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书有千钟粟”。我们本日来共同品读毛泽东青年期间所作的《四言诗:露宿》
沙滩为床,石头当枕,
蓝天做帐,明月为灯。
此诗写于1917年7月,毛泽东时年24岁。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1914年-1918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好友萧子升采纳“游学”的办法,开展社会调查。
“游学”便是旧时穷知识分子外出游历时,靠给店铺、寺院写字、写对联、写诗,给人代写书信等,换一些盘缠。二人历时一个多月,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有一次他们在野外露宿的时候,毛泽东风趣地说:沙滩为床,石头当枕,蓝天做帐,明月为灯,还指着身边的一棵老树说,这便是我们的衣柜,并顺手将包袱、衣服挂于树枝。
“游学”途中,他们不名一文,靠着乞讨生活,徒步稽核了湖南广大屯子和一些城镇,拜访了学士名流、农人、小手工业者、小贩子、地方官吏、寺庙方丈等社会各界人士,查阅了各县县志和一些佛经,理解到许多民情、地理、社会政治和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农人的生活。从社会最底层来看社会,看人情世态,并做了“游学”条记。
他们的“游学”条记被一师的同学好友争相传阅,并夸奖他们“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毛泽东随后还把 “游学”途中的感想熏染写成通讯,投寄到湖南的《普通日报》揭橥,反响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问题,以期研究和解决。美国著名学者罗斯·特里尔的名著《毛泽东传》中如此评价:“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不带一文钱,他们给当地的乡绅写奥妙的对联换取食宿。这次游学历经6个星期,步辇儿近千华里,让毛泽东更多地理解了湖南。” 毛泽东在学习办法上不是读去世书,更看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在读书条记《讲堂录》中这样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他强调读书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便是要读社会和天下万事万物。要读懂这本书,就必须走出学校,到社会上亲自调查,体验民情,也便是“游学”。
经查阅干系资料,毛泽东在青年期间的“游学”不是仅此一次。
在此之前的1916年5月,他第一次远行“游学”,从长沙到娄底,随身带着不少书,白天有时到表面调查,有时在房里看书。据《毛泽东年谱》记载,在此之后的1918年春天,毛泽东“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半个多月,理解社会情形,读‘无字书’。路上还详细商谈组织新民学会问题”。游学归来,他与志同道合者,在长沙蔡和森家里,成立了新民学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新民学会成为湖南省反帝反封建的核心组织。
“游学”为毛泽东调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打下了坚实根本,为其日后领导中国革命成功培养了过硬本色。毛泽东在一师学习为其往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踏实根本。毛泽东曾深情地说:“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期间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得到社会行动的初步履历的。”毛泽东这里回顾的社会行动的初步履历天经地义地包括“游学”所积累的调查研究的履历,对付其往后养成长于调查研究的作风有 主要的影响。毛泽东青年期间的游学经历对他往后的生理、生活和社会态度都产生了极其主要的影响。可见“游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学习办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仿效借鉴的。
其余,在此还有必要先容一下这首小诗中的另一位主人公萧子升。
萧子升,字旭东,生于1894年,是湖南颇负盛名的留洋西席萧岳英的儿子,是著名墨客萧三的亲哥哥。1907年,萧岳英到湖南东山小学堂教书,把两个儿子也带了过来,萧子升、萧三自此与毛泽东相识。三人后又同时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萧子升从小饱读诗书,古文成绩深厚,而且写得一手非常俊秀的羊毫字,受到同学们的崇拜。萧子升与毛泽东常常一起相约爬岳麓山,一起游湘江,相互切磋文章,同时成为杨昌济的得意弟子。
萧子升与毛泽东、蔡和森并称“湘江三友”,共同创建新民学会,组织学会会员积极参与留法勤工俭学活动,成为佼佼者。
但是,在留法期间,萧子升接管了无政府主义,返国后选择加入南京国民政府,后来身陷“故宫盗宝案”,意气消沉逐渐退出海内政坛,被迫流落于法国、瑞士,晚年在乌拉圭从事文化传播、教诲传授教化等事情,谢绝了毛主席的返国约请。1976年,萧子升客去世乌拉圭,始终没有再回到曾经的家乡,不过按照他的遗嘱,萧子升的骨灰后来归葬故里。
有人剖析了导致萧子升坎坷进程的三个缘故原由:一是萧子升的思想缺少系统性,广泛而不深入随意马虎导致思想上的不武断;二是萧子升的思想与实践也存在着一定的抵牾性与反动性,对共产主义抱有一定的排斥;三是萧子升的思想,诸如教诲救国的思想,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因而具有空想色彩,难以实现。
毛泽东与萧子升既是从前的亲密好友,又是同期间的青年才俊,从二人发展轨迹的比拟来看,不禁感叹,“三不雅观”的确立、道路的选择、信念的坚守,对每个人的生平何其主要!
我是“书有千钟粟”,本日就与大家分享这些内容,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示正。感谢您的陪伴,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