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末了一场擂主争霸赛上,“四朝元老”陈更降服了“两期擂主”孙晓婧,独占鳌头。
不知大家把稳到没有,末了夺得冠亚军的两位选手都是工科博士。
陈更在北京大学,学的是一样平常力学与力学根本专业;孙晓婧则在中科院就读,专业是空间环境及其效应。
乍一看,这俩人的专业背景,和诗词都相去十万八千里。

除了决赛这两位外,这几季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有很多表现亮眼的选手都是理工科出身: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师、航天工程师、核电站高等操作员、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导弹工艺员、海洋采油工程师……一个原来以为文科生会更胜一筹的诗词比赛,却成为工科生的“神仙斗殴”,这让不少人有些不解。
实在,在知识竞赛型的电视节目中,取得好成绩不仅要有超强的影象力、大量的诗词储备,还关乎临场发挥、答题技巧、生理本色等等成分,对诗句精妙的理解、对诗歌深刻的阐释等,反而退居其次,更不用说文体、风格、流变这些专业性问题了。
也恰是以,学科背景的主要性,在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而换个角度看,这么多理工科“学霸”热爱诗歌,本身也意味着,诗歌或许正是基于人类文明的一种“根本性知识”。
的确,对付诗歌的感想熏染,可能会由于理解能力、学识水平而有差异,但根本的审美、意境、意见意义,却是共通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思乡、“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的思念,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豁达、柳永的缠绵,既是表达风格,更是阅读感想熏染。
诗歌启示人的情绪、心智,丰富了人们对天下的感想熏染,又岂因文理有别?换个角度看,诗歌展现的永恒魅力,本身即是文学的一种胜利。

正如孙晓婧在节目中所说,她当初选择空间环境专业,是由于小时候爸爸带她看星星看玉轮,跟她讲“神仙垂两足,桂树何团团”,引发了她对付天下的好奇心。
陈更在接管采访时也提到,“深读诗词让我的生命更宽广厚重,能更耐心、更坚忍地面对艰深弯曲的科研事情。
”不仅是她们,更多的科学家们,也是在诗歌中找到滋养。
数学家苏步青从事诗歌创作几十年,曾表示“深厚的文学、历史根本是赞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对付爱好诗歌的人来说,诗歌绝不仅仅是一种可以量化的、可以考察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解天下的、感想熏染天下的办法,换句话说,这是一种生活、一种聪慧。
而站上电视舞台也好,从事诗歌创作也好,都是这种诗心、诗意自然而然的显现而已。

诗词比拼文科不敌工科|睡前聊一会儿

这也启迪我们,专业的精湛非常主要,但通识教诲、人文素养,也不可或缺。
以前有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看重的是数理化学科实用性强、能培养理性思维;后来也有人回嘴说“只会数理化,想想都后怕”,这是在说仅有理性思维还不足,还得从人文和社会学科中,提升自己的全方位素养。
学文科专业的,有些理工科思维也挺好。
学理工科专业的,也不妨涵养点文科素养。
文理兼备的,还该提升下艺术和运动方面的能力。
现在多个省份动手要实施高考文理不分科的政策,许多大学里也开设文理兼得专业融通的“博雅”式传授教化,这都是考试测验促进思维领悟的实际举措。
而全方位素养的提升,打开的将是一个更为开阔、更有厚度也更为丰富的人生。

再说回诗词大会,陈更在夺冠后说:“如果我能在传统文化的路上多做了那么一点点事,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我以为都是值得的。
”但愿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能多一点点诗意。
漫天算夜雪降临,眼中所见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耳边所闻是“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心中所想是“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而别是只能憋出一句,“哇,好大的雪。

这正是:诗心不分文理,诗意清闲民气。

(文 | 周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