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我们上学时候教材上的必备古诗文,个中律诗(五言八句或七言八句,且合律)的颔联、颈联基本都是对仗工致的。没有所谓缘故原由,文体哀求如此。
绝句(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且合律)中同样有着数不胜数的对仗。比如这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首绝句的诗名及其作者,读者可以自行百度。这首绝句属于范例的“诗火人不火,歌红人不红”,故笔者于此不作赘述。
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
古诗的对仗,就犹如对联。在对联中,会利用诸如正对、反对的手腕。故剖析对仗也就离不开正对、反对这些角度。
那么剖析对仗,该如何来写(chuī)呢?
下面笔者就用对仗手腕来剖析这句对仗:
【初阶版本】:
“沾衣”,身也;“吹面”,首也。
“沾衣”,服也;“吹面”,人也。
“湿”,则静也;“欲湿”,则动也。
“寒”,则静也;“不寒”,则动也。(“不”同“欲”,读者于此不可不知也)
“杏花”,点也;“春雨”,面也。
“杨柳”,点也;“东风”,面也。
“杏花”,红也;“杨柳”,绿也;
“杏花”“杨柳”,视觉也;“欲湿”“不寒”,触觉也。
杏花沾衣知雨,杨柳拂面知风。
杏花亦如雨,杨柳也似风。
高下是也,内外是也,动静是也,点面是也,颜色是也,感不雅观是也,比喻是也,拟人是也。(笔者为了对仗,实在并没有)
【高阶1.0版本】:
“杏花”,可见也;“春雨”,不可见也。
“沾衣”,可觉也;“欲湿”,又不觉也。
“杨柳”,可见也;“东风”,不可见也。
“吹面”,可觉也;“不寒”,又不觉也。
寥寥七字,一波四折。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画如交友须求淡,文似看山不喜平”,其意淡如画,而文颇不平。似少游鹊桥,哀乐哀乐;如阆仙松下,喜悲喜悲。
(秦不雅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纤薄云彩犹如织女巧手绣出,见纤云而不见织女,故飞星传恨,哀也;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乐也;佳期如梦如幻,相会鹊桥,倏然之间已成归路,故愈柔情似水,愈哀也;两情久长,不在朝暮,复乐也。)
(贾岛《寻隐者不遇》:在老松树下找到隐者的年少学童,因此喜。听闻学童说师父已经采药去了山中,转而悲。学童又说师父不在他处,只在这座山里,因而喜。只是这茫茫深山,何以寻得?转而悲。)
【高阶2.0版本】:
欲湿而不湿,欲寒而不寒。似觉而不觉,似见而不见。
“沾湿”亦真,“吹寒”亦假;“杏雨”若有,“柳风”若无。
亦真亦假,若有若无。
如梦如幻,孰是孰非。
分明是僧人之言,倘然若道家之语。(作者是僧人)
罗什名之曰空,达摩名之曰禅。
老子称之为玄,莊子称之为妙。
像极了红楼开篇一僧一道,来往于仙山缥缈之间,说着些真假有无之事。
缘空而未必空,似有而无何有。
一如沧海珠泪,一如蓝田玉烟。
一如绕梁余音,一如枕上高唐。
如此行文,最是绝妙。
【高阶3.0版本】:
“杏花”,人间平凡;“春雨”,人间平凡;“杏花烟雨”,人间天上。
“金风”,人间常状;“玉露”,人间常状;“金风玉露”,人间天上。
“杏花”,意象也;“春雨”,意象也;“杏花春雨”,意境也。
“骏马”,意象也;“秋风”,意象也;“骏马秋风”,意境也。
“杏花”,诗也;“春雨”,诗也;“杏花春雨”,画也。
“长河”,诗也;“落日”,诗也;“长河落日”,画也。
“杏花”,花也;“春雨”,雨也;“杏花春雨”,江南也。
读来如拂春雨,听来如沐东风。想来如临世外,看来如入画中。
(杏花是花,春雨是雨,二者绸缪于一处,便酝酿出来一卷江南。古人有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后者有虞邵庵“杏花春雨江南”,皆为绝唱。)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杏花春雨江南
【另】笔者前文有说,绝句不宜以对句结尾。于此重重打脸,顿觉两颊火辣,道一声:境泽诚不我欺也。
文无定式,诗无定格。笔出奇径,剑走偏锋,常常别具一格,每每自成其妙。既知其成见,而不囿于成见。“喷鼻香稻啄馀鹦鹉粒”是也,“绿垂风折笋”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