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中丞和蕃》是唐代墨客郎士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送杨中丞和蕃》
【唐】朗士元
锦车登陇日,边草正萋萋。
旧好寻君长,新愁听鼓鼙。
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
汉垒今犹在,遥知路不迷。
河源指的是位于青海省内的黄河发源地。全诗沉雄苍凉,感情朴拙,表达了墨客对汉藏两个兄弟民族联络的良好祝愿。
《陇西杂兴》
【明】刘侃
西极秋高白鸟翻,凭阑送目到河源。
久无槎影通银汉,遥见天光下火墩。
青海风涛还积石,玉门车马半中原。
昆仑故是征西路,寄语山前吐谷浑。
诗中所写的河源、星宿海、青海湖、积石山、昆仑山等都是青海名山大湖的代表,整首诗笔力遒劲,无不写出了大美青海的壮丽。
“饮马直从青海上,射雕还过黑山头。”
(【明】熊直《送边将还旧镇》)
“巨石斜横碧水涯,石边松下有人家。
东风不早来空谷,四月深山见杏花。”
(【清】杨应琚《乐都山村落》)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汉族、回族、藏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在这里生产、生活。通过不断地繁衍生息,结合当地的自然风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
明代释宗泐生动地记述了当时生活在青海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交通及待客礼仪方面的风尚习气。
花儿作为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多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聪慧的结晶,也是民间歌手和艺人展示自我才华的一种办法。实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早在明代就已经涌现。
明代墨客包节在西宁与朋侪聚会时写下的《九日宴西宁城楼》一诗,详细描述了当时在青海西宁地区的人们,是如何过重阳节的。
“湩酪饮如甘露,喷鼻香秔粒比明珠”
(【明】龙膺《塞上杂咏》)
“塞外不受暑,入秋风飒然。
日高犹长绤,雨过却装绵。”
(【明】胡彦《碾伯道中》)
从古至今,青海历来是民族领悟的地区,各民族彼此和蔼相处。
张说创作这首五言律诗,诗中“潢星”指的便是金城公主,此番和亲,为唐蕃友好相处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此外唐代墨客李适《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也写到“绛河从远聘,青海赴和亲。月作临边晓,花为度陇春。主歌悲顾鹤,帝策重安人。独占琼箫去,悠悠思锦轮。”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金城公主入蕃和亲时的仪仗规模和分别时的场景。
“九曲”即如今青海化隆。“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内容描写了各民族从陌生到熟习,再到友爱互助的交融过程。
“东风几度千崖静,绝岛羌声咏治平”
(【明】石槚《塞下曲》)
“寸心何以致拳拳,哈达双持羊一牵”
(【清】朱绪曾《巴燕戎格竹枝词》)
“边城从此容羌马,可有喷鼻香灯供万家”
(【清】恭钊《湟城感赋》)
盛唐著名边塞墨客王昌龄,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是大家非常耳熟能详的一首边塞诗,简大略单的四句就将青海湖的环境以及防守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展现地淋漓尽致。
“青海长云暗雪山”中的青海,指的是青海湖,“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驻守边陲的将士们,身披铠甲,誓去世守护家国。
古诗词中对付青海的描述还有很多……青海这片地皮一贯熠熠生辉,它用自己的办法,踏着历史而来,也终将以更好的姿态欢迎美好的未来。
来源:西宁广播电视台