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拿大教儿子学初中语文
第三十讲:四首课外古诗词,三人愁得不得了!
我:末了一讲了。课外古诗词诵读。
儿子:一到这个环节我就困惑。
我:困惑什么?
儿子:到底是学还是不学?好好学还是一带而过?
我:当然是好好学。每册书后面的课外古诗词诵读,我都有给你负责讲过啊。
儿子:那倒是,问题是如果都要负责讲解,为什么不列入教材的正文中呢?
我:古诗词的学习,除了欣赏之外,更主要的是体会墨客的融情于景,以诗咏志的各种手腕。哪怕他仅仅便是抒发自己的小情绪呢,也要负责学习其遣词造句的特点和风格。为的是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中,写作中或者说考试中,能够得以借鉴也运用。
儿子:好吧,那本日这册书在末了四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我:你整体看一下,什么觉得?
儿子:作者都不熟,基本都是愁!
我:哈哈,这句话倒是很押韵!
不错,你这不是挺厉害的嘛?一下子就找到打破点了。
儿子:啊?真的吗?我说的便是重点吗?
我:对啊,不妨就从作者和这个愁字入手,比较一下看看他们的不同之处。
居然还有一个“登临”诗派
儿子:第一首的作者就不熟,哪儿成想居然是个大咖。
我:只不过唐朝大咖太多,他就显出来了,更何况是晚唐墨客。
儿子: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墨客,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墨客之一,其生平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生平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我:补充一句话:《咸阳城东楼》是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人叛逆此起彼伏。一个秋日的傍晚,墨客登上咸阳古城楼不雅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儿子:我对这句诗很熟:山雨欲来风满楼!
这句诗倒是常常听人引用。还有“一上高城万里愁”,真是愁得够厉害。蒹葭,原词也是《诗经》里面的。可谓诗中有诗。
我:不错,以是这种张嘴就来,出口成章的本事的确惊人。
儿子:翻译一下: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一直东流。
我:怀古伤今,写尽了墨客的无奈。山雨欲来风满楼,更是一语双关,千古流传。
无题诗中的大哥大----李商隐
我:下一首,是号称“小李杜”的李商隐的最出名的名诗。个中颔联常常用于西席节。
儿子:啊?你是说:春蝉到去世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对啊,把老师比喻成春蚕和烛炬。
儿子:那李商隐是为了歌颂老师而写的嘛?
我:哈哈哈,当然,不是啦!
儿子:这个背景值得探究一下。
为什么叫:“无题”?
唐代以来,有的墨客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
李商隐是谁?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墨客,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身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生平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全体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墨客。善于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代价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幽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无题》写作背景:
说法一在唐时,人们崇尚玄门,信奉道术。李商隐出生于河南省沁阳。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河南省济源市西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不雅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个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11]
说法二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李商隐原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止幕府任判官。大中五年(851)春,卢弘止病去世,李商隐便从徐州回长安。这时,牛僧孺一派当权,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任宰相兼礼部尚书。李商隐年轻时曾和令狐绹一起向他父亲学习讲究对偶铺陈词华的骈文,开成二年(837)上京应考承令狐绹力荐而中进士第,李商隐和令狐绹之间的感情是很深的,后来由于李商隐到了王茂元幕府并成了他的半子,被认为是李德裕党人而致疏远,仕途坎坷,特殊是到了晚期,更是过着游幕生活。在卢弘止幕府从事不久,卢弘止便去世去,李商隐又失落去倚附,以是回京后便向令狐绹要求推举,写了几首《无题》诗陈情。此诗便是个中之一。有人认为是写失落恋后的绵绵情思的,这一说法也有道理,由于通篇是从一方思念另一方的爱情着眼。但从全诗看,是女方对男方的思念,因此这不是写墨客自己过去的失落恋之事。再从当时的心境看,他刚刚失落去事情,急需钻营一个新的职务,以是也少有写人家失落恋的兴致。因此,有人不同意“失落恋”说,而认为是向令狐绹陈情。
儿子:你赞许哪种说法呢?
我:我以为该当以教材为准,这是一首思恋之歌。毕竟我们没有专门研究过李商隐。
儿子:看到翻译之后的笔墨,我也赞许它是一首思恋之歌。
了解趣会本已难得,别离时苦分舍更难;何况正当暮春时节,百花凋残。
春蚕直到去世时,缠绵的丝儿才吐完;烛炬烧成灰烬后,不断的泪才流干。
清晨装扮对镜,只愁云鬓易改色;永夜独自吟诗不寐,应感到月色清寒。
蓬莱山离这儿也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青鸟啊,请为我殷勤地去探看。
我:只是这个愁,格局小了点儿,许浑是愁祖国河山,他这里愁亲人难相聚。
两首词一喜一愁,真是人比人气去世人。
儿子:下两首是词。一个作者是北宋,一个作者是南宋的,相差几十年,词是大不同。
我:创造什么不同?
儿子:秦不雅观的喜,辛弃疾的愁啊。
我:哈,对,说实话这两个大名人,我也不太熟。不妨借此机会,好好认识一下。
儿子:秦不雅观,居然是苏东坡的学生呢。
秦不雅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师长西席。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方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1098)后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出生之作,风格委婉蕴藉,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附近。
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1068~1077),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落落,被朴质自然的村落野风光所传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儿子:啊,我明白了,正由于当时他还没当官呢,以是就有好心情,而没有愁苦之意。
我:是啊,当官难,难当官嘛。当了官就难以高枕而卧了。词中那句话让你以为好的?
儿子: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我:很好,我也是喜好这一句。不过也真是,这一片春光,真是让他写活了。一动一静。花的静,鸟的动。相互映衬。
儿子:还是古人会玩儿,翻译成当代文,味道全没了。
绿树绕着村落落,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洁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有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我:是啊,这便是为什么唐诗宋词传诵至今的道理之一啊。给我们永恒的美。
国运不同,人生境遇不同,辛弃疾自然没有了乐,只有愁。
我:跟秦不雅观当时的状态比,辛弃疾就不能不愁了。他被贬官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作于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上饶一带期间,详细创作韶光当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淳熙十四年(1187)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幽美,他却无心抚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儿子:这假如在当代会被罚款的,乱写乱画。
我:哈,别调皮。他这首词假如不题写,怎么会流传?怎么会那么多人引用?
儿子:那句话出名的?
我:你猜。
儿子: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少了半句。少了半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把稳这个字:qiãng 强。
儿子:恩,他用少年和老年比拟,看出来是真愁。
我:不是老年,是成年!
儿子:好,是成年。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了。但是也无奈,天凉好个秋。没啥希望了。
我:恩。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比拟,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楚,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腕也很奥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朴拙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想熏染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我们本日遇上了好时期,不论少年和成年都要努力学习,报效社会,报效国家。让人间多点儿喜乐,少点儿愁。
本课的学习思维演习:
1.课外古诗词也要负责对待,也要探求打破口,找到愉快点;
2.语文重在积累,字字句句,一人一首,日积月累,下笔称颂;
3.名人名句,必须记住,不仅记住,还要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