读老子会以为老子是守旧、退步思想,实在不然,老子的柔弱是一种更加高等的有为,是在遵照自然规律的根本上进行改造和利用,而避免激进和粗暴的办法。

学习《老子》切忌不要走向歧途。
既不要误会了老子,把柔弱算作是胆小与守旧,也不要处处老谋深算,总想着以弱胜强、以小博大、以少胜多。
老子实在希望大家按照自然规律行事,该脱手时就脱手,干工作敢做敢当,只是总体上要符合寂静、无欲、柔弱的特色。

附帛书版:

通畅本第七十六章与帛书版七十八章同。

《论语》、《道德经》逐章解读,基于当前社会背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实事求是、谦卑恭敬;道法如飞、从善如流。

干系阅读

理解《道德经》电子版

如何理解《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思想真的反动吗?

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和《论语》等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