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四首经典古诗写尽牡丹神韵

译文: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少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清洁却短缺情韵。
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着花的时令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全体京城。

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
墨客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
诗一开始先评赏芍药和芙渠。
芍药与芙渠本是为人所喜好的花卉,然而墨客赞颂牡丹,乃用“芍药妖无格”和“笑渠净少情“以村落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

前两句用的是抑彼扬此的手腕,为牡丹的涌现作铺垫,而第三句笔锋一转,从正面赞颂牡丹。
"唯有”一词,突出强调了只有牡丹才配称“真国色",表明了墨客对牡丹的偏爱。
接着用热闹的赏花场面来陪衬牡丹的美好,奥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便是刘禹锡的高明之处。

[ 2 ]

牡丹

唐·徐凝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译文:有哪个人不喜好牡丹花呢,盛开时独占了城中的美景。
莫不是洛水女神在那里翩舞吧,千娇万态赛过残酷的朝霞。

这是一首吟咏牡丹的诗作。
墨客起笔之句,就写出了对牡丹的喜好之情。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牡丹是唐代的名花,当时宫苑、府第、僧舍、民家竞相栽培,蔚然成风。
牡丹花开之际,洛阳城里,车水马龙,男女老少摩肩相继前往不雅观赏。
著名墨客欧阳修把洛阳牡丹和其他地方的牡丹逐一比较,深为叹服,盛誉牡丹“洛阳者为天下第一。
”诗的后两句“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诗中的“洛川神女”即宓妃,传说是伏羲氏的女儿,溺死于洛水而为洛水之神。
洛川神女从远处看,象残酷的太阳从朝霞中升起; 这首诗的末句“千娇万态破朝霞”,写洛阳牡丹的俏丽姿态象阳光冲破朝霞那样绚丽多彩,就此结束全诗,给人以光鲜的形象感。

墨客以牡丹为审美主体,但却没有图形摄貌,而因此拟人的润色方法,把牡丹美和洛神美融为一体,把牡丹写得形神兼备,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天地,感到牡丹动人的姿色在墨客的笔下有几分情趣。
墨客借助于洛阳的神话传说去驰骋遐想,把洛阳牡丹和洛川神女联系起来,使读者感到洛阳这个俏丽的地方的确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 3 ]

牡丹

宋·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纪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
作为身在异域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东风中默默不雅观看。

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 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 年)金兵攻陷汴京恰好十年。
“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迢遥,也是说家乡被金兵盘踞的韶光也已经好久长了(十年)。

路漫漫”三字表现了墨客很繁芜的生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还乡;又有感叹出息渺茫的意思。
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蕴藉。
独立花前,不忍拜别,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紧张的是怀旧。
所怀内容,便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苦处。
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悲惨悲哀,于平淡处涵有浓郁的情绪。
诗到末二字方才点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阐明,是点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墨客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想熏染。

[ 4 ]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译文:枣花虽然很小,但能结果实。
桑叶虽然优柔,却能养蚕吐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

墨客担心人们不服气,先拿枣桑来示例:枣花虽小,秋后有枣儿甜脆适口;桑叶很柔弱,他能养蚕结丝,美艳的绫罗由桑叶天生。
这回晾晾牡丹的底吧:花朵真大呀!
大得无法形容,彷佛人们喜好用“斗”来形容大,那就说她“如斗大”吧。
还有,她的美艳,她的光彩,耀人眼目,让民气荡神怡,墨客是知道的,但他故意忽略这些,由于,这些都是没有实用代价的虚妄的外在美,仅此一点,牡丹不值一提。
值得一提的是,她一旦开完美艳的花,就花去枝空,空空如也,没有什么好赞颂的。
这首之以是能给人线人一新的直觉印象,是他一反人们对牡丹一向喜好赞颂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