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第十一类的特点是:

前2字名词语,第3副词,第4、5字为双动词或者双形容词、连绵词。
王力《汉语诗律学》

例如:

径石相萦带,川云自去留。
nN-dVV

从杜甫诗看七律句式特点04无数蜻蜓齐高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NN-dFF

大致有以下几种扩充办法。

1、前2字加数字

无数-蜻蜓齐高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前面加数目字:无数、一双,qq-nN-dVV。
数目字-名词-副词动词。

数字用来润色主语,没有的话也可以:蜻蜓齐高下,鸂鶒对沉浮

出自杜甫《卜居》: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高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2、前2字加动词,后5字为其目的语

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漠。
后5字是主谓构造的句子形式,前面加了动词往后,后5字成了其目的语,整句为2-5构造的动宾组合(谓语形式),没有了主语。

加了2字的这两句七言句,成为有迁移转变关系的流水对。
没有前2字的话,则不成流失落对。

出自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
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漠。
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
五马旧曾谙小径,几次书函待潜夫。

前2字加动词语,使得后面5字为其目的语的七言句,前文《从杜甫诗看七律句式特点02》也提过,例如: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这都是包含了句子形式的2-5构造谓语形式(动宾句式)。

差异为:后5字(李广-未封-侯)是主-谓-宾构造的句子形式 。
而本文说的是主-谓构造(松竹-久荒漠)加2字 。

出自杜甫的《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东风回顾仲宣楼。

3、前2字加润色性名词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前2字名词组作为润色语:信宿、清秋,润色主语:渔人和燕子。

信宿,表示"连住两夜"。
出自《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于女信宿
"。
信宿这个词,在律诗中,既和名词对仗,也和动词对仗,看作动词彷佛更得当。
无论什么词性,在这里都是起到润色浸染。

出自杜甫《秋兴八首之一》: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4、第1、3字加形容词

(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

这种插入法,分别将两个字插入:小、回,润色两个名词:院、廊。
简化为五言句:院廊-春寂寂,凫鹭-晚悠悠。

也可以在前2字加入润色语,例如:落日-院廊-春寂寂,凌波-凫鹭-晚悠悠。

出自杜甫《涪城县喷鼻香积寺官阁》:

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
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结束语

从五言扩充的角度剖析七言句。
会创造,不同位置的插入,不同词性词语的插入,不同构造词语的插入,会涌现不同的效果。

至于哪一种效果最好,便是墨客炼字炼句的本事了。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并不是说不会作诗的人,背诗多了就会作诗了。
而是指会作诗的人,理解各种变革,多参考古人成熟的作品,更随意马虎领悟古人的技巧,并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老街味道

从杜甫诗看七律句式特点03,峣关险路今虚远,禹凿寒江正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