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寒冬,已然没有了春日的妖冶、夏日的酷热、秋日的萧瑟,转而陷入一种凄清荒凉的氛围中了。望着窗外阴沉沉的景象,我的心也不由得沉重起来。在这样灰暗瑟缩的清晨,我还要按照预定操持去爬山吗?
再三踟蹰之后,我终于还是穿好衣裤、戴好雨具,推开紧闭的家门朝着阴冷的寒风中走去了。沿着熟习的街道骑行2公里,在将城市的喧哗声抛到脑后的我,一头扎进了翠色山林中。
也才3天没有过来,没想到上周还立在枝头的金黄树叶,本日已飘离枝头、堆积满地。再经雨水一浇,落叶就牢牢地粘在地面上了。原来那有些枯黄的树叶,如今已经被雨水击打得有些斑驳破碎了,用手轻轻一碰,落到地上就与泥土融为一体了。望着满地枯黄的落叶,怎能不让人感叹岁月如梭、草木一秋?
可能是由于昨晚才下过雨,青石板小路湿漉漉的。踩着那些光滑圆润、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稍不留神就有滑倒的危险。这样湿滑的上山小径,使得每一个登山人都必须小心翼翼,而不能像平日里那样大跨步前行了。
走过一段小路后,一举头就会被苍翠欲滴、挺立俊秀的竹林所吸引。雨水的冲刷,使每一片竹叶都抖擞出无限活气。经微风一吹,仿佛高耸入云的竹叶就轻轻摇荡着,像是一群避世隐居的仙女在翩翩起舞。时或有雨滴从竹叶落下,滴在行人的鼻尖上,又像是谅解温顺的仙女给游人带来清凉适口的仙泉,以缓解游人一起前行的口舌之饥。
不管你以什么样的速率前行,总有人涌如今你的前面或者后面。在纵横交错、波折盘旋的登山道上,总能碰着形形色色的行人。如果你认为清晨爬山的只有须发皆白的老者,那你就错了。广袤苍翠的山川,以无比的原谅和博大,收受接管着任何一个向它走来的行者。纵然是黄口小儿,也能在一步一步向前爬山的过程中,找到积极向上的快乐。
一边留神脚下,一边呼吸着山间清新的空气,在不知不觉中我就爬至半山腰了。在四角翘起的亭子中安歇一下,为长间隔爬山供应了充分的调节空间。比起爬上山顶,半山腰给人一种还要连续提高的力量感。围着亭子闲步一周,除了可以欣赏雕刻在亭柱上的对联题词外,还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远古彩绘。这时候,我不由得感叹古代工匠鬼斧神工、妙笔生花。
绕亭一周,回到厅中,远眺四周山色房舍,竟然有超凡脱俗、万事偕忘之感。在这样天然纯粹的环境中,自己仿佛变成了山间的一棵草、一快石、一杆竹,可以自由清闲、无拘无束。在本日这样的大雾天中,更有云气环抱之感,一种模模糊糊、朦朦胧胧的美景,让我恍惚间以为误入瑶池。
随着石阶一级级拾级而上,会时时时碰着蹦跳着途经台阶的昆虫。当我抬起脚来,快要踩到石阶上时,那原来不急不缓、从容不迫的暗褐色昆虫溘然加快脚步,从我的面前逃走了。等我四处张望时,却再也看不见它的身影了,仿佛它从来没有涌现过似的。
那些黏在台阶上的树叶,或红、或黄、或绿、或棕,让原来黑黑的石板小径,摆脱了单调与乏味,充满了丰富与韵味。倘若看到了形状奇特、光荣怪异的树叶,我还真不忍下脚呢,恐怕踩坏了这无需雕琢的自然的精品!
冒着热腾腾的汗,迈着慢悠悠的步,我就这样在一步一步地持续提高中登上了山顶。放下背包,喝一口水,擦一把汗,跺一跺脚,朝着远方大喊一声“早上好”,那种畅快的觉得,真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
登上山顶,会给人带来巨大的自傲心和自满感。朝着东南西北四处远眺,目力所及范围之内,只有自己站在最高的地方。这种征服感和愉悦感,会让人非常相信自己,以为统统都那么美好,统统都充满希望。
山水之乐,不只乐在可以欣赏自然风光,更乐在可以遇见有趣的人和事。今日爬山,登顶时见一白发老者扭动脖颈、挥臂抬腿,清闲清闲、怡然自乐,真让人感慨万分。礼貌交谈过后得知,原来老者早已登顶多时了,且从年轻时起就日日爬山从不间断。多年来,坚持爬山的习气,让他收成了康健的身体和积极的人生。
父老之言,力抵千斤。是啊,爬山不但是一种身体的磨炼,更是一种意志的熬炼。试问一句:几十年如一日爬山的人,能有几个?几十年不改其志的人,又有几个?我的内心对老者充满了深深地敬佩,为了他的坚持,也为了他的自律。
无论你爬还是不爬,山就在那里。对付武断的登山者来说,爬山便是一辈子的奇迹。我负责聆听了老者的殷殷教导,稍事安歇后背起放在石上的背包下山了。不知为什么,我以为轻快了许多。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头条号:跟芳芳学文学
(头条号ID:1670115724739592)
转载请注明出处,并得到原作者授权,否则视为侵权
原创不易,请多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